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去旅行

2015-05-30 17:20周国安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落叶风景命题

周国安

掀起“风景”的盖头来

遍阅2014年全国150多套中考作文试题,那些关于“风景”的,有的单刀直入,有的左顾右盼,有的犹抱琵琶……可谓各具神采,就让我们——掀起它们的“盖头”来。

单刀直入型。譬如山西卷小作文:“亚里士多德说: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请你从‘视觉角度或者‘听觉角度(二者都用也行)描写大自然中的一处美景。字数不少于80字。”这类题目命题简洁明快,即使有导语,也绝不赘语连篇,而是三言两字,直指风景。

左顾右盼型。这类命题比例最大,命题者唯恐题材口径偏窄,于是左顾右盼,一边瞄着“风景”,一边瞥着其他题材。譬如江苏扬州卷,题目是“闲对风光独自游”,但你不要以为只能写自然风景,命题者友情提醒,“日月星辰,山林湖泊,花鸟虫鱼……琴茗书画,吟咏歌舞,静思遐想……田野村庄,万家灯火……”这些皆为“风光”。再如天津卷“我心灵的甘露”,命题者也特别提醒,如“美丽的自然风光,经典的艺术形象,神秘的科学世界”等风景,“点点滴滴,都如同清纯的甘露,滋润心田”,此外,“刻骨铭心的故事,激动人心的场面,怦然心动的瞬间,生活中一次倾心的交谈,一句深情的叮嘱,一个鼓励的眼神”也是“心灵的甘露”,考生需要沉入生活,寻找到底“什么是滋养你心灵的甘露呢”。此外,如湖南郴州卷的“________风”,湖南衡阳卷的“开在心中的花”,江苏南通卷的“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等,都可以归入左顾右盼类。

犹抱琵琶型。这类命题,题目中甚至没有“风景”“风光”等词语,但你仔细琢磨后,发现完全可以以风景入题。命题者如羞涩的少女,亦如得道的高僧,不愿点破。如上海卷的“这里也有乐趣”,“这里”是哪里?命题者不发一语,全让读者自己去咀嚼。再如四川绵阳卷的“就这样被美征服”,贵州贵阳卷的“追寻那渐远的_______”,也大致属于犹抱琵琶型。

勤练五招,挖掘风景之韵

仔细琢磨“风景”类命题,我们发现基本上有三个内容立意指向,一是发现自然之美,二是感悟自然之理,三是发现人文之美。

因此,我觉得写好“风景”类命题,需要勤练以下“五招”。

一、观察应细腻独到

发现自然之美,首先需要我们学会聆听,聆听自然的脉搏,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我们要从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里学习,读到自然的气息,读到生命的美丽。

我曾经组织学生写过“一片落叶”,下面三个片段,你觉得哪则观察较细腻独到呢?

A.秋天到了,地上落了很多梧桐树叶,我捡起一片,放在手心把玩。这片叶子已经枯黄,叶片上还有虫咬的痕迹,边缘还沾着一些泥土。

B.我把它拾起来,这片梧桐叶是掌形的,叶子的“五个小指头”的顶端已经枯黄,下面还能清楚地看见几根叶脉,哦,这儿还有几个被小虫咬过的小洞,我把双手放在上面,瞧,它多像母亲的手掌呀!把叶子对着阳光,还可以看到一条条叶脉,像人的血管一样,漂亮极了!

C.这片落叶或许被秋雨淋过,或许被秋霜打过,也或许被人的鞋子踩踏过,蜷曲、污浊,灰暗。长长的叶柄开始卷曲,两侧的叶子也向内翻卷。叶的边缘已被染成了黄黑色,残破不堪。将叶片翻转过来,却是另外一番光景,一抹棕黄色分外亮眼,清晰的叶脉四通八达,光滑的皮肤摸起来滑而不腻,叶子的边缘向内卷曲,没有一丝的突起。这让人想起它曾经有过的青春。俯首轻嗅,一股霉味从叶子内部弥散开来,充斥我着的鼻腔,我再凑近一些,在陈腐的霉味里还嗅出了一丝泥土的清新。

先比较这三则片段,从篇幅看,无疑第一则最短,第三则最长。从内容看,第一则写到叶的颜色、虫迹、泥土印,但都语焉不详。第二则要细致些,不仅写叶的颜色、虫迹,也写叶的形态,不仅写叶片,还写到叶脉。最细腻的是第三则,从背面写到正面,从视觉写到嗅觉。每一方面,都描述准确又富于层次,从而让这片落叶,历历如在读者之目。

