高校学生评教的失范与规范

2015-04-23 03:40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5期
关键词:评教管理者教学质量

●秦 澎

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参与评价过程的所有人相互作用、共同构建,获取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检测和保证体系,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1]因此,进一步规范高校学生评教就显得非常必要,也极为迫切。

一、高校学生评教的失范表征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参与评教的过程是教学现场话语权的回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有权参与教学评价过程。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对象,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其关系密切,更有责任参与评教。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教学,获取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反馈,不仅是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持,更是自身利益的所在。高校学生评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学生评教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二元对立观造成了学生评教的零和博弈

西方从几何推理的形式逻辑中强化了 “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哲学,并将之运用到现实领域,然而从符号化抽象世界演化而来的思维方式不仅不能完全解析社会生活,甚至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地给生活带来困惑与阻碍。学生评教过程中,二元对立观使我们囿于“评”与“教”的对立,从而漠视了彼此的联系与统一,趋向了两者的零和博弈。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两者关乎教学主体的对立。二元对立观在判定教学主体的过程中将教师与学生分别孤立,要么是教师“一厢情愿”似地导演教学,要么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在不断迎合学生需求中迷失了方向,[2]割裂了“教学相长”的基本属性。其次,是知识的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对立。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的趣味性与科学性对立造成了课堂的两极化趋向,一极趋向于“有趣但无益的课堂”,这类课堂专注于学生的兴趣,但对知识的效益漠不关心;另一极则趋向于“有益但无趣的课堂”,这类课堂虽然关照了知识本身,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却兴味索然,教学效率自然也就不高。知识的趣味性与科学性对立使得教学过程变得要么无益,要么无趣,伤害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是评教行为与教学行为的对立。二元对立观将评教行为与教学行为阐释为评价与被评价的对立关系,将教师的主动参与评教变为了被动接受评价,将学生帮助改进教学质量的评教行为定向为 “挑毛病”式的对教学的批判,僵化了“评”与“教”之间的协同关系,造成了评教行为与教学行为两者的对立与冲突。

(二)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学生评教的失真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指出了信息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信息不对称理论不仅用于经济学分析,对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学生评教也具有现实意义。在学生评教过程中,由于学生、教师与高校管理者关注的维度各不相同,因此造成了三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评教的意义与价值、评教的指标体系、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要求及具体实施情况、教师师德与个人修养、评教结果的具体应用等情况都不甚了解,存在明显的信息劣势及不对称性,如果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评教,势必因信息不对称而面临一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将面临“败德行为”风险。在学生进行评教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和高校管理者不能对学生的评价行为进行监督,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是否公正、客观无法获得核实,这使评价结果存在随意、恶意和非客观性的“败德行为”风险。二是学生在评教过程中将面临“逆向选择”风险。从很多情况看,学生在评教过程中的评分高低并不完全与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呈正比例关系。[3]在教学过程中,一位极力迎合学生、对学生要求宽松,但传授的知识效能并不高的教师,与一位比较严肃、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传授的知识效能却较高的教师相比,前者将有可能获得学生较高的评分。而实际上,依据教学评价指标要求,后者更符合学校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和学生的切身利益,这就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风险。因此,正是在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败德行为”与“逆向选择”影响下,造成了学生评教的失真。

表1 学生评教中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表

(三)“评而不改”造成了学生评教信效度的降低

学生评教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但在实际评教过程中经常遇到“评而不改”的现象,导致学生评教信效度的降低。一方面,学生评教过程的“评而不改”将会造成学生评教信度的降低。从利益关系的视角看,学生作为评教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与利益相关者,其行为动机与期望是想通过评教过程获得必要的学习收益,即以评价的方式行使教学主体话语权,挣得与自身学习相适宜的教学条件,这种条件既是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手段的诉求,也可能是对自身学习经验或价值追求的选择。从这一视角分析,如果学生评教过程存在“评而不改”现象,将严重伤害学生评教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此基础上的评教信度也必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学生评教过程的“评而不改”将会造成学生评教效度的降低。学生评教是高校管理者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从这一视角看,“评”应该是“改”的前期准备,最终落脚点还是在“改”上,而“改”得如何则主要体现在其深度与广度上,即评教效度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学改革在本质上与范围上的优化程度。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生评教却往往停留在“只评不改”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是“只想评,不想改”。毕竟“评”只是对既有的教学现状进行统计和分析,相对于更为复杂的教学改革而言,“只评不改”就成为教学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心照不宣的 “默契”。二是“只能评,不能改”。实施评教与改革的相互关联,需要我们在学生评教的前期对评教指标体系、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结果运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必要地预设与准备,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缺失了这一前瞻性的预设与准备,使得本身复杂的学生评教工作变得更加困难,最后成了“只能评,不能改”的假把式。“评而不改”现象的存在,正是导致评教效度低下进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高校学生评教的规范路径

