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途径探析

2015-05-30 10:48王增成等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育

王增成等

摘 要: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实现了国民享受高等教育的梦想。但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出现了脱节的现象。本文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对其中的原因做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途径,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实践;艺术设计

1 目前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

当今社会正在从工业化社会迈进知识型社会,高等教育的角色也在发生着转变。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早已走在教育转型的前列,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型向大众型再向普及型方向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近些年也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从1999年开始逐年扩大了招生数量,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比从原来的5%左右提升到了20%~30%,高等教育慢慢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然而,在这改革转型的时期,国民实现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矛盾,那就是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不对等,出现了人才供需脱节的现象。学生在高校学到的知识不能满足社会生产所需,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还要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才能真正上岗。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出現在国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这样的问题,这是世界经济往知识型阶段转型中出现的一个结果,是新时代下社会需求向传统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在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探索新的教育改革模式,尝试更为科学的培养策略,以应对新型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2 我国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可以说是从改革开放开始起步,至今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社会需求量大,艺术设计学科就业局面曾一度供不应求。但近些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市场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渐渐出现,输出的设计人才与需求方的预期出现一定的错位,许多学生毕业进入单位后表现不够理想,尤其是在实践项目的理解与设计表达上表现不足。究其原因笔者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点:

2.1 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

在设计教育领域,传统教学方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绝对主角,学生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统一讲授,学生整体的被动接受,中间缺乏对知识理论的理解与思考,更缺少问题的提出。这种施教方式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创新意识薄弱,如何针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学科打造多元的、能与当今社会人才需求对接的培养模式,成为现代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2.2 招生规模的扩大对生源及教育质量的影响

艺术设计学科而言,短时间内生源的明显扩大必然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这一点从近些年学生入学的专业水平就能看出。学生数量的增加同时也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为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的针对性辅导很关键。为了满足小班授课的需要就得增加教师数量,而符合条件的教师资源并不丰富,所以只能降低教师的招聘标准,因而影响了师资专业化的层次。事实上,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教师自身能力的缺失所致。教师能力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下,许多大学生在刚毕业后就选择了进入高校任教,没有在社会中经历过实践性的工作历练;另一方面是部分高校教师因岗位的需要进行跨专业任教,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不能与专业的社会需求对接。

2.3 高校教师传统的知识储备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所需

现在大学与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知识的获取渠道非常丰富,过去高校独占的资源优势在今天被完全颠覆。当今网络技术日臻发达,零成本的享受文化资源成为了可能。许多高校教师自身储备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能否跟上社会技术发展的速度是教育革新成败的关键。

3 艺术设计学科师生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通识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强化专业实践技能,是设计教育连接人才与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对教师定期进行职业培训。艺术设计学科知识更新较快,教师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除了自身的不断学习外,也需要学校制定相应的职业培训制度来完善。职业的培训必须与社会企业或设计单位建立联合,可以通过对市场的调研考察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进驻设计单位参与实际设计项目实现实践能力的学习等。

第二,开展校内外实践项目的合作。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服务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发挥学术研究与人才资源优势,多开展校内外服务项目的合作,通过项目的不断合作提升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就像社会思想家彼得·F·德鲁克所说,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也就是“做”——才能够获得。

第三,适当增加实践成果的绩效考核。目前高校绩效考核制度多以论文、科研(科研结果也多以论文形式出现)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由于实践项目的管理和考核方法还有待完善,致使实践项目内容在考核比重中偏少。在绩效考核时可以考虑适当加重实践成果的比重,以刺激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工作室制度,强化实际课题的训练。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从头到尾都是整班上课,在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师难以保证对每个人的质量控制。目前许多高校参考国外的经验,实行工作室制度的授课模式,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按兴趣对学生进行专业工作室的分流,然后再进行更为深入的专业教授。这种模式尊重了大部分学生自身的兴致,有效保证了学生后期学习的质量。

第二,改进培养方案,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根据社会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学科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中可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加强实践过程的训练。

第三,加强与校外企业单位的合作培养。在建立了与校外企业单位相互联合的机制后,一方面可以直接聘请企业一线专家来校兼职适合的专业课程,交流市场一线信息和社会所需;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进入校外设计单位进行定期的实践课程培训。

参考文献:

[1] 刘尧.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教育与现代化,2009(3).

[2] 彼得·F·德鲁克(美).已经发生的未来[M] .许志强,译.东方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实践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星.云.海》
《花月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