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体验初探究

2015-04-28 09:04徐茜
中国科技纵横 2015年7期
关键词:龙之介芥川西洋

徐茜

(神户学院大学,日本 6512113)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体验初探究

徐茜

(神户学院大学,日本 6512113)

日俄战争后,中韩日三国的交通运输的疏通促进了当时中国观光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以全世界兴起的海外旅行风潮为背景,日本国内也兴起了中国旅行的风潮。从名人的采访旅行到一般高校的修学旅行,中国都是主要的旅行目的地。其中,芥川龙之介的中国之行值得注目。芥川龙之介于1921年,受大阪每日新闻之托,来到中国国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观光采访。其间,他是如何审视与记录近代中国,并将其感受传达给读者的呢?本文便以芥川的《中国游记》为素材,结合历年中日两国的先行研究,对其中国体验进行初步探究。

芥川龙之介近代中国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欧洲文化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日本的胜利,不止使日本人的中国观产生巨大转变,同时也引起日本国民对当时中国现状产生前所未有的好奇心。战争收益,不仅加快了日本国内的近代化发展,同时也为日本国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余裕。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战后的日本国内逐渐兴起了中国观光业。当时,上从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的公式采访,到一般的高中生修学旅行,中国都成为主要的观光目的地。

モネニ萍ヌネユカ碚?ィ1904。ォ1905ト凜ゥ结ハ ャネユアセエモカ 晥摠ヨヨミ夺ネ。ヨミケ?アオリヌ ト铁路所有权,开始着手中韩日三国的交通建设。三国间交通运输的疏通,不仅实现了战争物资的运输,更加促进了当时中国观光业的发展[1]。

综上所述,随着当时国民经济余裕的产生以及三国间交通设施的健全,日本国内的中国观光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芥川龙之介于1921年,受大阪每日新闻之托,于1921年4~7月期间,来到中国国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观光采访。芥川的观光以上海,北京为主要停留地,其间他也周游了江南地区以及长江沿岸。芥川还将此次的旅行经历写成游记,并连载于《每日新闻》(包括《大阪每日新闻》与《东京日日新闻》),杂志《改造》《女性》等报刊。

然而,芥川所执笔的中国游记中关于中国的描写,在现代研究中引发了不少争议。以‘上海游记’为例,芥川对上海的风景进行了辛辣的评价“:现代的中国,已不再是古典诗文中的中国。而是现代小说中,猥亵,残酷而又贪婪的中国”。

又如,在‘江南游记’中,芥川认为西湖风景过于“纤细”,用日本人的感官来说“一时优美的感觉,在另一瞬间又变成一种不满”。他又称芜湖是“百无聊赖的地方”,认为北京的万寿山是“西太后的低级趣味”[2]等等。

对此,2000年之前的先行研究中,芥川的这一系列表现都被理解为其对中国的厌恶。

就中国方面的先行研究而言,如祝振媛在《中国游记(特辑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世界)》[3]中指出,芥川接触未知事物时产生了过剩的恐惧,这种过度反应又导致了其在游记对中国的辛辣表现,而这些表现更加反映了芥川对当时中国保有的狭隘的差别意识。

又如刘建辉[4]认为,芥川对中国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层,他并没有用心审视中国的内在国情,这种态度也导致他即使在与中国的学者,也没有达成深层次的对话。

另一方面以日本方的先行研究,则着重于批判芥川的文学表现方式。如吉田精一在《芥川龙之介1》的“二○中国旅行”中认为,芥川仅仅拘泥于中国的表象,对中国的政治问题毫无关心可言。这一论述与刘建辉的论述也有共通之处。

除此之外,1990年川本三郎在《大正幻影》中批评道,芥川的中国游记失去了应有的浪漫意识,认为其游记是‘极其贫瘠,无聊’的。

唯一例外的是1997年关口安义的研究。他虽然对芥川的中国之行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其游记作出了客观评价,但在2000年前,对芥川的游记评价仍然是批判论占绝大多数。

然而2000年以后,中国之行相关的资料不断被挖掘出来。除了芥川的游记之外,1921年旅行前后芥川的书信,同时期出版的文学作品,相关人物对其的追忆等等,都成为了有力的研究对象,对芥川游记的研究也日趋成熟。

