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和陶诗刍议

2015-05-04 07:27霍志军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陶诗陶潜宋诗

霍志军

(天水师范学院 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 天水 741001)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也许是为了弥补陶渊明生前的寂寞,后人多有追和陶渊明的诗作,其中尤以宋人为最。宋代和陶诗是一种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和陶者中,既有身居要位的政治家,也有穷愁潦倒的士子;既有遗民诗人,也有隐士、诗僧等。这种现象不仅表明陶渊明诗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及宋人对其强烈的认同感,更为重要的是,和陶,代表了对某种文化的归属,标志着对某种身份的认同,表明了对某种人生态度的选择。

宋代和陶诗的资料很多,可惜至今尚未得到系统的整理,对其研究也仅限于苏轼等个别作家身上,至于系统全面的宋代和陶诗研究,尚是一片空白。本文在对宋代和陶诗资料广泛搜集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梳理和论述,为宋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有趣之个案。

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诗词唱和是中国文人之间一唱一和、双向互动的文学创作活动。唱和之外,尚有对古人作品追和的现象。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云:“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1]王质《雪山集》卷十一《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亦云:

元祐诸公,多追和柴桑之辞,自苏子瞻发端,子由继之,张文潜、秦少游、晁无咎、李端叔又继之。崇宁崔德符、建炎韩子苍又继之。居闲无以自娱,随意属辞,姑陶写而已,非自附诸公也。[2]

可见苏轼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和陶诗的作家。哲宗元祐七年(1092)谪居扬州时期,苏轼作有《和饮酒二十首》,其后贬谪惠州、儋州期间,苏轼一直未停止和陶诗写作,作有和陶诗共109首。《诗林广记》前集卷一引《冷斋夜话》云:“东坡在惠州,尽和渊明诗。黄鲁直在黔南闻之,作诗云:‘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子瞻百世师。出处虽不同,风味略相似’。”[3]对苏轼和陶诗创作给予高度评价。与仅仅阅读、模拟陶渊明诗不同,苏轼在追和陶诗的过程中拉近了自己和陶渊明之距离,更深切地理解了陶渊明的思想、感情和人格,也使陶诗之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苏轼崇尚陶潜冲淡淳朴之诗风,其《题渊明饮酒诗后》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为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古人用意深微,而俗士率然妄以意改,此最可疾。”[4]346然此还只是对陶诗冲淡风格的欣赏。苏轼中年遭乌台诗案、晚年更是一贬再贬、历尽坎坷,“元祐诗人在意气之争和畏祸心理的互动中,力图为自己营构一个可供心灵悠游的艺术世界”,[5]309这一现实“触媒”激活了苏轼对陶渊明的历史记忆。陶渊明高洁傲岸、自然淡泊的隐士人格,深深契合苏轼遭贬处穷时忧乐两忘、随遇而适的人生理念。出于党争中排遣情累的需要,苏轼对陶渊明态度亦发生重大转变,绍圣四年,苏轼初到儋耳,即致书苏辙云:“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今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4]8653曾被东坡称为“诗人以来,一人而己”的杜甫,至此己让位于此前声名并不显赫的陶潜。苏轼的和陶不是偶然的,而是其晚年心灵趋于平淡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

苏轼的和陶诗在北宋就引起了诗坛广泛的注意,在苏轼和陶之同时,苏辙起而响应作有多首和陶诗;稍后,晁补之、张耒、秦观作有追和《归去来兮辞》等;晁补之、张耒追和《饮酒》等;宋人邵浩编《坡门酬唱集》收有他们的和陶之作。苏轼及苏门学士掀起的这场和陶热潮,以及宋人对和陶诗的热烈响应,对于确立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起了积极作用。众所周知,陶渊明生前寂寞,其文学价值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承认。经颜延之撰《陶征士诔并序》对陶渊明进行揄扬,梁代萧统为其编文集并为之撰序,[6]85唐人对陶渊明的接受,更看重其诗歌成就,陶潜的人格精神内涵尚未得到充分体认。至宋代,经苏轼等人的努力,陶渊明才真正奠定了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流诗人的地位。在陶诗接受史上,苏轼和陶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如果说,南朝颜延之、萧统为我们发现了一位伟大诗人,那么,苏轼则为我们确立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大师地位。