当然,发现自然之美,仅仅开放五官去感知还是远远不够的,有一句广告语说得好,“让心灵去远行”,真正要发现自然之美,也应“让心灵去感知”。

二、联想宜自由丰富

联想,会让心灵生出翅膀,赋予风景更丰富的内涵。用前人的一句话说,前述“观察细腻独到”,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处所述“联想丰富自由”,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孔子般,从奔腾的流水里,读出“逝者如斯夫”;如老子般,从天地之间发现“道”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把自然当作一本书,读出无穷的奥秘、无尽的智慧,读到人生的启迪,读到人生的百态。

还以上述“落叶”的第三则习作为例,作者从落叶的枯黄中,联想到它曾经的青春,并感慨:

那是怎样的青春啊!风中,它招摇着优美的舞姿;雨中,它展示着逼眼的新绿。清晨,它殷勤地招待小虫到家里做客;黄昏,它热情地给唱累了的知了鼓掌。

从落叶的霍味里,感悟到它的不甘和恬淡,并认为这片落叶:

这落叶也许明白了一切;这落叶也许看淡了一切;这落叶也许放下了一切;这落叶也许欣然接受了一切……

这两句联想,融入了作者对生命的体会,无疑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说到这儿,不禁想起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她从现在春天里一串盛开的紫藤萝花,联想到十几年前开得稀稀落落的另一串紫藤萝花,由花的盛衰枯荣里,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于是能从“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的情绪中走出来,获得生命的启迪。你看,由物悟理的联想,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内容,更深化了文章的意蕴。

三、感悟要辩证深入

顺着上一节的意思说,我们要感悟自然之理,最好能学点辩证法,懂得从主观与客观、量变与质变、一般与特殊、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外因与内因、运动与静止、动机与效果、局部与整体、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思考问题。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认识水平、理论水准提高了,出手就能高人一筹。

譬如文题“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我们知道风景之所以为风景,是因为它能带来某种视觉的冲击或心理的愉悦,一旦接触得久,失去了那份新鲜感,就无所谓风景了,所以有一句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个题目反其意用之,启发人们认识到不仅陌生的地方有风景,“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我们还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进一步思辨,此处风景是外在的风景,还是内在的风景,或者内外兼美的风景?是动态的风景,还是静态的风景,或者动静得宜的风景?……这么一路想下去,就会挖掘出若干比较深刻的感悟来。

四、感悟须与时俱进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遽变化的时代,城市文明快速扩张,乡村文明不断萎缩,我们好似在一趟风驰电掣的动车上,窗外的风景,村落、田野、蓝天、白云……还没等我们看清,就已退去、消逝。窗外总而应与时俱进,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对当下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譬如,夜也是“风景”之一,如果以“夜”为题,你如何感悟怎么构思?

我的学生樊琪有一段时间正读王开岭的《古典之殇》,受作家的影响,他对我们这个物质高度发展的时代古典传统的迷失,产生了忧思。他写“夜”时,就从当下生活写起,写每天晚上坐在窗下读书、作业,有时心烦意乱,抬眼所见,则是街道上闪烁的霓虹灯和三三两两的人群,于是感慨即使在乡镇, “夜”也失去了应有的黝黑和宁静,夜与昼的界限不甚分明,古诗里的意象,“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更是荡然无存。他的感悟,能从自身体验出发,进而思考身处的时代,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较之于同龄人,境界高远,自胜一筹。

五、拓展内容和写法

自然风景诚然美,但添加了人类活动的人文风景更灵动,也具有更深沉的美感。所以,我们写“风景”命题时,眼光不能只盯着“日月星辰、山林湖泊、花鸟虫鱼”,那样写难免平庸,我们还应从“风景”的引申义、比喻义生发开去,写乡村风俗、城市风貌,写琴茗书画、万家灯火。

不仅内容上要拓展,写法上也要创新。譬如“环保”是“风景”的一个子话题,很多同学一提到“环保”,就习惯用对比:家乡的小河,过去多么清澈,鱼儿在嬉戏,草儿在摇曳;现在则成了一条污水沟,鱼儿绝迹,藻类滋长。于是呼吁“人类啊,要保护环境,还自然以生机”。这真可谓“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其实,我们可以在手法上创新,譬如,以“变形老鼠的临终独白”为题,以荒诞的手法,写一篇小小说。先写“我”的一次奇遇,经过下水道,那里散发着放射性的污染。“我”突然发觉自己的身体在膨胀,最后成了一只壮硕如猪的变形老鼠。然后写“我”变形后的遭遇:“我”钻进超市,满屋的人都吓傻了,一哄而散;“我”再也无法穿越下水道,“我”的身躯足可以把下水道挤破;满城的人都开始围捕“我”,“我”到处躲藏,但发现被污染的地区越来越多,“我”的食物源越来越少。最后写“我”不堪饥饿,跑到大街上,结果“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临死之前,“我”写下这篇独白。

猜你喜欢
落叶风景命题
落叶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最后一片落叶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落叶知多少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