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 机制为先
——芦山县重建办谈灾后重建创新七大机制

2015-05-04 09:11吴曦
中国西部 2015年13期
关键词:芦山县芦山灾区

文/吴曦

攻坚克难 机制为先
——芦山县重建办谈灾后重建创新七大机制

文/吴曦

“4·20”芦山地震已过去快两年,芦山县委、县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芦山灾后重建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探索“以服务配置资源的社会协同治理模式和党组织与社会组织跨界互补合作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灾后重建新模式”。

三月下旬,金灿灿的油菜花编织着绿色大地,明艳的桃红李白漫山遍野。距离“ 4·20”芦山灾后重建工作两周年不足一月,记者专程走访芦山县重建办,就灾后重建工作现状以及灾后重建创新模式进行了专访。

芦山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重建办综合协调组组长、县政府目标督查室主任王学成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王主任谈道,灾后重建创新七大机制是指导他们重建工作的定海神针。在重建工作中,科学规划是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规划作为重建工作的第一步,作为重建的基础,就像盖大楼首先必须夯实地基。规划,就是灾后重建的地基。为了抓好规划工作,中科院专门下派专家到县上担任副县长,主抓规划。省住建厅专门下派处长来这里担任常务副县长。为把全县规划抓好,提升规划水平,规划设计由四川川建牵头,按照国务院的《四川芦山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省政府下发的11项《芦山县灾后重建恢复旅游专项规划》,在五种推进机制作用下对县上9个乡镇、40个村,包括飞仙、芦阳、龙门乡镇以及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工业园区、中国乌木根雕艺术城进行规划和建设。

在县城规划上把重建任务和县城历史特点结合,比如,芦山从汉朝就开始建县,石雕文化很有特色,芦山也因此被授予“中国乌木艺术之都”称号。所以,县城规划上特别注重产业和历史文化特色结合,注重文化底蕴传承。

在农村乡镇建设规划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结合移民搬迁,结合地质灾害搬迁,统筹推进,用规划引领全域推进。

在住房建设中,根据省住建厅下发的条规来指导重建,比如白伙、芦阳都是因地制宜,该砖混的砖混,该木结构的就木结构。政府专门出资300多万,请来两家专业的监理公司指导农户和部分散户进行重建,确保安全重建。

王主任指出,创新机制的第二大特点是组织领导力量进一步强化。省上高度重视强化组织力量,选派有丰富重建经验的江油市委书记宋开慧担任雅安市委常委兼芦山县委书记,并从省级机关、兄弟市县选派一批有重建经验的干部赴芦山任职。

芦山县则通过创新组织领导机制来强化组织领导力量。县上成立县重建委和重建办,县委领导担任重建委主任,县政府领导担任重建办主任,县级分管领导担任项目实施工作组长。在重建委的领导下,下设重建办、城房办、农建办。在这个通力合作的“1+3”领导机制下,三办各司其职。

同时,为推进“一线三镇两园八村”重点工程,成立飞仙、县城、龙门、产业集中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汉姜古城、施工总承包7个工作指挥部,在去年爬坡上坎征房、征地的关键时期,这一机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效显著。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县上还建立了灾后重建项目“五总”推进机制,即“规划设计总负责、建筑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总管理、规划建设总督查、组织领导总指挥。落实“四个一线”工作办法,即领导在一线落实、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任务在一线落实。

规划设计总负责落实在四川川建院。建筑施工总承包,即1328一系列工程通过招投标,由华西集团负责实施,汉姜古城、平安路、岳家坝这些大的工程项目都是由华西集团建设,其建筑水平有目共睹。在项目建设总管理上,引进成都恒泰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代政府进行工程质量监管,政府督查部门跟进,如果工程质量不过关,则政府出面要求整改或者给予处罚。规划建设总督查由省住建厅牵头对整个建设项目督查。组织领导总指挥则是政府重建委和重建办的工作内容。