经过苏轼及苏门学士的共同努力,宋代和陶诗创作终于形成一种风气,众多诗人如李之仪、吴提句、李彭、王安中、颜夷仲、周紫芝、陈与义、李纲、王之道、吴芾、郭印、杨万里、范成大、释德洪、张栻、赵蕃、藤岑、陆游、陈造、朱熹、周必大、于石、方回、戴表元、舒岳祥等,均加入到和陶诗创作中来。有宋一代,和陶诗创作炽热盛繁,笔者对宋代和陶诗进行了全面搜集,如表1:

表1 宋代和陶诗统计表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苏过李彭王安中颜夷仲宇文虚中李光周紫芝李纲陈与义《小斜川并引》《次渊明正月五日游斜川韵》《读西京杂记十三首次渊明读山海经韵》《予夏中卧病起见落叶因取陶渊明诗“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己秋”赋十章遣兴》《颜夷仲有次韵少无适俗韵诗少逸既和不可不赋》《次韵少无适俗韵》《又和九日》《东坡载酒堂二诗盖用渊明〈始春怀古田舍〉韵遂不见于后集余至蟾始得真本因追和其韵》《渡彼南用斜川韵》《归彼北用斜川韵》《和陶渊明归园田六首并序》《次韵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次韵和归去来集字十首》《得梁溪家问足慰远怀因和渊明答庞参军之作》《和渊明归园田居六首》《影赠形》《影答》《神释》《次韵渊明九日闲居》《霜降木落独松柏苍然颜色好因和渊明荣木篇以见义》《和归鸟篇》《和劝农篇》《秋雨初霁天高气清游山间意欣然乐之因和渊明游斜川诗以纪其事》《后重九半月菊始开因思东坡言菊花开日即重阳取酒为之一醉随和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之作》《和渊明拟古九首》《和渊明采菊东篱下二首》《余来湖外家问不通者累月因和渊明停云篇以遣怀》《余筑室梁溪之上三年而后手植花木甚众遭值世故未尝得安居其间岁暮羁旅慨然念之因和渊明时运诗以见意》《读东坡和渊明贫士诗寄诸子侄云重九俯迩樽俎萧然今余亦有此叹因次其韵将录寄梁溪诸弟以发数千里一笑》《同左通老用陶潜还旧居韵》《同通老用渊明独酌韵》《诸公和渊明止酒诗因同赋》1 1 1 3 10 1 1 1 2 1 1 6 2 1 1 6 1 1 1 1 1 1 1 1 1 9 2 1 1 1 1 1 1《全宋诗》卷1351《全宋诗》卷1351《全宋诗》卷1382《全宋诗》卷1389《全宋诗》卷1392《全宋诗》卷1392《全宋诗》卷1432《全宋诗》卷1422《全宋诗》卷1515《全宋诗》卷1515《全宋诗》卷1550《全宋诗》卷1550《全宋诗》卷1551《全宋诗》卷1560《全宋诗》卷1559《全宋诗》卷1553《全宋诗》卷1553《全宋诗》卷1553《全宋诗》卷1558《全宋诗》卷1559《全宋诗》卷1559《全宋诗》卷1559《全宋诗》卷1559《全宋诗》卷1559《全宋诗》卷1559《全宋诗》卷1550《全宋诗》卷1559《全宋诗》卷1559《全宋诗》卷1558《全宋诗》卷1746《全宋诗》卷1746《全宋诗》卷1735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王之道徐伯源王侄吴芾郑耕老郭印王十朋范成大陆游杨万里周必大《次韵徐伯源九日闲居追和渊明》作有和陶诗,原诗已佚,见“王之道”条《追和斜川诗二首并序》《追和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和陶停云》《和陶示周续之企谢景夷韵寄朱元晦》《和陶〈与殷晋安别〉韵送陈顺之赴官》《乍晴与客登眺和陶〈和胡西曹〉韵》《和陶〈悲从弟仲德〉韵哭陈泽氏》《和陶阻风于规林韵寄陈时中二首》《和陶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韵哭陈能之》《和陶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韵寄江朝宗》《和陶乙酉岁九月九日》《和陶〈