以秦刚为例,他在‘芥川龙之介与谷崎润一郎的中国表象—批判‘中国趣味’的《中国游记》’[5]中指出,芥川之所以在游记中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其实另有深意。芥川表现中国之旅的方式,相对于同时期的谷崎润一郎来说,更加冷静而犀利。谷崎润一郎更加沉浸于中西相结合的美感中,而芥川则表现出另一番理解。他对欧美文化对亚洲的侵入感到深深的忧虑,并认为‘中国的风景与其吸收的欧洲文明完全不相协调’。

在此背后,不得不推测道,芥川某种程度上隐约将日本的国情投影于中国。其对中国焦急的心境,也可以从另一层次上理解为对无条件吸收欧美文化的日本的担忧。

在此,不得不提到当时日本的发展现状。1888年以后,随着“东京市区改正事业”等一系列近代化建设的进行,日本原有的传统景观,所谓的“江户风情”也逐渐从城市中消失。一方面吸收欧洲文化进行近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开始兼顾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文学家之间兴起了“中国趣味”。通过中国旅行追寻传统文化的踪迹,并写下游记以表达他们对中国的深厚感情。

芥川也可以说是如此。走访各地,与当时的中国名家相会面,畅谈中国国情,既对中国传统景观表现出兴趣的同时,又对破坏中国传统之美的大量欧式景观不遗余力地加以讽刺与批判。

本文以上述先行研究为基础,以下通过对芥川的书信以及游记内容的相互对照,对芥川笔下的中国体验进行再次探讨。

首先,以芥川在关于中国之旅的书信中,对其观光的各地都作出了不同的评价。本文在此略举一二。

关于上海:

4月23日(致冈荣一郎[6]明信片)

此地为上海城内的湖心亭。中国人皆手携鸟笼于此,一边倾听云雀目白清啼,一边悠然品茶。但亭外尿味甚臭。

5月(收信人不明)

目前仍在上海闲游。上海话也略知一打。此地氛围与其说是中国,不如称作西洋,而且应该称为低等西洋。(笔者译文,后略)

关于西湖:

5月5日

昨日从杭州归来,西湖如明画般景致。夜半湖上萤火虫飞舞,甚为感叹。

关于南京:

5月16日致小穴隆一[7]明信片:‘南京名所乌龙潭’

观其军队之风流,可想而知,中国景致与进口之西洋文明毫不协调。

关于北京:

6月14日(致冈荣一郎)

已达北京。北京不愧为王者之城。若能北京住上两三年也是甚好。

6月21日(致室生犀星[8]明信片)

至北京三天我已彻底沉醉于此城。若不能居于东京,住在北京最为理想。(中略)与北京之壮观相比,上海之类应属俗地。

6月24日(致下岛勋[9]明信片)

(前略)

眼下正身着唐装,每日于北京城中东奔西跑。此处御府之画甚为绝妙,若能留学北京一两年甚好。

以上书信中的表现可以发现,芥川不仅对上海与北京的态度截然相反,并且对江南等地的看法,并没有像《游记》中表现得那么厌恶而极端。

书信中,他感叹道‘北京不愧为王者之城’,‘若能北京住上两三年也是甚好’,‘至北京三天我已彻底沉醉于这座城市’等等,对北京的热爱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地在书信中流露出来。与此同时,提到上海,他却辛辣地评价道,‘这地方的氛围与其说是中国,不如叫西洋,而且应该叫低等的西洋’。并且但凡与上海有所类似的地方,如南京等地,芥川也毫不留情地给予了批判。

那么是什么让芥川对两地产生如此不同的感情呢?探讨芥川所批判的地区,可以发现,无论是他最为反感的上海,还是冷眼相视的杭州,天津,这些地区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存在着欧美文化的投影。

