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废墟之上腾飞

2015-05-04 09:11谢达波
中国西部 2015年13期
关键词:芦山县芦山校园

文/本刊记者 谢达波

教育在废墟之上腾飞

文/本刊记者 谢达波

灾后重建后的学校新貌

转眼间,“4·20”芦山地震已经过去两年。两年来,中国西部杂志社记者三进芦山,每一次芦山教育人在灾难面前或是重建中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从迷茫走向了希望,又从希望走向了新生。

两年前,灾难给芦山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创伤,尽管只有短短的27.9秒,却让人永生难忘。作为全县师生和受灾群众的保护伞,芦山教育人在灾难面前毫不畏惧,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在废墟中搭起了一个个帐篷学校、板房学校。

一年前,芦山教育人坚持“绿色、生态、智慧校园”的原则,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化教育体系结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踏上科学规范重建之路。经过奋战,教育重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校园中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告诉我们,他们早已走出当初的阴霾,学校又恢复了往日的学习秩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今天,一座座新校园屹立在芦山大地,到秋季开学之时这里又是一个个育人的摇篮;今天,有部分学生在板房中刻苦学习,他们的校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校园的主体工程已经呈现……

从这些点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芦山教育的变化。然而,对于芦山教育人来说,教育重建更具深层次的意义。

“大灾之后的教育恢复重建,本质上是一个原地起立的过程,是一个发展起跳的过程,是一个破旧立新、革故鼎新的过程。”芦山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乐军介绍了芦山教育人的重建内涵:重建既是恢复和修复,也是再生和新生,更是创新和创造。重建不是克隆过去,不是过去的简单恢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升级、超越、创新,体现前瞻性,是更高水平的发展。立足实际,遵循教育规律,在废墟上建设一个继承历史、融入现实、面向未来的新教育。

龙门乡小学

学校,新面貌汇聚新内涵

“校园是承载校园文化、学校学习、教师育人的地方。第一步必须修复、建成我们的学校。”乐军说,芦山教育人在灾后重建中,首先对受损的学校教学楼等硬件设施设备进行了恢复、修复、重建。

“4·20”地震灾害过后的两年,再赴芦山,新建起的校园成了大山深处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为了尽快完成重建任务,给学生们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芦山人放弃了周六的休息时间,经过两年时间的不懈努力,一幢幢新教学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宽敞的教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当前,芦山五星小学、思延幼儿园、芦山县初级中学、芦山县第三小学、芦阳中学等新建项目已经完成,今年秋季开学,学生便可进入新校园。”岳军说,截止目前,芦山教育系统灾后重建的57个项目已经完工47个,完工率为82.46%。

其实,在2013年9月份就有重建项目完工:2013年夏天华西集团第六建筑公司为芦山中学进行维修加固;8月底,所有加固维修全部完工;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1500多名学生回到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与此同时,由中铁二局捐建,投资280万元,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和学术报告厅开工建设。

这些学校的竣工,并投入使用,是芦山县学校灾后重建快速推进的一个缩影。

“就现在重建项目完成的情况看,芦山教育重建工作走在了前列。对比三年重建工作进度,我们教育重建任务应该能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提前完成。”乐军说。

面对重建任务,芦山教育人在教育重建工作中取得了好成绩,芦山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呢?

“谈不上经验,我们就是肯干。”乐军说,如果非要讲点经验的话,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注重重建班子的建设,强化指导、协调、服务,教育部门成立了重建办,抽调了专人负责对开工前、开工时、竣工后的各项工作进行跟踪式、一站式服务;项目落实到人,倒排时间,制定阶段性目标。同时,建立督查奖惩机制,以召开现场会的形式积淀经验,推广典型,而做得不好将受到相关惩罚。比如,芦山太平镇沙坪村小重建项目的承包企业就被处罚了近万元;学校的校长就是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代表,将重建目标纳入学校办学效益的年度目标考核。

两年来,芦山教育人就这样精细施工,用心血和汗水在灾区为孩子们筑起了美丽的新校园。

虽然教育重建任务完成的进度走在了芦山重建工作的前列,但对重建有着深刻认识的芦山教育人明白,教育重建并不是对灾前学校教育条件的简单恢复或“克隆”。芦山县教育局副局长季宗强说:“芦山教育人不仅重建校园、校舍等设施和设备,还着力于教育精神、心灵家园、校园文化、教师队伍、学校课程、教学制度等方面的重建。”

“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芦山的新校园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新概念,体现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整体完善的生态校园理念和深厚的校园文化。

与此同时,为顺应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要求,芦山还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建设数字校园,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营造一个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环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芦山教育事业的科学重建,以改革创新为指导,积极探索重建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为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校园、数字校园而奋斗。

教师,挺直不屈的脊梁

对于分管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的季宗强来说,除了要完成自己负责的灾后重建项目外,还要抓住机遇,让芦山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技能和素质得到再提升。

“在地震中,我们的教师非常勇敢,芦山中学教师田霞、芦山县第二幼儿园园长赵国芳等老师们用实际行动体现出了‘教师’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季宗强说,教师队伍建设要在发扬教师优良品德的基础上,强化职业技能的培训。

去年,22名中小学校长首次实现国家级全员培训,同时有近百名中小学中层管理干部受到不同层次的全员轮训;

去年3月21~24日,芦山县思延二小、宝盛中心校、凤禾中心校、大川中心校等学校的4名音乐教师和小教室兼职教研员参加了壹基金壹乐园音乐教室项目培训;

