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宣的受众接受与翻译策略

2015-05-30 23:10雷娟
文化产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翻译策略

雷娟

摘 要:城市外宣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越发重要,外宣翻译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外宣翻译有别于其他翻译,要实现的预期功能就是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再现原文在源语文化中所具备的各种对外宣传功能。外国读者作为外宣翻译的最终受众,译文能否为受众所接受,对于实现预期交际功能至关重要。文章通过研究外国受众对城市外宣翻译的接受情况,针对受众反馈的译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外宣翻译的宏微观策略。

关键词:外宣翻译;受众接受;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一、引言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城市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城市外宣工作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城市外宣翻译能否符合受众口味、满足目的读者语言文化的期待和要求,对于实现城市的对外宣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功能派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需考虑读者要求的、有目的的人类行为,译者应该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选择最适合的行动方式[1] [2] [3]。外宣文本本身功能性强且目的明确,外宣翻译应根据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以受众为中心,结合目的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对译文的期待,来决定处于特定译语语境中文本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手法。翻译这种有目的的行为会受到参与这一行为的人,如发起人、译者和读者等主观因素以及翻译行为发生的社会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对译作的客观评价应考虑文本外的主客观因素。过去,对于外宣翻译质量的调查研究,大多数都单个翻译批评主体的个人评价[4] [5]。要全面地评价外宣翻译,就应将目的读者的感受纳入翻译评价体系。

本文通过研究外国受众对城市外宣翻译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针对受众反馈的译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外宣翻译策略,促进外宣翻译质量的提升。

二、外宣翻译与受众接受

外宣翻译是一种信息的对外传播,具有信息突出性、信息召唤性和信息简洁性的特点,注重信息传播的效果。外宣翻译为了实现特定目的,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殊需求、兴趣和接受心理,对不同类型宣传资料中具有关联性信息性质和信息价值的文字进行有理有据的操作性调节并予以突出[5]。另外,外宣翻译应以受众为中心,优先考虑译文读者的需要,注重受众的反应,使译文符合目的读者的语言和文化要求,让读者能正确理解译文传递的信息。同时,为确保外宣预期功能的实现,译文语言应简洁精炼。但是由于各国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语言表达方式,交际双方在信息传递中可能出现语言或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源语信息进行筛选和重组,充分考虑不同的文化因素和受众的心理接受过程,把两种语言文化融会贯通起来,使读者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排除社会背景、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与原文读者趋同的反应,使信息顺利传达[6]。因此,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不仅受到信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技巧的影响,而且更受到受众的阅读兴趣、政治态度、价值观等差异的影响。外宣翻译成功与否,可通过读者的认可度、接受度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沟通行为的广泛度来衡量。外宣翻译要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要在语言风格和思维习惯等方面体现以受众为中心。

三、受众调查与研究结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来乐山的外国游客、在乐山工作学习的外籍教师、商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留学生。通过向他们发放城市外宣翻译材料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外宣受众对外宣翻译的反应和评价。语料选定我市对旅行商的翻译文本和投资指南翻译文本。根据受众可获取人数,共发放外宣材料和问卷调查各100份,回收问卷调查表81份,回收率81%。

根据受众的反馈,外宣翻译译文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城市概况中存在较多的无用信息;(2)景点介绍中,缺乏受众所期待的信息;(3)信息不够简洁明了;(4)信息不具有召唤性。对于译文的语言表达,外国受众反映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1)语言表达不符合受众对译文的语言文化期待,存在较多中式翻译;(2)表达模糊,不严谨;(3)译文中中国特有的文化词汇难理解;(4)对历史资料的翻译不准确、难理解。(5)语言表达中运用了过多的修辞性描述,如排比、对偶、映衬等。

四、外宣翻译策略

(一)外宣翻译的宏观策略—“受众中心化”

不难看出,乐山城市外宣翻译由于中外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译者翻译观点和综合素质的不同,外宣翻译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译者忽视了目标语受众的社会文化和思维习惯。译者没有准确把握外宣翻译的特点,没有以受众为中心,缺乏对受众的认真分析和对翻译话语的精心设计。

外宣翻译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思考、感受并做出反应,在翻译中,译者必须树立“受众意识”,外宣翻译的话语对象是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完全不同且对中国不甚了解的外国受众,尽量了解受众的局限和预期,力求让他们正确了解我们的城市[7]。同时,译者应了解受众心理信息筛选过程,精心设计翻译话语,使传递的信息能够引起受众的注意,进入受众的感官,进而产生影响。因此,外宣翻译实践中,翻译的定位是面向外国普通大众,选材要贴近受众,不能只停留在过去时、历史态;译文的内容、翻译的手段和形式要贴近受众,使译文话语在受众认知结构或思维定势范畴内具备足够的真实性和或然性,表达规范亲切[4]。这样才能提高目的受众对译文的接受度,并且对受众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较好地实现对外宣传的目的。

(二)外宣翻译的微观策略

外国受众反映的译文语言表达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外宣翻译微观策略的灵活运用加以解决。

1、直译法

直译是将汉语词汇翻译成对应的英语词汇。直译的前提是该词汇在源语和目的语中意象相同,其结果是能被大部分外国受众理解并接受。但直译并不等同于“死译”,直译的前提是两种语言存在共同的意象,否则就会出现中式英语或文化上的误解[7]。

例:三千多年前,这里为蜀王开明故治。

As far back as 3,000 years ago, it was the former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Shu in the period of Kaiming (the King of Shu), and it was called “Former Governance by Kaiming” in history.