近代的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与此同时,欧洲文化也伴随侵略大量流入中国。在芥川看来,传统景致中西洋建筑突兀的存在,便是列强侵略的象征。而在此时期,上海,正是受欧美侵略最为深刻,欧美文化浸透最为深入的地区。当时的上海,一方面大量吸收西洋文化,一方面却将传统文化置之不顾,导致了传统景观的逐渐遗失,这也是上文所提到的,为何芥川评论中国不再是“诗文中的中国”的原因所在。

相比之下,仍然保留着醇厚传统文化的首都北京,便成为了芥川最为热爱之地。因此,结合芥川的游记,对于前文所述的芥川的批判,又可以产生新层次的理解。重新探讨“游记”中的表述,便可以得到新一层次的理解。

如在‘上海游记’中的‘西洋’这一部分,芥川其实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西洋’中,他再次辛辣地评价了上海的西洋景致,声称“这里的西洋住宅大多都不值一提。至少至今所见都是如此,均为下等之物”,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态度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我并非讨厌西洋,而是厌恶低俗的东西”,“无论如何上海确实饱含了西洋这一面容。不论是好是坏,都是饶有风味之处。只不过在我眼里,还是总有格格不入之感罢了”(笔者译文)。

在“江南游记”中,关于西湖的评论,也不得不注意到芥川对西湖的不满,并非由于对中国文化的不解:“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么西湖倒还可以算是怯于春寒的中国美人。可是这位中国美人,却偏偏因为岸边接踵而至的,红灰相间而又粗俗的炼瓦房,受到致命地摧残”(笔者译文)。

也就是说芥川并非厌恶西湖,而是认为掺杂于西湖景致的西洋建筑破坏了“东方美人”西湖美感。

能够表现芥川深意的文章仍然随处可见,并且,芥川游记中的文学表现上,也无不透露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描写西湖的短短数页篇幅中,便有6处引用诗文,2处回忆古典小说,1处联想到国画[10]。由此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的高度热情。

除此之外,芥川又是如何理解当时日本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呢?其实,在游记的“杂信一束”部分,他也已经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说到当时日本占领的伪满铁道时,他讽刺地将其描述为“如一条横穿广阔土地的百足虫”。可以看出,芥川对近代侵略战争抱有深深的反感。

综上,本文以中日先行研究为基础,结合芥川龙之介的书信,对芥川的《中国游记》中的中国表现进行了反复探讨。由以上分析可知,游记中芥川辛辣的评论,并非是对中国文化的批判,而是反复强调了对欧美文化入侵的反感。这种感情既可透视出芥川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喜爱,从另一侧面也可探知他对欧洲乃至日本侵略行为的批判。而其旅行期间的书信,便成为探知芥川深意的有力证据。

除此之外,芥川在回到日本后执笔的多部小说,都可隐约窥见中国体验的投影,如《桃太郎》、《将军》、《湖南之扇》等等。《桃太郎》一文更是被推测为与章炳麟会谈后的影响之作,也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分析。通过一系列文学素材来研究芥川的中国体验,这一尝试将作为笔者新的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1]《魔都上海:日本知识分子的近代体验》.2000年6月.

[2]メヤノマセ □ハユ゚译ホト」ャマツヘャ .

[3]《国文学解释与鉴赏》64(11),p.115-119,1999年1月.

[4]《魔都上海:日本知识分子的近代体验》,2000年6月.

[5]《国文学解释与鉴赏》83(11),p.57-69,2006年11月.

[6]冈荣一郎(1890~1966):近代日本剧作家.生于石川县,东京大学出身.为芥川龙之介的同级生.

[7]小穴隆一(1894~1966):洋画家,俳人.生于长崎县,为芥川好友.

[8]室生犀星(1899~1962年):俳人,小说家.受芥川,志贺直哉影响开始小说生涯.

[9]下岛勋(1870~1947年):医师,俳人,随笔家.当时芥川的主治医师.

[10]芥川在描写西湖断桥时引用诗文3回,秋瑾、名妓苏小小之墓,岳飞的岳王庙时各引用1回,秦桧像以及西湖水面时言及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俞楼时提及国画.

猜你喜欢
龙之介芥川西洋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机场与修理匠(微篇小说)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八卷本《芥川全集》汉译概说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①论——以芥川、章炳麟的会晤对谈为中心
Résumés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