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呈现

2015-05-30 10:48韩光明张爱琴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实施思考

韩光明 张爱琴

摘 要:教学艺术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更是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一种集中展示。本文首先从国内外教学艺术的探究说起,梳理了众多代表性的观点和论述。接着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出发,论述知识素养对语文教师的影响。最后,结合全国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从教学设计、语言、板书几方面阐述了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教学艺术;语文;思考;实施

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结合语文知识结构和思维训练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语文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着美、欣赏着美、并激发想象创造美,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实践活动。其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个体性和创造性,是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

1 国外教学艺术的探源

国外关于教学艺术思想相关论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著名的“产婆术”就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话、提问、暗示、诘难、归纳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去探寻问题,找到答案,就是教学艺术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认为“教学的方式适合”时,“节奏和乐调”就能成为美的力量浸润心灵。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教育必须考虑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同时也要考虑到旋律和韵调在教育上的使用”。明确指出教育要考虑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他指出教学的技巧有[1]:第一,建立秩序,讲求方法。第二,激发兴趣,学有所乐。第三,直观形象,保持注意。第四,启发思维,因材施教。第五,顺性量力,循序渐进。第六,耐心指导,慎用惩罚。夸美纽斯是第一个较为完整、系统阐述教学艺术的教育家,他对教学艺术的本质、功能和技巧等相关问题,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和说明。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其著作中,阐述了他对教学艺术的理解:科学、技巧和艺术是领导好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三个要素;学校冲突的根源是教师不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发挥出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可能性,让他们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员的技巧在于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法国教育家卢梭“教育的艺术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授的东西”。德国教育家康德指出“管理和教育的技巧是人类发明中最难的,但社会却来源于它们”、“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瑞士教育教学裴斯泰洛齐说:“教育像园艺家的艺术,在他的照料下幼苗得到健康生长”。

国外众多的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对教学的理解,包括教学技巧方面、管理教学方面、学生兴趣、情感体验等等。同时,国外对教学艺术的探索,主要是从教学的手段、方法、效用等方面来试图解释教学艺术的内涵。

2 国内教学艺术的漫溯

我国教学艺术的踪迹,可以追寻到春秋战国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施教;荀子提出的“适时而教”在合适的时候给予学生启发;《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对教学要循序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唐代诗人韩愈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南宋教育家朱熹提出:“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解之貌,此正所谓时雨之化”肯定了启发式教育具有春风化雨的作用等。

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的影响,近代教育家多在批判旧教的弊端中应运而生,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对相关教学理论问题做出切实而辩证的回答。

当代教学艺术讨论中认为,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艺术发挥的重要条件;形成个人特有的教学艺术风格是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教学艺术应植根于对学生的爱。他们认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原则和规律的综合表征。[2]教学艺术是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乐学、易学,从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等等。王北生认为:教学艺术是在课堂上,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美学要求实现教学最佳效果的创造性教学。李如密认为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技能技巧创造性运用的活动。从我国对教学艺术的探究可以看出,研究主要从教学的规律性、个性、审美和效果等方面来试图解释教学艺术的含义。

由此,我们对教学艺术可以理解为:教师为激励学生乐学,采用手段、方法、技术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的过程。他具有下面的几个特点:第一,形象性,在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注重使用比较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说明。第二,情感性,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观照,以引起共鸣。第三,创造性,教师能够根据场域环境调整自己的教学,教学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第四,审美性,在教学中,教师会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声调变化、课堂氛围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满足人们对美的需要。第五,实践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艺术的实现离不开教学实践。

语文作为语言文字的艺术,与其他基础性课程相比较,其艺术性表现得更为鲜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3]

3 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呈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观文入情”、“瞻言见貌”的观点,这里的“观”“瞻”表示的是在文本读解时,读者对文本进行审美感知的心理活动。在阅读时,读者只有首先接触文本的语言文字,感知文本的外观形式和形象,才能由“观文”而“入情”,因“瞻言”而“见貌”,从而最终把握文本外观形式所蕴含的内在情趣和韵致。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触摸文本的语言,想象具体的场景,体味精彩的细节,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3.1 学养厚积薄发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3]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课程内容的多元性、开放性决定了语文这门学科的开放性和复杂性,更需要教师深厚的积淀。

韩雪屏在其著作《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中,阐述了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素养结构。[4]

