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身毒道,古城黑砂耀千年——四川荥经砂器考察报告

2015-05-24 03:00
江苏陶瓷 2015年5期
关键词:荥经砂器砂锅

徐 英

(常州大学艺术学院,常州 213000)

1 砂器的历史溯源

史前陶器的出现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为生活而冶炼、为生存而制作。在众多的陶器之中,有一种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变迁,却一直伴随着百姓的日常生活,那就是砂器。说到砂器,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光鲜靓丽,它没有陶瓷的光洁,也不像铁锅、锡壶那样轻便,但是在中国古代,砂陶在人们的生活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的中医学十分发达,煎药用的就是砂陶罐,除此之外还有盛水的陶缸、甑饭的陶甑子、栽种盆景的陶花盆等等,不胜枚举。

中国拥有悠久的制陶史,发明了很多种类的陶瓷器,砂陶就是其中之一。砂器的历史悠久,著名的砂器产地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山西平定、河北邯郸、贵州织金,还有四川荥经,这几个分布在我国的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产地,生产的砂器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在形制、配料和烧成方法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荥经的砂陶产自成都平原西南角上,它的出现与古代青衣羌族有着密切的关系,青衣羌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民族。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早在秦献公时代,青衣羌族的其中一支由黄河上游甘青地区“附落而南”进入川藏高原,沿江而居,著名的青衣江也由此而得名。作为一种特定的群族称号,“羌”第一次出现有文字记载是在商代的甲骨文上(约公元前13世纪),据卜辞地理研究,那个时候的羌人大致分布于豫西、晋南或陕西东部。秦朝年间从陕西甘肃的上郡地区往西南迁徙的严允部落,带来了发达的中原农耕文明,其中就可能包含了砂器的制作工艺。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一同修通了严道(从临邛到荥经),当地后来发展成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荥经县志》载:“唐武德三年,始改严道为荥经。”在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漫长的融合过程中,砂器的冶炼方式也落地生根,并改良、开创出丰富多彩的冶炼工艺。

2 荥经与今天的砂器

日月如梭,荥经砂器的烧制技艺犹如四川人坚韧的性格一般,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一直流传了下来,那质地坚硬,敲之声音浑厚而响亮,好似在诉说千年沧海桑田的流转。烧炼砂器的荥经砂器一条街(见图1)位于该县城西的古城村,国道108从这里经过,公路的两侧为店铺,沿着这条1 200多米的长廊,可以看见每家每户门前都摆摞着一排排砂器(见图2),大大小小,形态各异,都泛着亚银色的光泽,有敞口砂锅、坦砂锅、水缸、炉具、药罐、茶具、电炉盘、节煤炉、蜂窝煤炉、花盆,甚至还有家畜用的食槽等,产品多达40余种。当地人说这里的砂锅抗腐蚀、耐酸碱,储藏食物长时间也不会变质,可以煨、炖、煮、烧等。又由于砂锅原料成分一半为煤灰,里面的碳微粒使食物在烹煮过程中可以保持原味,与现在的铁锅、锡锅、铝锅有明显区别,用它烹饪食物有着独特醇厚的香味。

图1 荥经砂器一条街

图2

就在六年前,全村还有一百多家砂器作坊,由于烧制砂锅的煤一定要是黝黑发亮的原煤,但随着煤矿开采的难度增大,煤炭的价格逐渐上涨,劳动力价格也不断增长,然而砂锅的价格却没有随之大幅上涨,这使得很多生产砂锅的厂家被迫倒闭。现在这条街大大小小的作坊和厂子(见图3)加起来仅仅只有十来家了,并且会做砂锅的也只剩下三十多岁以上的中年人。

图3

荥经砂器目前的生产模式主要采用分工合作。每一个作坊都有特定的工种,每一个工种采用计件的方式进行,与景德镇不同的是,这里的陶工并不是只做一道工序,工种之间可以来回调动,生产灵活,这样对陶工的要求也提高了不少。

图5 手工成型

地方传统手工艺最大的特点在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制作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吸引人的,荥经也不例外。荥经县盛产原煤,加之六合乡古城村第四系牛轭湖的沉积陶土,经勘查储量达18万吨之多,这种黄白色的泥土,土质极为细腻,黏性很强,当地称为“白善泥”(见图4),将其晒干碾细,再以1:1的比例加入煤灰,制成砂器成型的主要原料,拌好的泥料经过10天左右的陈腐方能使用。