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和陶〈丙辰岁八月中于下蟤田舍穫〉》《和陶咏贫士七首》《和陶咏二蔬韵》《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韵送机简堂自景星岩再住隐静》《和陶〈劝农〉韵勉吾乡之学者》《和陶〈命子〉韵示紧调官》《和陶〈归鸟〉》《和陶〈形赠影〉》《和陶〈神释〉》《和陶〈挽歌词〉三首》《和陶〈桃花源〉》《和陶〈影答形〉》《和敬夫斜川韵》《和渊明韵赠耕道》《再和渊明韵赠耕道》《送送胡正字(宪)分韵得来字》《和陶〈荣木〉》《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和渊明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乙酉重九诗一首某以此年此日舟次吉水距永和才一程耳辄用其韵先寄二兄十三兄并呈提举七兄》1 1 2 1 1 1 1 1 1 2 1 1 1 1 1 7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全宋诗》卷1809《全宋诗》卷1809《全宋诗》卷1905《全宋诗》卷1908《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56《全宋诗》卷1965《全宋诗》卷1991《全宋诗》卷1663《全宋诗》卷1663《全宋诗》卷2028《全宋诗》卷2242《全宋诗》卷2154《全宋诗》卷2317《全宋诗》卷2326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朱熹张栻陈造宋朝老许及之薛季宣程洵藤岑赵蕃张鎡王阮苏洞《伏蒙某官宠示和陶见寄旧作伏读叹仰又感知待期许之意盖非一日率意次韵少见谢臆伏惟矜怜有以教之》《比与邻曲诸贤修举岁事携壶石马追补斜川之游而公济适至饮罢首出和陶之句以纪其胜辄亦用韵酬答兼呈诸同游者请共赋之》《正月五日欲用斜川故事结客载酒过伯休新居风雨不果,二月五日始克践约坐间陶公卒章二十字分韵,熹得中字赋呈诸同游者》《正甫还长沙复用斜川日和陶韵为别》《止酒》《用陶靖节斜川诗韵见贻亦复同赋以谢》《和陶渊明二十首》《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六诗》《程帅和陶二诗见忆次韵》《次程帅和陶韵》《李伯成食甘豆粥和渊明诗分寄次韵》许及之《跋宋朝老再和陶渊明归去来辞》《纶子效靖节止酒体赋筠斋余亦和而勉之》《止斋和七五兄次渊明止酒诗韵》《又读陶靖节诗即次前韵效其体》《荣木和陶靖节韵》《和陶渊明饮酒诗》《和陶渊明乞食诗一首并序》《和陶渊明乙酉岁九日诗一首》《重九才四日尔风雨如此病卧殊亡聊小儿辈取酒饮予且索作诗强和渊明九日闲居一首》《九日用陶靖节乙酉岁韵》《晦日用陶靖节腊日韵》《东坡在惠州窘于衣食以重九近有樽俎萧然之叹和渊明贫士七诗今去重九三日尔仆以新谷未升方绝粮是忧至于樽俎又未暇计也因诵靖节贫士及坡翁所和者辄复用韵》《寿以九月十一日行莫令君领客携具泛舟饯之吐蕃用九日韵作诗要莫及徐丞同赋以送潘》《重九日病酒不饮而园菊已芳薄暮吟绕亦有佳兴因和渊明九日闲居诗一首聊见响慕之意云》《和陶诗六首》《用陶乙酉岁九月九日韵》《和陶九日闲居》1 1 1 1 1 1 2 0 6 2 1 1 1 1 1 1 1 2 0 1 1 1 1 1 7 1 1 6 1 1《全宋诗》卷2389《全宋诗》卷2391《全宋诗》卷2391《全宋诗》卷2416《全宋诗》卷2416《全宋诗》卷2416《全宋诗》卷2422《全宋诗》卷2424《全宋诗》卷2424《全宋诗》卷2424《全宋诗》卷2423《全宋诗》卷2444《全宋诗》卷2444《全宋诗》卷2469《全宋诗》卷2469《全宋诗》卷2500《全宋诗》卷2553《全宋诗》卷2622《全宋诗》卷2622《全宋诗》卷2622《全宋诗》卷2622《全宋诗》卷2616《全宋诗》卷2616《全宋诗》卷2640《全宋诗》卷2681《全宋诗》卷2656《全宋诗》卷2843《全宋诗》卷2843

