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灵动的图画板书为课堂“点睛”

2015-05-25 15:14张晓毓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板书设计点睛图画

张晓毓

语文课板书作为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被视为一篇篇微型教案,它将课堂教学中庞杂、潜隐的问题清晰且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回顾教学环节与教学重点。朱绍禹先生曾说,“板书能点睛指要,给人以联想;形式多样,给人以丰富感;结构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独具匠心、赏心悦目的板书设计,既折射了教师的智慧,也能活跃学生思维。因此,虽然语文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但课堂板书与多媒体教学并不相悖,不能取代。

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有活力的课堂效果。图画式板书设计一反传统板书的机械和条框,它集文字、线条、图画为一体,以图中夹文或文中夹图的形式,形象地勾画出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体现了开放性、动态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图文并茂、简明扼要、新颖活泼的图画式板书为语文课堂增添了许多亮色。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图画式板书随课文讲解而展开,它既不是课堂上教师的信手涂鸦和率性而为,也不是为达到板书图画的目的而刻意造画的牵强之作。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本文认为图画式板书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以文本内涵为设计的根本原则,抓住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或课堂训练的重点设计图案,在课文讲解过程中体现图画的动态性,随课堂教学的动态展开来取舍板书内容,实现灵动的板书为课堂画龙点睛的教学目标。

一、因文而书,抓住文本关键词

板书是教师文本解读的智慧结晶,板书要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以最直接、最醒目的图画呈现出来,教师要抓住文本的关键词,从文中提炼关键信息,再化之以具有艺术美的图画,才能很好地契合教材要求与教学目标,这势必考验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水准。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鲁迅的名篇《风筝》为例,课文以风筝为题,“我”与小兄弟之间的所有纠葛都围绕着风筝展开,“我”嫌恶放风筝而小兄弟喜欢风筝,尤其是少年时“我”毁坏小兄弟苦心孤诣做的蝴蝶风筝更是让“我”一直愧疚自责不已。在设计这节课的板书时,我有意识地以“蝴蝶风筝”的意象为图画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囊括进来,蝴蝶的左右两部分对应着“我”与小兄弟当年的冲突,以及二十年后对待当年精神虐杀的不同态度;“我”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一种兄弟之爱,“我”对小兄弟的补过实际上也是一种兄弟之爱,精神虐杀和小兄弟的遗忘让“我”感到深重的“悲哀”,以至于开篇和结尾时这个词出现了两次,全文笼罩在悲哀的情绪中。这根攥在鲁迅先生手里的风筝线不仅串起了他对兄弟之爱的回忆,更是他对他的国民和国家的深沉的大爱。

这节课的板书就根据贯穿课文的关键物“风筝”和文中蝴蝶风筝的形象构思图画,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以及这节课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设计,这样的板书给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二、因事而书,抓住教学训练重点

图画式板书设计必须能体现整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清晰而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由课堂教学训练的重点提炼出这节课的灵魂,因事而书,设计课堂板书的图画。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情节简单,一般来说,教师大多会将这篇文章由阅读课向写作课迁移,教学生如何练习写人。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板书时,结合讲解课文的过程,我抓住记叙文写作的三个主要步骤来设计板书。写作首先要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然后展开叙事,在叙事过程中将人物写活,这一方面要求利用各种写作技巧,如文中所涉及的综合运用写人方法、根据不同人物各有侧重,要求写出人物性格。另一方面,写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抒发情感,在写人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词汇等写作方法表达作者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理解。

这节课的图画板书,我将整节课的课堂主要环节串联在一起,以符号提示学生必须重视环节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这个字不仅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也体现出上述两种写人要求缺一不可,只有它们相互支撑,才能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人”来。

三、因势而书,抓住课堂动态进展

板书设计的形式如果不新颖,一成不变,学生就会养成惰性的思维习惯,智慧的火花就无法迸溅,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大大下降,自然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图画式板书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即时画出,而不是事先制作,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一是抓住课堂动态进展的瞬间,因势利导将板书的动态演示与课文的分析相结合,二是根据学情取舍课堂教学内容,既保持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也将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涵。