2、归化翻译

归化翻译指向目的语倾斜,充分运用其文化因素,尽量不干扰读者,尽量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文化需求靠拢。在具体翻译方法上具有意译倾向,使译文更符合英文的表达方式,更接近受众自身的文化。

例:乐山境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Leshan is known as a land of attractive scenery and a place of creative minds and gifted talents.

3、注释法

注释法旨在向目的语受众传达更多的源语文化及其表现手法,具体翻译手段较多地采用直译加注释。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三大联动,六个跨越,六个美丽”,外国受众因为缺乏必要的相关背景知识,完全不能理解直译的含义,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顺应读者的认知心理,充分考虑外国受众不具备的中国读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知识,在尽量保留源语表达形式的同时加以必要的解释说明,采用直译注释的方法,使目的读者理解其内在的真实含义。需要说明的是,直译是以源语为中心,对深层次意思仔细挖掘后保持源语特色的翻译,而不是简单的字对字的翻译。

4、音译法

音译是把汉语词汇按照发音以合适的方式翻译成英语的词汇,适合文化内涵丰富,且在译入语语境里没有对应或近似物的表达。音译保留了汉语的音韵,在表现形式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能更好地保留源语词汇文化内涵和异域风味。

例:乐山非常有名的小吃—豆腐脑(Tofu nao)。

5、删减法

删减法是指在翻译时删除一些重复的、高调或隐晦的话语和堆砌的词藻。例如当源语信息太具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或表达手法时,如排比句、感情色彩浓重的描写或晦涩、深奥的语言,译者可根据受众的社会文化和语言表达习惯,采用删减法来简化语句和结构,在不影响内容的完整和准确的前提下,删去可有可无的词,突出文本信息的重点,从而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

例:乐山,一座凝聚三千年蜀地风华的历史之城;一座素有“开明故治”的文化沉淀之郡;一处“因水而兴,因佛而盛”的祥瑞之地;一座汇聚三江风光、两大世界遗产的山水之城;一座精雕细琢、乐善至美、创意无限的创新之城。

Leshan, a city with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in Sichuan; an eparchy where the enlightened ruling is implemented; an auspicious land prosperous for water and famous for Buddhism; a landscape city with three rivers and two world heritages; an innovative city devoting to exquisite sculpturing, perfection and infinite innovation.

多数受众指出该段文字的翻译机械而冗长,用词难以理解,不符合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此处翻译应该采用删减法,突出宣传的主要信息,考虑受众的需求。

6、改写法

当原文中的词句直译成英语后意思难以被读者理解时,译者可以运用改写法,在保持原文基本信息的前提下,用更通俗的语言来替代造成理解困难的信息,并对原文语篇按译文的段落展开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译文符合译入语习惯和目的读者的口味。

例:自然与人文相依,历史同现代交融;美丽的山水,在这里晕染出一幅禅意的丹青;肥沃的土地,在这里深藏着一座资源的宝库,这就是美丽而富饶的人文之城—乐山。

Nature and humanism integrated;history and modern mixed; beautiful landscapes form a picture of great Buddhism; fertile land becomes a treasure of resources. This is the beautiful and abundant city of humanism—Leshan.

受众指出,此处翻译难以理解其真实含义,翻译用语和语言表达方式很不恰当,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因此,翻译时应对源语信息进行适当的改写,才能被受众所接受。

六、结语

外宣翻译,策略多种多样。译者应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基本遵循“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在此影响下正确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外宣翻译的好坏决定了所要传递的信息、所要传递的中国文化、城市文化是否具有吸引力,外国受众是否可以将蕴含中国元素的信息纳入自身的知识结构、意识体系,并最终影响受众的行动和外宣工作的成败。

参考文献:

[1]Reiss,K &Vermeer,H.J.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M]Tubingen:Niemeyer,1984.

[2]Nord,C.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ida,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陈小慰.外宣翻译:从“新修辞”理论角度的思考,《东方翻译》,2011(5).

[5]李春光.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和受众意识[J].中国翻译,2013(2).

[6]李崇月.张健.试谈“外宣翻译”的翻译[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7]施蒙.外宣翻译的“外国受众为中心”意识[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版),2012,(14):87—90.

[8]韦忠生.功能翻译理论在对外宣传翻译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7-79.

[9]周锰珍.基于目的论的对外宣传资料翻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38—141.

[10]周锰珍.目的论在对外宣传资料翻译中的适用性调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1):126—128.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翻译策略
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英语实用翻译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
汉英外宣翻译中的本土化顺应策略
从外宣翻译视角谈中药说明书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