57 58 59 60 61 62 63戴表元赵友直于石仇远黎庭瑞赵处澹释觉范《和陶乞食》《自居剡源少遇乐岁辛巳之秋山田可拟上熟吾贫庶几得少安乎乃和渊明贫士》《归园田居和陶渊明韵》《次韵刘和德赋渊明》《和渊明诗》(《饮酒》其五)《乙巳岁三月为溧阳校官上府经乌刹桥和陶渊明韵》《九日和陶》《追和陶渊明咏贫士》《和归去来兮辞》1 7 1 1 1 1 1 1 1《全宋诗》卷3641《全宋诗》卷3641《全宋诗》卷3661《全宋诗》卷3675《全宋诗》卷3675《全宋诗》卷3678《全宋诗》卷3706《全宋诗》卷3784《石门文字禅》

袁行霈统计宋人和陶者不过十余人,[7]笔者考得宋代和陶诗作者至少达百余人,至今姓名可考者仍有63人之多。宋代和陶诗创作方式多样,既有一人追和陶诗者,还有多人追和之情况,如朱熹《正月五日欲用斜川故事结客载酒过伯休新居风雨不果,二月五日始克践约坐间陶公卒章二十字分韵,熹得中字赋呈诸同游者》诗,从诗题来看,当时即有二十人同时追和陶诗;从高斯德《九日会客面岳亭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分韵得采字诗》来看,当时是十人分韵追和陶诗,可见宋人和陶的盛况。宋代和陶诗作者身份也呈现多元化,有著名政治家、著名诗人、隐士、诗僧、遗民等。他们从陶诗中各取所需,或以义理相发明、或寻同调以自励,陶渊明就像一面镜子,宋人的精神面貌、人格气度和生命情趣,都通过追和陶诗得以彰显。

和陶,熔铸了宋人对陶潜人格、思想的敬仰,对陶诗艺术成就的期羡,也折射出宋代不同历史时期人文精神的消长与更迭。将这些予以揭示,可进一步挖掘宋代和陶诗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会注意宋代政治家的和陶之作。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居士,为南宋抗金主战派的代表。“宣和七年,……时金人渝盟,上御戎五策,又刺臂血上疏论内禅,其议乃决。”[8]1他居相位虽只七十日,其谋数不见用,依然以中兴之业为己任,“平生主战,负天下重望,屡起屡蹶”,是一位正气凛然的政治家。两宋之交,李纲因主张抗金有多次被贬的经历。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活中对陶诗精神有了真切、深刻的体会:“予家梁溪,粗有田园可归,方谋筑室惠山下,娱意泉石,忘怀世味,贬谪官羁束,未获遂心。因读陶渊明《归田园》诗,嘉其辞旨平淡高远,次韵和之以寓意也。”(《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9]17598李纲佩服陶潜正气凛然、不屈服于强权的人格气节,他的和陶诗融合了自己恬然自足的人生理想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初授户曹,历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等,曾以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不畏强暴,几近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可见其刚正不阿的性格。范成大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有躬耕田亩的生活经历,又仰慕陶潜“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人格,他追和陶诗也就不难理解了。“熏风南来,木荣于兹。木荣几时,黄落从之。逝其须臾,坐成四时。”(《荣木并序》)[9]25751其和陶诗表现出随缘任化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宋朝士大夫“儒道合一”的人生情怀。

