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2015-05-12 18:36焦元东
甘肃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素材指导农村小学

焦元东

【关键词】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观念;素材;指导;题目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97—01

目前,农村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无话可写”、“言之无物”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缺乏对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的观察和采撷。那么,怎样使农村学生走出这个写作困境,使学生乐于作文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改革课堂的教学模式

转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旧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为此,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起草→修改→成文)中解脱出来,变“教”为“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在教学中提倡互帮互学,把整节课的辅导变为:教师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指导,启发思路,学生用四分之二的时间动笔写作,留下四分之一的时间点评、修改。这个新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导学(群体教学与分组教学相结合)→点拨→个别指导→修改→评议→再修改润色→成文。对于这个优化了的课堂教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均能当堂完成习作。这充分说明,改革旧的教学模式,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不但能减轻学生负担,而且还能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二、创造条件,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的“从内容入手”的作文教学法给笔者很深的启示,其基本思路之一就是“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获得并积累生活经验的能力”。因此,教师应采用“组织活动”的方法展开情境,结合农村的自然景观、新人新事、风土人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我们知道,大多数农村学生都有过劳动的经历,有着去山川田野追逐嬉戏的共性,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共性,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劳动。因为在这些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而学生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让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再去动笔写作,那么学生就能根据眼前的材料想得到、写得出。

三、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加强指导,主要指的是“新、趣、活”方面的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谓“新”,就是新鲜或创新。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就是比较新鲜少见的事情。例如,拍电影、电视剧对农村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拍摄队伍驻扎笔者所在的山村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于是,笔者抓住这次机会,组织学生现场参观,让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以此使学生明白,作文选材“新”,写出来的文章质量才比较好。

所谓“趣”,是指作文要有童趣、农村味。农村学生应写出具有农村特色,反映农村新变化的文章。作为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独特的农村生活角度去选材、去描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丰富多彩的环境里写出精彩的文章。

所谓“活”,是指作文的内容活、形式活。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作文题目灵活选材,运用灵活多变的表达形式把语句说具体通顺,使笔下的人、物、事变得有生气,让读者感受到农村的新变化。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内容,读者才肯看。

四、选好题目,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

俗语说得好:“好题一半文。”这充分说明,好的作文题目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思维,使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好的题目与文章珠联璧合,相映成辉,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如果作文题目假、大、空,就会使学生感到“老虎吃天——难以下口”。因此,教师应在相同的材料下,多视角地思考,设计出新鲜生动的题目。例如,六年级上册“语文天地·三”要求写“美好的童年”,这个题目要求所选材料必须是印象深刻的童年往事,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可进行如下命题,《童年趣事》《童年的发现》等。这样的题材来源于生活,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会使学生的作文写得生动、自如。

总之,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语文教师要乐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善于观察和思考的方法,把正确的认识、生活的道理教给学生,把个性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作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再现自我。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新课改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课题阶段成果之二,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128)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素材指导农村小学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