图4 白善泥

3 砂器的成型方式

荥经砂器的成型方法主要是泥条盘筑与快轮拉坯结合,目前作坊采用的快轮是靠手带动的传统转轮,电动拉坯机很少见。从成型手段可分为手工成型和模具辅助成型(见图5)。手工成型是传统的成型方式,为了提高生产率,模具滚压辅助成型进入生产环节,但模具滚压成型适用于制作圆形器物的形体,器身的装饰依然采用手工捏制。

荥经砂器的烧成方法采用 “锅盖窑”(见图6)的烧成方式,与贵州织金的“钟罩窑”相似,但烧成温度在1 000℃~1 200℃。窑室一般在作坊旁边就地挖三个土坑,一个用于烧制,两个用于轮流“上釉”和冷

图5 模具辅助成型

图6 锅盖窑

却。烧制时间并不长,从生坯到烧成结束约2h。窑工把坯体码放在窑室中央,利用杠杆原理将“锅盖”移动到窑室上方,罩住需要烧制的坯体,在窑室的另一侧用鼓风机助燃,使煤炭迅速燃烧,不到0.5h,就火苗四蹿。约1h左右,烧制完成,窑工先在另一土坑中倒入锯末,在上釉坑的底部和口沿部位撒上水,以便更快降温。然后用铁钎和长铁钩将通红的陶坯钩至另一土坑,一层一层码放好,再倒入含油的杉木锯末,陶坯放入的瞬间火苗腾空而起,场面热烈而壮观。为了使色泽黑亮,陶工还会加入废弃的塑料制品,然后迅速盖上盖子,并用掺有水的煤炭渣将口沿封住,坑内由于缺少氧气产生大量烟气与碳素,碳素渗入坯体,使之呈现为黑色或者银色,坯体在熏烧坑里1h后便可出窑。同时,在窑室继续撒上一层煤,继续码放生坯烧下一窑,当地人称这个过程叫做 “淬火”或者“上釉”。

4 发展与保护

今天的荥经,尽管古老的窑火依旧通明,然而现代化经济收益却让人们屈服。砂器烧炼这种古老的技艺已经有了衰败的表现,勤奋的窑工们起早贪黑并未换来富裕的生活。纵观整条砂器街,虽然产品琳琅满目,但是做得精致的却没有几家。他们大多以器型简单、产量高的药罐、花盆来样加工为主,大批量的生产和追求效率使得他们忽略了传统的装饰,产品的美观与精致程度也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尝试使用新的方法制做砂器,引进先进的设备、尝试研制釉水、设计新的器型等等。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地政府应鼓励商户建立多样化的产业链和销售渠道,同时在技术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发展更适应人们生活需要、更符合社会市场要求的荥经特色砂器。

今天的中国,市场经济犹如脱缰的野马,由它催生的现代化进程中,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是显得那孱弱无力,也就逐渐走入绝境,这是历史的选择。当我们的生活慢慢远离过去的那种农耕文明时,当工业化、现代化呼啸而至之时,古老的手工艺文化也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环境,它的渐行渐远是历史的必然与现代化生活的代价。然而,现代历史也留给我们一个空间,一个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每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活化的工艺文化的遗存,也可以是过去文明的影像,只有我们保存了这些和我们昔日生活息息相关的见证,才能保存我们自己生命的记忆,它将为我们的子孙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还能为后世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材料,在拥有众多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段的今天,历史把这个留住手艺的任务交给了我们,明天的历史也会记住我们今天的选择。

[1]方李莉著.遗产:实践与经验[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

[2]高富华,王永.荥经砂器的千年孤独[J].自然与科技.2009(04):46-52.

猜你喜欢
荥经砂器砂锅
非弹性分析方法在除砂器设计中的应用
雅安荥经砂器工艺文化探析
荥经黑砂的未来
天全-荥经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貌证据
做炖菜砂锅最好选无釉的
川西南荥经坳陷川荥页1井奥陶系沉积相与古生物特征及地层厘定
青砂器:百年窑火
砂锅里也有重金属
打破砂锅问到底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