作为理学家的朱熹酷爱陶诗:“作诗须从陶、柳门庭中来,乃佳。不如是,无以发萧散冲淡之趣,无由到古人佳处。”[10]朱熹的和陶诗胸次超然、意境浑厚,既有陶诗自然平淡之风,亦有宋人悠然物外的心境,与陶渊明诗中的萧散之趣是相通的。“玄景雕暮节,青阳变暄风。忽寻斜川句,感此胜日逢。驾言当出游,一写浩荡胸。云物疑异候,凄迷久连空。今朝复何朝,顿觉芳景融。”(《用陶公卒章二十字分韵,熹得中字赋呈诸同游者》)[9]27620全诗描写胜日出游的所见所闻,一派天朗气清之象。明人陈敬宗评价朱熹说:“晋之陶、唐之韦、柳,冲澹典则,得温柔敦厚之遗意焉,亦足以舆卫风雅无忝矣。然自苏、李以后,千有馀年之间,作者固多,而或失之绮丽,或失之巧密,无复唱叹之遗音,可慨也!后宋晦庵朱先生以道统之学,上承先圣,下开后人,于注释经传之余,时时发诸咏歌。众体悉备,而尤粹于五言,盖出入汉、魏、陶、韦之间,而兴致高远则或过之。蕴淡薄之味于大羹玄酒之中,扬淳古之音于朱弦疏越之外,诚旷代之稀声也。”(《宣德本晦庵先生五言诗钞后序》)[11]945可谓的评。

其次,是宋代一些隐士、遗民的和陶诗。如果说唐型文化“相对开放、相对外倾、色调热烈”,那么,宋型文化则是“相对封闭、相对内敛、色调淡雅。”[12](634)佛学的空寂、道家的虚境,深刻影响着宋人的文化心理建构。宋代文士的思考无意禅定,却不自觉地进入了禅定的状态。“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神释一首》)[13]67陶渊明在世俗生活中体现出的高怀逸趣,深得宋代隐士的追慕。这些隐士不遗余力地寻找陶渊明与自己人生情趣的相似处,并以之作为修身蓄志的榜样。释文响《依韵酬葛秋岩陶体四首》其二云:“大化无端倪,至道绝冯杖。委身于一静,足以去群妄。死生亦寄耳,遐龄岂吾望。”[9]39542该诗兼具陶诗及宋代隐士风范,表明自己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显示出对陶渊明人格精神的高度理解与认同。

宋元易代之际,异族入侵、国家覆亡、政权的更迭、社会动荡引起汉族士人地位的极度下滑。遗民诗人有着强烈的正统意识和故国难以割舍的情感记忆,在思想行为上与新朝政权或官方文化有一定疏离乃至抗拒,他们敬仰陶渊明安贫固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也创作了大量和陶诗,此类作品以和《咏贫士》与《乞食》最为著名。

