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课堂活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015-05-28 00:42周丽萍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历史教材情境

周丽萍

怎样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本人认为,有效的历史教学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学生有没有记住有关的史实和结论,而是应当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历史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及历史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的学习,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并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教师应如何激发课堂活力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实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是学习的源动力。”历史本身是非常生动、有趣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历史事实写在历史教材上就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出于考试的压力,被动、简单地记忆教材中的结论,由于未真正融入到历史事实中,无法做到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即使暂时记住了,也很快就忘记了。这样既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也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选择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图片材料、影音资料,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不自觉地被吸引到历史情节中,从而主动地融入教学过程。此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此外,教师也可采用学生参与表演的形式模拟有关历史情境,既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历史,也可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思维能力。

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这一课内容多,有九大历史事件,篇幅长,跨度大(从1921年至1949年),课时少,仅三课时。倘若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由教师满堂灌,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杂乱而枯燥;教师实施起来,要么无限制地拖延教学课时,要么仓促地完成教学任务。考虑到这些现实的问题,本人本着“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包括图片、革命歌曲、影视片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既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较全面地了解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深切体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又提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要实现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在备课的时候做足了功夫,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及环节,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教材。教师应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积极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对教材知识作适当的整合,注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找到知识记忆的有效途径,使课堂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比如,“中国古代的商业”这一课,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状况涉及到由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各个历史阶段,知识点比较零散,学生要记忆时无从下手。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分组进行,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整理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并将其简化为中国古代商业活动中货币、商人及城市的发展概况。

三、多角度地呈现材料,巧设教学问题,加强师生互动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本人认为,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巧设教学问题,加强师生互动,层层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将问题和答案告诉学生。虽然结论清楚,但这样的做法既无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没有经过主动、深入的思考,学生未必能对有关历史知识做到真正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学习,以问题式的教学法引导学生敢于表现,敢于争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学习经验及师生互动的乐趣,而本人也在这过程中分享到他们探究的成果,丰富了教学内容,真正意义上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相长。

这些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让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既让学生掌握课堂上的知识和技能,又能给学生的发展带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跃升,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和教师的谈话》:(苏)B.赞可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猜你喜欢
历史教材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