第一层平行四边形,表示语文素养的隐性基础层。如果面临语文任务时,他们就会启动,共同完成该任务。第二层由三个椭圆形表示的连续动作系统,是由语文知识、技能、思维、感悟等要素组成,发挥着支持、供应延续的作用。第三层也就是最顶部是显性的操作层,是体现在外部的各项具体技能:听、说、读、写。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具体行为,体现的正是其底部庞大日积月累形成的广泛的语文知识素养,这种素养是由动机、态度、习惯、意志、个性、审判情趣、文化品位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因此,也有人称其为“语文素养冰山模型图”。所以我们说,只有当语文教师学养深厚,内在充实,其课堂教学才会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如果我们真能如此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曾多次语重心长地提醒语文老师。“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语文教师要备好课,就应博闻强记,通古晓今,需有“知学”。读课文,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是走进文本,把握课文的脉络,掌握课文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一个巧妙的教学主意,往往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熟悉。例如,有位教师上《搭石》这一課,前期阅读中关注到了作者刘璋的相关材料,正因为作者在那儿生活了很多年,天天都走那儿的搭石,对搭石特别有感情,才写下《搭石》这篇课文,所以这篇课文,作者的背景是一个切入点。关注到作者,看到他人所看不到的点,用“语文素养冰山模型图”进行分析,就是教师所展现出来的教学切入外显的具体行为,正是其内部深厚语文知识素养的体现。

3.2 思路曲径通幽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堂好课的设计一定是是要经历这样的三个环节:第一,以读者的身份初读,达到从“有疑”到“无疑”方可。第二,以作者的身份去体察研读,达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有悟”的程度。第三,以学生的身份去研读,达到从“有悟”到“有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我的备课心得》一文中谈到《曼谷的小象》一课的设计。读完后合上书一想,脑子里逐步出现了这些形象:曼谷郊外绿油油的禾苗,点缀着野花的草地,天空中不断变换着色彩的晨雾,一个漂亮的泰国妇女,一头乖巧听话的小象,一阵悦耳的铃声,一件友善助人的事情……所有这些,在我脑海中形成一幅和谐唯美的图景。真美啊!我不由得赞叹。于是,我意识到:作者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都集中到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中,他就是要表达一种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一个“美”字是我对教材最重要的认识。有了这个“美”字,引导学生在充分读的过程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体味美、享受美,从而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要想不走寻常路,就需要站在读者、作者、学生的不同角度潜心研读文本,寻找线索,精心设计。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你的教学才是成功的、与众不同的。例如,有教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这一课,通过查资料,发现原文《自私的巨人》比课文更有具童话的特点,于是大胆、果断地将这堂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比较式阅读学习。产生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老师认真研读文本,尊重文本文体,紧紧抓住童话的神奇、夸张、充满幻想特性的体现。以“我有好多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猜一猜这句话是谁说的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一定是建立在教师认真研读文本上,从各个点去寻找教学的突破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教学设计。

3.3 语言声声入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名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教学语言对学生教学信息的接收有很大的影响。

(1)语言音色音质的美。音色也称音质、音品,是发音体在振动时由于声波的波形及其泛音的数量、结构、相对强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一种音的特质。[5]由于每个人的发声器官、共鸣腔的生理结构是不同的,所以音色也是有差别的。优美、悦耳动听的音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的优美音色而喜欢上这个老师所教授的这门课。教师富有节奏的语言和所教授课的内容相结合,能使课堂语言更加的生动,富有表现力。相反,一个衣着温文尔雅,一开口却是沙哑、干涩、毫无光泽的声音,会给学生生理、心理上造成一种压抑的感觉,甚至是不安的情绪体验,难入耳何以入脑?声音的音色、声调、语速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语言准确精练的美。简洁的课堂语言,有利于讲清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增加课时应有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益。课堂上,语言累赘重复叙述,东拉西扯,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混乱,造成疲劳感,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知识的吸收,而且会使学生感到课堂乏味,失去学习语文课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说:“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6]

3.4 板书画龙点睛

板书指教师教学时在板牌上留下的文字、符号、线条、图表等。直观性、辅助性、审美性是板书的三个特点:直观性指教学中,教师将课文高度提炼成文字、简单的符号、线条、图表,变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便于学生吸收知识、掌握信息;辅助性是指,教师运用板书将语言表达更加直观形象,教学步骤清晰,具有逻辑性,辅助老师更好说明所要阐述的东西;审美性是指,教师在板书时要注重空间结构、书写漂亮、凝练的语言表达、思路的清晰、重点突出,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书写优美。在课上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某一个老师的黑板字特别的漂亮,学生们更愿意去听这个老师的课。相反,一个老师板书的字迹是潦草、杂乱、无章可循的,那么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影响信息的接收。一手标准的楷书,工整而有调理地分布于黑板的正中央,大小匀称,协调美观。

(2)简洁凝练。巴尔扎克说,艺术美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学生要靠眼、耳来接受教师传送的信息,而板书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调动学生集中精力听课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好的教学板书一定是展示这堂课的精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3)结构清晰。好的板书,就似一幅精美的文章结构图。通过板书,引领学生从“视读”学理解、掌握课文的行文线索、层次结构。通过板书了解作者逻辑思维过程,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 罗德红,吴守卫.教学艺术的本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4] 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1.

[5] 杨帆.浅谈教师声音形象的塑造[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3.

[6]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韩光明(1964—),男,新疆奎屯人,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新疆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学论及实践教学研究。

张爱琴(1988—),女,陕西人,新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实施思考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