戴表元,南宋末以兵乱归剡。次年三月,元兵南下,避难天台、鄞县。祥兴二年(1279年)复返里,辗转鄞县、杭州等地,生计益艰,以授徒卖文为生,其《和陶乞食》云:“脱身得一饱,激烈陈歌诗。不如鲁侯仁,借贷英雄材。嗟余亦有作,欲向谁同贻。”[9]43644在和陶中掺入遗民的身世之感。舒岳祥,字景薛,一字舜侯,人称阆风先生,浙江宁海人,1256年中进士,授奉化尉。宋亡后,舒岳祥隐匿乡里执教,为赤城书堂长。与奉化戴表元、鄞县袁桷等交往甚密。舒岳祥崇尚陶潜安贫固穷的人格节操,对陶诗爱不释手,自觉地以其为师:“渊明不可及,适意惟所之。无食不免乞,折腰竟乃辞。主人必义士,知心如子期。”[9]40901遗民诗人舒岳祥笔下的陶渊明并非单纯的隐士,而是不仕二姓的遗民典型,其和陶诗实质上是借陶潜以表现自己终于旧朝的高洁人格。

南宋末年赵蕃和陶诗,更是交织着复杂难言的人世沧桑之感,其《和陶渊明乞食诗一首》序曰:

自八月以来,日以抱衣易米为事,衣且竭矣,米卒亡术可继。因读东坡《和陶乞食诗》……,则知东坡之贫,盖不至于陶,而陶虽贫,犹有可乞食之家,仆今纵欲乞食,将安之耶?[9]30472

“陶虽贫,犹有可乞食之家”,而自己“今纵欲乞食,将安之耶?”其中流露的故国之思、身世之感不是很明显吗?以上这些遗民诗人的人格多有与陶渊明相近者,宋元异代之际,他们都坚守自己的人生准则,不肯同流合污,也不肯屈己干人,其和陶诗的诗便是这种性格的真实体现。

最后,是宋代一些著名诗人的和陶诗。宋人喜和陶,是与宋代诗学的审美理想分不开的。自然平淡作为诗歌审美理想,是在宋代确立并成为宋人的理论自觉。“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是宋人普遍的艺术追求。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语言质朴无华,意蕴含蓄深远。崇尚“萧散冲淡”之美的宋人自然奉陶诗为圭臬,慕陶、咏陶、和陶,也就在情理之中。

陈与义,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江西诗派”代表作家。陈与义经历靖康剧变、颠沛流离,阅尽了人世沧桑,故能写出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其和陶诗颇得靖节先生之神髓:“纷纷吏民散,遗我以兀然。悄悄今夕意,鸟影驰隙间。……何妨暂阅世,谋行要当先。西斋一壶酒,微雨新秋还。蛛网闪明晦,叶声饯岁年。呼儿具纸笔,录我醉中言。”(《同通老用渊明独酌韵》)[9]19528《宋书》本传说其诗“体物寓兴,清邃纡余,……上下陶、谢、韦、柳之间。”[14]正指出了陈与义诗歌创作追慕陶潜的特点。

陆游论诗主平淡、去雕琢,“雕琢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15]203这与陶渊明的冲淡诗风有着天然联系。在追求自然平淡之美上,陆游与陶潜有着高度的精神默契,可谓异代知音。其和陶诗才能得“靖节之情景”,臻卓然不群之境。陆游《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为韵》云:“杜门殊省事,百巧输一粗。烧香净扫地。袖手了朝暮。”[9]24252诗作颇有陶潜平易冲淡之美,给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梅曾亮论及唱和诗时曾说:“叠韵之巧,盛于苏黄;和韵之风,流于元白。矜此难能,竟于碎义。是犹削足适履,屈头便冠,此又一弊也。”(《柏檐山房诗集序》)[16]25梅氏之评亦可挪移来评价和陶诗。有时,和陶诗过于雕章琢句,意欲争胜,不免流于游戏。但更多情况下,文学创作中的逞才使气,却是一种有益的竞争。后世诗家明知陶诗不可超越而依然坚持不懈地创作和陶诗,实际上反映了后世诗人对陶渊明杰出的艺术才力既推崇又忌妒、既折服又欲超越的文化心理,进一步印证了陶诗的辉煌成就和深远影响。