《喂——出来》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单元教学建议和教参都认为这篇课文表达了对环境问题的忧虑与批评,学生初读后也认为如此。我认为仅仅把它当作一篇一般意义上的、批评环境问题的科幻小说来看,有失偏颇,而且课后练习也提到可以对文章主题作多重理解,于是我借鉴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评思想和本雅明关于寓言的论述,认为文本表达了对人性丑恶的嘲讽与对重建信仰价值观的呼唤。我想可以立足于文章最浅层的意义,根据学情决定文本的拓展深度。

课堂以对课文标题“喂——出来”涵义的理解贯穿始终,以对关键意象“洞”的理解为教学重点。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洞”的示意图,“喂——出来”来自于一个鲁莽的年轻对着黑乎乎的洞口的好奇呼喊,这可以说是它的表层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和充分讨论,学生都能发现“洞”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再引导学生认识产生这些危害的本质在于人性的丑恶。我把这些结论板书在“洞”的图示里。分析问题后就应该解决问题。很显然,作家还想借标题“呼吁”人们正视自己身上的人性漏洞,我们必须要改正自身的不足而不是扔进洞里去隐瞒和掩藏。

板书设计之一,根据课堂内容,包含“洞”的意象及其危害(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喂——出来”这一呼喊的表层意义、呼吁正视人性丑恶的深层意义,体现为一种较为完整、较为深入的文本解析过程。

如果课堂讨论的时间充裕,如果学生的语文基础扎实、理解能力较强,我们还可以把对文本的挖掘和对“喂——出来”标题的理解引向深入。“洞”的出现是台风过后庙被卷走造成的,对于这个已不存在的“庙”,可以用虚线标示出来,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理解“庙”与人性丑恶之间的关系:庙的象征意义;新庙与庙是不是一回事?如何理解台风的意义?庙的抽象意义对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课堂进入到这个阶段,这些孩子们对知识探究的兴奋度达到了顶峰。经过讨论,初二的孩子们可以认识到庙是信仰的象征,新庙与原来的庙意义并不一致,它是利益交换的产物,已没有了神圣的味道。但学生对精神信仰层面的实质问题的认识还需要教师的点拨。我总结说,在这个故事发生之前,信仰已经出现了危机,所以当象征着不可抗的外力的台风到来后,什么都没损坏就只卷走了庙,信仰的重建不是盖房子这么简单,只要人们的心理思想问题没有真正解决,盖再多的庙也没有意义。不管时代如何高度发展,我们仍然需要信仰的力量(庙)来庇护着我们一路前行——我在已经不存在的、画了虚线的“庙”的外面再画上一个闪耀光芒的太阳,意寓生活永远需要信仰的光芒照耀、启示和鼓舞着我们。我想这样的探讨虽然难度大,但对学生来说是有价值的,因为我看到,当学生看到我板书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时,当我在黑板上写下“呼唤重建信仰”这几个字时,他们脸上的表情凝重,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由学情与课堂具体情况决定教学的进程与文本分析的深度,板书也由此体现为一种动态趋势。根据课堂内容的深入挖掘,板书设计之二在板书一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包含“庙”的意象、“喂——出来”标题的完整理解(呼唤重建信仰)。

总之,无论是因文而书、因事而书,还是因势而书,图画式板书设计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实践新课改精神,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要有独到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教师在设计图画式板书时,必须以文本为中心,紧扣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呈现课文理解的关键、教学核心与情感思路。那些看似不经意地信手画出的图画,实际上是教师课前大量准备工作的结晶,新颖、独特、精妙的板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振奋学生的精神,而且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我们也要注意的是,图画式板书设计的形式不能千篇一律,囿于一格,决不是为求别出心裁而牵强附会,或者一味求花俏而故弄玄虚,这样的图画式板书只能适得其反,让课堂陷入为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的错误走向。

猜你喜欢
板书设计点睛图画
中学语文板书设计微探
“配角”也点睛
核心素养需要板书设计回归理性
名师点睛(9)
画“狮”点睛
高中美术课堂板书设计研究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