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预防违法犯罪教育

2015-05-04 05:57黄乘浪
教育界·中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渗透语文教学

黄乘浪

【摘 要】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在教学中渗透预防违法犯罪教育作为探讨的课题。要结合学科特点,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通过进行德育教育、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渗透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引导他们走上遵纪守法的道路。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预防违法犯罪教育

近年来,犯罪的年轻化越来越突出,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犯罪总数的70%以上,每年新产生的青少年犯罪人数高达15万,触目惊心。青少年犯罪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亡。教育界前辈叶圣陶曾这样告诫后辈:“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渗透预防违法犯罪的教育,以保护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在这里,笔者就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尝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盼能与同志共勉。

一、始终将德育贯穿在语文教育教学当中,努力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是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

学生心智不成熟,品德修养不高,这是他们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最大原因,因此,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是预防他们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而德育教育其实也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德育方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要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自尊自立,讲公德,感恩师长,服务社会。

在教育教学当中,语文教师要时刻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教育。上七年级课文流沙河的《理想》时,要着重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理想而奋斗。有了理想,学生就有前进的方向,就有学习的动力,就有精神的寄托,就不会无所事事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上到弗罗斯特的诗歌《未选择的路》时,我们要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告诫学生千万要慎重,不要马虎,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走上一条违法犯罪的道路。

语文教材中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课文很多,我们要结合课文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切莫牵强附会,面面俱到。

二、充分发挥作者简介的作用,用作者的经历对学生进行渗透预防违法犯罪教育

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作者的经历坎坷,其中不乏走上歧路者,他们的教训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题材,是一面镜子。以这样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文豪的影响力在学生心中是有很重的分量的。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千古传诵,颇受学生喜爱。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点,向学生讲述陈子昂的人生经历:陈子昂少时行为不堪,偷鸡摸狗,打架斗殴,做了很多令人不齿的事情,可谓邪恶,但他青年时代猛醒,发愤攻读,博览群书,遍及经史百家,关心国事,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终于成为大才,受到朝廷重用,而且成为了唐诗开创时期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开创了一代格高气壮、声激情昂、蓄愤托讽、文辞朴实、语言遒劲的诗风。讲完诗人经历,教师可以语重心长地教育学生:试想,如果当初陈子昂不幡然醒悟,继续朝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势必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走上一条不归路,断然不会有后来的成就,甚至连一个普通人都不如!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哦。相信学生都会有所感悟,受到深刻教育。

还有当我们教到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时候,也可以讲述韦应物的人生经历。韦应物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他曾自述“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就像那些在锦衣玉食灯红酒绿中长大的高干子弟,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的,可谓坏事做绝。但是,他后来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之后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终于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备受后人敬仰。

像这些曾经走过弯路的作者,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将他们经历挖掘出来,用于教育学生,那就成为渗透预防学生违法犯罪教育的有力的教材。

三、深挖课文人物故事蕴含的思想,警醒学生不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充分考虑到了各个方面的教育,其中就包括预防学生违法犯罪教育。这些课文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题材,我们不但要讲好这些与课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深挖里面蕴含的教育思想,用以警醒学生。

《周处》是其中一篇渗透预防违法犯罪教育的代表作。周处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另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两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将周处、蛟龙、猛虎并称为三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周处杀蛟斩虎,以为百姓会对他感恩戴德。谁知百姓以为他已死,高兴得互相庆祝,这无疑给周处一个致命的打击,他从此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忠臣。这个故事可以用来告诫学生,成为百姓的祸害会遗臭万年,而成为百姓的福星会流芳百世。违法犯罪就会成为百姓的祸害,遵纪守法为人民服务就会成为百姓的福星,两者得到的结果截然不同。

又如《孔乙己》,当我们教到这篇课文讲述孔乙己偷窃时,我们固然要引导学生认识旧社会的万恶罪行、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但是我们也可以适当地渗透进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偷窃是不可行的,是违法犯罪行为。

教材选文中的这些内容是我们用以进行渗透预防违法犯罪教育的最好的题材,我们要精心设计,达到将不可违法犯罪的观念注进学生心灵深处的目标。

四、加强课外阅读指导,通过揭示主人公命运因素进行渗透预防违法犯罪教育

课外阅读题材丰富多样,引导学生选好阅读书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可以预防违法犯罪的书,特别是名著。这些名著里的主人公的命运,将会震撼学生心灵,警醒学生思考人生的道路,做好正确的选择。

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很好的可以渗透预防违法犯罪教育的世界名著。冉阿让因为偷窃一块面包而锒铛入狱,尽管他完全是为了好心救人而去偷窃,但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此后他的人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坎坎坷坷,洗心革面之后依然摆脱不了原先偷窃的阴影。主人公的故事发人深省,我们要教育学生明白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即使一件小小的坏事也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切勿以身试法!

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讲述了阿廖沙曲折的人生经历,童年与青少年时期虽然备受折磨,生活艰难,所面对的生活环境也很复杂,看到一些人无恶不作,但他最终还是坚持正义,走上正道,成为了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才。这个故事应该拿来告诫学生: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生长的环境不同,也许你很贫穷,也许你身处俗世,但是必须要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不可走向歪门邪道,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课外阅读是一把双刃剑,引导不好就会害了学生,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观,把他们引向邪路,而引导得好,就会成为引领他们走向光明大道的航灯!

五、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加强渗透预防违法犯罪教育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实践活动就是以语文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而预防违法犯罪教育其实就是指导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的方式之一,它只有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教育本身所可能产生的作用。

当我们上到《威尼斯商人》这篇课文时,在分析其中的做人道理之外,还可以分析其中蕴含的法律用途,即“智者以法护身,愚者以身试法”。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审案,让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这是一个直接性教育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方式。学生可以直接地学习到法律的知识,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你不依法,法不依你”,从而约束自己,有法必依,依法办事。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进行预防违法犯罪教育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方式。仅仅靠课内的传教对学生产生的触动不大,加上课外的这种实践活动就可以双管齐下,加深学生印象,起到自然地在他们心中流进知法守法观念的作用。

总之,现在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渗透预防学生违法犯罪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凭借学科特点,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预防违法犯罪教育渗透,不仅要传授给他们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们遵纪守法,不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要走上一条正确的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道路,做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合格公民。

猜你喜欢
渗透语文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