总之,宋代和陶者身份各异,他们或引陶渊明为同调,从陶诗中寻求新的精神资源借以自励;或通过和陶,以疗救自己心灵之缺憾;或折服陶诗的艺术成就,创作了大量和陶诗,当然也有一些游戏之作。正是宋代众多诗人的共同参与,才铸就了宋代和陶诗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从不同侧面显示出陶渊明在后世的巨大影响。

陶诗经过和陶者的再创作,使原诗的意义发生转移,而有了另外一种神秘的美。和陶诗自有它独特的情韵,只不过我们找不到合适的阐释角度,使其长期游离于我们的研究视野之外。因此,当考察分析宋代和陶诗时,我们既要看宋代和陶者从陶渊明那里接受了些什么,又要审视和陶诗相对于原诗有何创新与突变,在这种双向的考察中,我们将对宋代和陶诗获得一种全新的体认。

(一)和陶诗主题的拓展

宋人和陶诗,除极少数诗人的和陶带有游戏性质不论,大多数和陶者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们中间不乏精彩、优秀的篇章。陶渊明《劝农》主要言农业之兴和农耕之乐,表现出对上古生民抱朴含真、傲然自足田园生活的向往,其《劝农》其二云: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殖。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13]34

苏轼《和劝农》诗作于贬谪海南期间,深刻反映了当时海南地区生民生之艰苦,该首和陶诗的主题与陶潜原诗是不同的。在此不妨将苏轼《和劝农》诗引出以供对照:

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秔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作粥糜以取饱,予既哀之,乃和渊明《劝农》诗以告其有知者。

……天祸尔土,不麦不稷。民无用物,怪珍是殖。播厥熏木,腐余是穑。贪夫污吏,鹰鸷狼食。[1]

这首和陶诗,有对“天祸尔土,不麦不稷”的黎人的同情,希望他们垦荒种稻,改善自己的生活;更有对“鹰鸷狼食”的“贪夫污吏”的指斥。苏辙《和劝农》小序亦云:“子瞻和渊明诗六章,哀儋耳之不耕。予居海康,农亦甚惰,其耕者多闽人也。然其民甘于鱼鳅蟹虾,故蔬果不毓;冬温不雪,衣被吉贝,故艺麻而不绩,生蚕而不织,罗纨布帛,仰于四方之负贩。……予居之半年,凡羁旅之所急,求皆不获。故亦和此篇,以告其穷,庶或有劝焉。”[1]两人的和陶诗均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对陶诗“农耕之乐”主题也是进一步的拓展。

还有一些诗人,其和陶诗只是借陶诗原韵任意书写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如程洵,南宋诗人,朱熹内弟,从朱熹学,家有“道问学斋”,朱熹为之易名为“尊德性斋”。程洵博览群籍,尤喜陶诗,其《荣木和陶靖节韵》云:

我卜我居,游息在兹。有荣者木,日封植之。本根既固,发生以时。……维人之生,孰木孰根。惟皇降衷,天理俱存。是曰成性,道义之门。钦斯承斯,大化已敦。嗟彼世人,自安浅陋。德不图新,恶或念旧。有干惟禄,有惟富。孰能毅然,不为利疚。我怀师训,罔敢失坠。匪道曷从,匪义曷畏。圣门虽远,率焉以冀。庶几疲驽,久亦告至。[9]28900

这首和陶诗,突破了陶潜《荣木》的主题,一派隐逸之士的高蹈出世情怀跃然纸上。全诗的主题较之陶潜原诗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二)和陶诗风格的突破

作诗固难,和陶诗创作尤为不易。和陶诗既要有自已有完整的内容,还要与陶诗音韵一致。和陶诗创作要出新,不仅要求和陶者对陶潜诗歌章句烂熟于胸,还须步陶诗原韵作诗,无疑更增添了创作的难度。高明的和陶者,既得陶渊明诗之神韵,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试看苏轼的《和拟古》:

有客扣我门,系马庭前柳。庭空鸟雀噪,门闭客立久。主人枕书卧,梦我平生友。忽闻剥啄声,惊散一杯酒。倒裳起谢客,梦觉两愧负。坐谈杂今古,不答颜愈厚。问我何处来,我来无何有。[1]

苏轼此诗既得陶潜原诗之神韵,又表达出自己旷达、诙谐的人生观。舒岳祥评价道:“自唐以来,效渊明为诗者皆大家,王摩诘得其清妍,韦苏州得其散远,柳子厚得其幽洁,白乐天得其平淡。正如屈原之骚,自宋玉、景差、贾谊、相如、子云、退之而下,各得其一体耳。东坡苏氏和陶而不学陶,乃真陶也。”[17]所谓“和陶而不学陶”者,即指不但抒诗人之情,还“得古作者之意”,正体现出苏轼和陶诗的独创性风格。

(三)和陶诗艺术技巧的创新

奇与正,是中国诗学理论中常用的一对批评范畴,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斗将也。……譬之诗,发言平易而循乎墨绳,法之正也;发言隽伟而不拘墨绳,法之奇也。平易而不执泥,隽伟而不险怪,此奇正参五之法也。”[18]和陶诗的创造性,异于文学创作的原创性而带有再生性的特质。若只是模拟陶诗、手法单一,则索然寡味。故宋人和陶诗创作常以“破正求奇”来产生出人意料的“陌生化”效果。宋人和陶诗中不乏此方面的典范之作。先来看宋人两首和陶《归去来兮辞》。

苏轼《归去来集字十首》:

……命驾欲何向,欣欣春木荣。世人无往复,乡老有逢迎。云外流泉远,风前飞鸟轻。相携就衡宇,酌酒话交情。……云岫不知远,巾车行复前。仆夫寻老木,童子引清泉。矫首独傲世,委心还乐天。农夫告春事,扶老向良田。[9]9566

耳熟能详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经苏轼妙手点化,衍生出别样的风味,生发出另一完整的、全新的意境,真可谓化寻常为神奇。杨万里《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则融陶潜《归去来兮辞》原韵与屈骚传统与一体,呈现出深邃婉丽、幽隐曲折的情调:

归去来兮,平生怀归今得归。……捐水苍兮今佩,反芰制兮昨衣。恋岂瑗夫太紫,分敢踰于少微。……矧先人兮弊庐,有一壑兮一丘。后千寻兮茂林,前十里兮清流。[9]27950

苏轼《归去来集字》十首中所有字均源于陶潜《归去来兮辞》,杨万里则是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追和之作。与陶潜原文相比,堪称各具风神、异曲同工。闻一多曾经说:“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舞的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诗的格律》)[19]139闻先生的这番话,正说明和陶诗创作的艰辛,非具非凡才力者不能为之。

宋人和陶,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文化行为,它本质上是宋代诗人在陶渊明身上寻找文化对应物。宋代和陶诗携带着陶诗的基因,在宋代文学的根茎上获得了新的审美价值。陶诗在宋代被不断追和,说明这个文化符号在中华文化的演进中被不断强化和认同。一个作家的作品,在中国文学的历史进程中,能赢得代代读者的热爱,其中必有其长盛不衰、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原因,正是在此意义上,研究宋代和陶诗不但对陶诗接受史来说必不可少,也可为研究中华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邵浩.坡门酬唱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王质.雪山集:卷十一[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惠洪.冷斋夜话[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5]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2.

[7]袁行霈.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J].中国社会科学,2003,(6).

[8] 曾枣庄,等,主编.全宋文:第169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9]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郭齐,笺注.朱熹诗词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0.

[1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6]舒芜.中国近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7]舒岳祥.阆风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谢榛.四溟诗话[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闻一多全集:2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陶诗陶潜宋诗
唐宋之别
宋诗五首(书法)
陶渊明的小脾气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开卷有益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陶潜辞官隐情
《全宋诗》校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