为了推进工作,建立了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强化压力传导和工作倒逼制度,实行倒排工期、限时办理、督察督办、问责追究“四项规定”。2014年,以春节、“4·20”、“7·20”等几大重要时间节点来确定工程推进节点。今年的时间节点是“4·20”和“7·20”,在“4·20”时完成工程项目的60%,到“7·20”时完成项目的90%。又结合七个指挥部,实行一个重大项目、一名县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工作方案、一个主体责任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加快重大项目进度。

搞好产业重建,重建模式有别于汶川“5·12"灾后重建,是芦山创新机制的第三个特点。“4·20”芦山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和张高丽副总理到芦山调研,提出了“4·20”灾后重建要有别于“5·12”灾后重建的批示。“5·12”灾后重建,国家主导灾后全面建设,虽然房子修得很好,城市也建设得很漂亮,但是汶川的老百姓还是要跑很远打工,不能在家门口就业,照管家庭。因此,我们就思考,灾后重建必须要把地方发展纳入;民生优先、产业为重,产业重建是灾后重建的重点,要通过产业重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发展地方经济。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 旅游兴县、依法治县是芦山灾后重建的五大战略。

汶川“5·12”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应该发生的贪腐行为,这对芦山“4·20”灾后重建的资金和项目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芦山也因之在监管模式上有若干创新,以保障灾后重建“安全推进”,形成创新机制的第四大特点。监管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科学安排重建资金,严控重建项目建设规模,实行重建资金专户管理,成立合同审查小组,严格财政评审和审计监督等方面。

重建办还严格项目合同审查,专门建立了合同复核制,抽调专业人才成立合同复核小组,负责全县灾后重建工程类项目设计科研、设计、地勘,监理、造价、审图、施工等相关合同,进行复核。共审核16类合同,复核2259份,修正合同资金2347.64万元。

为了强化项目监管,严格工程质量管理,芦山县政府整合资源强化监督力量,整合纪检监察、县委督查室、政府自督室、财政、审计、招监的力量,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跟踪审计。

在项目推进中,重视工程质量的监管。省住建厅抽调人下来,分乡镇分片区对工程质量和不规范行为进行监管,县委督查司与纪委,共同推进监督检查,对违规违纪的,该检查的就检查,该处理的就处理,切实加大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力度。政府投入300万,聘请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向每个村派驻1~2名监理,对重建农房进行质量和安全监管。

县纪委下面的重建委专门设立监督检查组。重建办下面专门设立稽查检查组,纪委常委、财政局、审计局局长都是这个组的组长。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自建家园,创新建立“自建委”,激发群众“主体意识” ,是创新机制的第五大特点。芦山灾后重建中,积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了由群众代表组成的自建委,覆盖了全县新村聚居点。从新居选址到谈价格、从管资金到监管质量,从买材料到分住房,从集体商议到处理纠纷,群众自己做主,形成了民主决策和执行体系,调动了群众灾后重建的积极性,扫清了农村聚居点建设工作的障碍,进一步凝聚了业主的共识和合力。新村聚居点重建结束后,自建委转型为自管委,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快重建效率。

发挥群众智囊团,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村民们通过民主协商,在自建委的调解下,许多问题不需要政府出面就能够被解决、消化。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建起的自建委,设立有专门账户,村党委对自建委进行监管,自建委管财务的负责人签字担责。自建委的建立,有利于解决矛盾,让政府少操心,只需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监管、加强指导、加强材料供应上,就能有序推进农房重建工作。

“4·20”芦山地震以来,芦山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获得了大量的社会捐赠资金,大量的社会组织和大量的项目进入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搞好社会管理,搭建重建“服务平台”是芦山创新机制的第六大特点。芦山县通过科学编制公益项目,强化项目对接,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赴省内外开展项目推介,累计对接各类社会资金近3亿元;争取到台湾慈济会、中国侨联、省总工会等单位、公益慈善组织对芦山的项目援建,建立起123555阳光驿站、青少年之家、儿童友好乐园和志愿者服务平台;引进和吸收社会力量开展群众服务,推动灾后重建社会管理项目实施,建成志愿者服务站28个,培训社工人才1000多人。

芦山县强化对各类社会组织的信息管理,因为这些社会组织有各种背景,一方面加强引导,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管理,不能放任自流。