在高校学生评教的规范路径上,我们需要构建师生双赢共生的互动机制、信息对称机制和以评促改管理机制来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一)构建学生与教师双赢共生的良性互动机制

学生评教不仅是高校管理者对教学质量的一种监控手段和管理机制,更是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桥梁,因此,如何摒弃二元对立观对学生评教的影响,积极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良性互动、双赢共生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需要建立双赢共生的学生评教观。学生评教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基于效果反馈与质量提升的教学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双赢共生的利益关系依存于教学生态群落:教师依靠学生评教的过程掌握教学的真实情境,并获取改进教学的信息资源;学生则通过提供教学评价信息参与教学改革过程,实现了对学习内容与方式地拓展和创新,增加了学习收益。其次,要构筑学生与教师良性互动的交流平台。良好的学生评教活动既需要政策环境的支持,更需要在技术环境、心理环境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技术环境的准备上,我们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对学生评教的客观条件进行必要地优化,从而营造符合当代学生兴趣与使用习惯的评教环境,以增强学生评教的便利性;在心理环境的营造方面,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评教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方式与内容上的沟通,更是师生在心理与情感上的交流,是学生表露学习期望并通过与教师的良性互动来实现学习期望和教学目标相协同的必要平台。第三,要实施必要的辅助评价机制,规避“有趣但无益”课堂对学生学习知识权益的损害。“有趣但无益”课堂往往将“有趣”覆盖于“无益”的表面,学生不易辨别,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在实施学生评教的同时,还要采用专家听课、同行评课等多元的辅助手段增强评教的有效性,保护学生学习知识的权益。

(二)促进学生、教师与高校管理者三方的信息对称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我们需要对学生、教师与高校管理者三方信息进行对称配置,以规避“败德行为”与“逆向选择”风险。主要措施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进行对称配置。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对称主要指高校管理者应该为学生评教提供充分的教师信息,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的科研与教改情况、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要求及具体实施情况、历届学生对该教师评教的情况等。二是对学生与高校管理者之间的信息进行对称配置。学生与高校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对称主要指高校管理者应该为学生评教提供评教计划、实施过程及结果应用等充分的信息,主要包括对评教意义与价值的阐释、评教时间节点的设定情况、评教指标体系的解读、评教过程的具体实施情况、评教结果的具体应用情况等。三是对教师与高校管理者之间的信息进行对称配置。教师与高校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对称主要指高校管理者应该为教师提供评教的具体指标、评教的时间及程序安排、学生评教的原始数据、同行或者专家辅助评教的建议、评教结果的具体应用情况等。当然,由于部分信息较为敏感,我们在对学生、教师与高校管理者三方进行信息对称配置的过程中还应该掌握科学的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对信息公布的对象范围、程度和方式进行必要地选择,以规避由于信息公开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在对“评教结果的具体应用”进行公开时可以面向全体师生,以刺激学生的参与度,增强教师的重视度,从而增加评教的效度;在对“历届学生对该教师评教的情况”进行公开时,则应选择以“数据走向图”或者有选择的对部分教师进行公开为宜;而对“学生评教的原始数据”进行公开时,就必须且仅面向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公开包括所有材料在内的原始数据,因为学生真实的评教信息即是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亦即达成评教最终效果的必要条件。

(三)笃行以评促改的教学管理机制

“评而不改”是造成学生评教信效度降低的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笃行以评促改的教学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笃行以评促改的教学管理机制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制度保障。以评促改的教学管理机制,从制度层面规范了评教的目的、方法、途径及其效用,不仅有效监控了高校在“评教”与“教改”之间的衔接程度,而且也使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有章可循。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以评促改的教学管理机制并不是以相对静止的方式对“评”与“改”提出要求,而是在不断地判断与修正中获取提升教学质量的最优策略集的过程,而有效性原则是其中重要的参考与依据。其次,笃行以评促改的教学管理机制是满足学生学习期望、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者激励力(motivation)取决于该目标满足个人价值需求的程度(“效价”valence)和完成这一目标的主观概率(“期望值”expectancy)。因此,我们在做好学生、教师与高校管理者三方信息对称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评教与个人价值需求同一性的同时,更要做好以评促改的实施工作,从执行力方面验证目标完成率,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评教,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第三,笃行以评促改的教学管理机制是做到有评有改、能评能改的必要前提。以评促改的教学管理机制,既是明确权责关系,督促相关单位做好监管工作的重要标准,更是定位学生评教工作方向、优化学生评教手段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改革得以实施的必要前提。因此,只有笃行以评促改的教学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有评有改和能评能改。

[1]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8/200108/241.html,2001-08-28.

[2]潘艺林.“学生评教”信奉什么教育哲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

[3]周继良.破译高校学生评教问题症结之新解——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检视[J].教育科学,2010,(06).

猜你喜欢
评教管理者教学质量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