去年3月29日,芦山县组织了部分民办幼儿园园长、有教师资格证的民办幼儿教师共20名参加了雅安市教科所组织的“名师引领下雅安市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会”;

去年4月25~26日,芦山等县共计70多名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在成都参加了项目经验交流会;

去年10月23~24日,芦山县教育局、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女市长教育慈善基金会组织全县美术教师培训;

2013年暑假期间,赵国芳等老师在雅安市参加了“国际美慈”组织的幼儿园长培训;

……

除了通过学前教育国际美慈儿童救助会、小学陈香梅基金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桂馨基金会、壹基金会等援助机构科学对教师进行培训外,芦山教育局主管教学的干部还多次领带教师们到北师大、西师进行培训。2014年,芦山开展教师岗前培训、校园长任职资格培训、教师置换研修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业务提升培训,培训教师1300余人次。

“过去只是国培、省培,现在在培训的面、培训的人数、培训的层次都增加了,并且培训期间的所有费用都是相关组织单位、援助机构支付。”季宗强说,这些培训绝不走过场,教师培训之后,要汇报情况、交流经验,发挥其“种子效应”。2014年,芦山教师参加各级赛课,其中获奖98人次。

在提升教师队伍方面,芦山还将改革与稳定相结合,激发了队伍的活力与工作的积极性,完成了飞仙中心校、芦山中学校长的选聘工作;将教科室与教导处进行整合,进一步清理了学校中层干部的繁冗现象。芦山国张中学校长陈德蓉说:“教育系统采取这些措施,不仅能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能,而且对学校的发展和整个芦山教育质量都有积极作用。”

受损的芦山县第三小学

受损的芦山县初级中学

课程,在感恩中孕育精品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不可缺少的要素除了校园等硬件设施和教师外,课程也是其中一个要素。如果我们认同学校的产品是学生,那课程就是生产环境。学校应该是通过打造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阵地。

那么,如何营造学校好的生产环境呢?季宗强的回答是:抓课程。

“对于芦山各学校的课程建设而言,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和就地取材之诀窍。”季宗强说,芦山地方课程建设按照“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发展思路,重点探索精品课程、德育课程。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感恩德育教育。季宗强说:“对芦山而言,板房学校的建立是爱心的再现,“4·20”地震后,八方爱心汇聚芦山,撒到每所校园,每所学校自身就是感恩教育的活教材。”

所以,芦山教育人以感恩教育为契机,不断深化感恩教育主题,丰富感恩教育内涵,培养全县师生和家长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家长坚强面对灾难,满怀信心重建家园。

“在学校第三届感恩节之际,我们举办了感恩作文大赛,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中抓取素材,表达心声。”教师杨芳说,许多学生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从被动接受父母的爱到主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关爱自己的亲人,让家长很感动。

2014年4月8日,四川大学“五彩石”活动志愿者与芦山县国张中学2013级7班的同学举行了结对联谊活动。“活动中四川大学大学生志愿者与中学生结成笔友,帮助中学生修改作文,对中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并让他们与不同年代的代表人物交流自己的感恩故事。

“爱心帮助我们战胜困难,爱心让我们感动!虽然我们所处的环境相对艰难,但我们从不缺少一颗报恩的心。”芦山国张中学校长陈德蓉感动地说,国张中学本就是已故民营企业家竹国张捐资修建的。

在遭遇两次地震后,社会各界爱心源源不断向学校汇集,让全校师生感动不已。为了将感恩教育引向深入,同时也是探索感恩教育校本化的需要,芦山国张中学2012年开始设立感恩节,2013年8月编写了国张中学感恩教育校本教材《感恩·成长》。

“感恩”二字如涓涓细流流淌在芦山的每一所校园,滋润着全校师生的心田。学校师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感恩社会,坚强奋进。2014年2月17日,开学伊始,远远就听到芦山县芦阳镇芦阳中学的同学们高声歌唱《感恩的心》,这是7年级6班在开展主题班会。其中,主题班会的一个活动环节是每个同学在纸上写出自己所经历过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

“依天道,教书育人礼仪为先;健全人,感恩奋进立德为要。”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后,芦山教育系统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课程,让学生懂得感恩,知道报恩,立志报效祖国。

当然,芦山教育除了凸显了德育感恩教育这一特色课程外,其他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等各方面都抓得很牢。2014年,芦山创建精品课程市级2个,县级3个。

芦山县教育系统结合教育恢复重建工作的强力推进,坚持硬件建设和师资、管理、课程等软件建设两手抓,使全县整体教育质量已超过“4·20”灾前水平。在第24届全国中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芦山学子有141人获省级以上奖,全国三等奖1人;在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中有 65人获奖,全国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2014年芦山高考本科上线17人。其中,重本1人,艺体生双上线6人,实现了近三年重本零的突破。

灾难,让人奋发;困境,孕育崛起。

当地震灾害给我们带来的伤痛渐渐消失的时候,我们欣喜地感受到芦山教育重建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目前,灾区学校的硬件建设基本完成,正全面转向内涵建设。乐军表示:“按恢复、发展、振兴的思路,芦山教育事业预计通过三年的重建,使学校建设标准化,教育发展均衡化;到‘十二五’末,使芦山县教育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末,力争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责任编辑/谢达波 设计/赵清)

猜你喜欢
芦山县芦山校园
芦山县: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和根治欠薪宣传工作
雅安芦山震后区域农旅融合与发展策略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开展感恩教育 引导群众奔康奋进
春回芦山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芦山地震道路损毁快速评估
芦山7.0级地震芦山县老城区房屋建筑震害特征与因素研究
芦山7.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中等地震密集活动
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