“5·12”汶川地震之后,举全国之力进行点对点省级对口援助。“4· 20”芦山灾后重建在援建方式上借鉴汶川经验进行对口援建,但没有大规模省外援助,对口援建单位为省内城市,以提升灾区造血功能为援建目标是芦山创新机制的第七大特点。德阳市援建芦山县,成都援建龙门乡,主要是智力和产业援建,比如人才,以及提供少量资金援助。德阳和成都两市将人才援建作为助推芦山灾后重建的核心要素和先决条件,先后从各部门选派了200多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芦山开展工作,并把他们安排在城乡规划、工程建设、财务审计、质量监督等灾后重建关键岗位,缓解了芦山人才短缺的短板。同时,德阳市还现场举办“百名村镇农房建设监管人员培训班”帮助芦山培训乡土人才,涉及项目管理、施工管理、城乡规划等技术人员2000多人。

在总结了芦山灾后重建创新的七大机制之后,王主任总结了重建实践探索中的六点体会和六点建议。

王主任说,根据他们的体验,科学规划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前提;干部队伍是灾后重建的基础;推进机制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资金筹措是灾后恢复重建的根本;规范监管是灾后恢复重建的保障;群众路线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动力。

对于灾后重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王主任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建议今后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时,从制度层面来保证,对特殊专业人才实行国家或省级统筹,由财政、审计、发改、住建等部门牵头,统筹抽调全国或全省范围内专业对口人才支持。如果不是德阳和省厅派干部援建,单靠芦山这个经济穷县、教育弱县的山区小县,是不可能在两三年内完成两三百亿的投资。国家给了钱,怎样把钱用好是个大问题。

二、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对建材物资的供应,形成机制、政策的绿色通道。交通上,对建材运费给予补贴或者实行绿色通道,降低成本。建议今后发生特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时,国家对重要建材物资实行统筹,由发改、水利等部门牵头制定特殊政策,对标砖、砂石生产予以管理、限价、补贴;交通、公安部门制定建材运输特殊政策,降低建材运输成本。如果不控制中间环节的成本,国家补贴的钱最后进入到中间环节,老百姓仍然感受不到政策的温暖。这是个大问题,必须考虑。

三、创新重建招标方式。建议今后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特殊政策,在国家或省级的大范围内,找几十家大型企业竞标,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进行项目总承包招标。

四、产业重建很重要,期望引进两三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的重点项目,实现造血功能。灾区产业援建时,期望国家按照产能布局,动员央企、国有大型企业或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赴灾区发展,实行产业援助,用大项目带动灾区大发展,增强灾区造血功能,发挥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并在产业政策上对灾区重建给予倾斜。

五、关爱关心灾区干部。许多基层干部本身既是灾民,又是重建工作的领导,双重身份以及比平时大很多倍的工作量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建议在适度范围内、在一定期限内制定一些激励灾区干部的特殊政策,允许兑现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奖,给予略低于公务员的补助,解决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中,广大基层干部既要服务群众,又要重建家园。例如,芦山县清仁乡大同村“抗癌村支书”袁超,虽然身患癌症,但依然奔波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广大基层干部日夜奋战,但却难以享受补助,还倒贴电话费、油费、餐费等。应考虑给予村组一层的基层党组织特殊关爱,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体谅基层干部的实际困难,关心基层干部的身心健康,改善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基层干部的经济待遇。

最后,王主任说,在大灾面前,只有打破常规,创新机制,敢于担当,埋头苦干,才能激发灾区建设活力,重建才能焕发生机,昔日的废墟才能变成美丽的家园。(责任编辑/吴曦 设计/赵清)

猜你喜欢
芦山县芦山灾区
利用简单几何原理 制造可作为灾区紧急避难所的帐篷
芦山县: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和根治欠薪宣传工作
雅安芦山震后区域农旅融合与发展策略
开展感恩教育 引导群众奔康奋进
春回芦山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芦山地震道路损毁快速评估
芦山7.0级地震芦山县老城区房屋建筑震害特征与因素研究
芦山7.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中等地震密集活动
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研究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