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电影 有益的尝试

2015-05-30 19:02李昂戚昕玮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布莱希特陌生化

李昂 戚昕玮

摘 要:最近,姜文导演备受关注的作品《一步之遥》上映,可是关于电影究竟是“好”还是“坏”一时间成了大众争论的焦点。有的人说它内涵极为深刻,有的人却称它是皇帝的新衣。“充满政治寓意”、“故弄玄虚”、“批判现实”、“叙事混乱”,人们给《一步之遥》贴上了不同的标签,那么《一步之遥》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呢?我认为单纯地说“好”或者“坏”都是不准确的。就电影本身的结构而言,它是有缺陷的。但在中国电影风格单一的当下,这样一部电影却有着它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一步之遥》;布莱希特;陌生化

如果您是姜文的粉丝,您爱看《一步之遥》,对于电影失败这样的评价,您也不需要和我争辩。因为“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正常的。可是我们要知道,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发展至今,关于它的好坏其实有一套客观的评判标准,每个细节都有严格的指标。好坏是客观的,喜欢是主观的,所以喜欢和好坏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您喜欢的电影,不一定就是“好的”电影。例如,我就是喜欢我自己拍摄的短片,爱它们超过任何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可是我的这些作品即使作为课程作业,都有挂科的风险,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认同一点,《一步之遥》确确实实是拍砸了。如果您还不认同,下面我就具体说说,姜文在哪里做得不好。

看过电影,我们不难发现,《一步之遥》最大的特点就是影片中的元素众多,繁多的元素甚至让电影变得有些“张牙舞爪”。民国奇案、爱情纷争、复杂人性等主题元素在影片中杂糅在一起,这样的设计用力过猛,反而消解了影片的主题内涵。编剧芦苇曾经总结过,创作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类型,要完全按照类型片来创作电影。是爱情片你就按照爱情片来拍,是悬疑片你就按照悬疑片来拍,当然两种类型可以融合,但要有侧重,《一步之遥》就是没了重点。其实即使是姜文的上一部电影《让子弹飞》,在这方面做得也要好得多。另外,《一步之遥》中还对默片、歌舞剧、黑帮电影进行了拼贴,但因为密度太大,且与剧情无关,所以就显得十分杂乱。于是我们看完电影之后记住的只有“《教父》、歌舞”等这些与影片内容关系不大的东西,而忽略了姜文真正想讲什么。如果用主干和枝叶的关系做比方,《一步之遥》已经不是枝叶过多,而是已经成为一棵冬青树,找不到主干。曹禺在晚年时因为《雷雨》用到的技法过多,而评价它是“张牙舞爪”。《一步之遥》中繁杂的元素,给人的也是这种感觉。

我们知道,电影创作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一个环节的不足也必然会对另一个环节会有所影响。所以电影中“张牙舞爪”的元素,使影片的节奏也变得十分拖沓。影片开头,致敬《教父》的部分,文章对着镜头的独白竟然有将近6分钟,不过这还没有完,接下来又是一场将近10分钟的舞台表演,而这些情节都与故事本身无关。我们知道,一部电影的前10分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10分钟内观众就会对一部电影的好坏做出判断,所以导演要在10分钟内让观众知道这部电影是在讲什么。而《一步之遥》在第10分钟的时候,一群人还在舞台上跳舞。另外当影片到了50分钟的时候,舒淇扮演的完颜英才死,而这时故事也才真正开始。要知道,一部120分钟的电影,建置在30分钟内就应该完成的。电影中因为添加了许多与本身情节无关的元素,所以使故事结构变的混乱,节奏拖沓,这也是导致观众看不懂电影的原因之一。不过也有人为《一步之遥》这种结构上的不足进行辩解——《一步之遥》为艺术电影或者文艺电影,好像电影只要扣上了艺术或者文艺的帽子,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创作了。首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任何电影都要遵循基本的故事结构,这种故事结构在几千年前的古希腊就已經形成了。另外《一步之遥》也并不是所谓的文艺电影或者是艺术电影,它就是最普通的大情节电影,整部影片就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结局明确的故事。所以很明确的,电影的节奏和故事的结构上是有所不足的。

姜文“任性”的在电影里加入各种元素,使影片的叙事混乱、节奏拖沓,甚至让人觉得他不尊重观众。对于这些元素的添加,姜文难道真的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而“任性”为之的吗?我认为不是这样,很明显,姜文其实是在电影中努力的营造一种布莱希特所说的“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就是利用艺术方法把普通的事物变得不普通,把熟悉的人物变得有新意,使观众不会陷入影片之中,从而保持理智的思考和评判。”例如,《一步之遥》中采用了黑白片、默片、歌舞等元素的穿插。显然,这样的影片风格与我们在院线中所看到的大部分影片是非常不同的,影片从正常跳转到黑白,这种超出观众预料的,与观众观影习惯不同的元素,就营造出了“陌生化”的效果,这能让观众时刻保持以观察者的角度去看电影,不会沉迷其中,并对影片的内容有所反思。采用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应该是在《一步之遥》创作的一开始就已经确定的,所以即使牺牲掉很多东西,姜文也要“任性”地坚持下去。姜文曾这样讲道:“把人们迷惑进去是很有意思的,但这只不过是情感的赚取而已,不是特别高的手段。除了把观众拽进去,还要给他出来,让他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这才有意思。”另外,影片对于非常规幻想手法的运用以及影片中演员近乎讲相声般的夸张表演,也都是对于布莱希特“陌生理论”的运用。姜文选择了一种“不讨巧”的表现手法,进行了一次不太成功的尝试。虽然如此,《一步之遥》对于姜文来说是仍然一次有意义的积极尝试,为他以后进行不同风格的电影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前面批评了电影这么多,可能您会觉得《一步之遥》真的那么烂吗?的确,《一步之遥》缺乏新意,另外影片的叙事混乱、节奏拖沓,可是,之前说过,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各个细节都有它详细的评判标准,《一步之遥》在故事等方面的确不成功,但在道具、灯光、镜头构图,以及演员台词上,影片做的都是很好的。所以这部电影只能说是在姜文导演的系列作品中并不突出。

《一步之遥》不仅对于姜文导演自己,对于中国电影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之前说过,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各个细节都有它详细的评判标准,《一步之遥》在故事方面的确不够成功,但在道具、灯光、镜头构图,以及演员台词上,影片做的都是很好的。如果横向比较,《一步之遥》的艺术水平甚至要优于同档期但票房已达8亿的《智取威虎山》。所以在电影品质上,《一步之遥》也为中国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标准。另外,进入影院我们不难发现,当下院线中电影的风格单一,并不是什么风格的电影都能得到上映的机会。但像姜文这样“站着就能把钱给挣了”的导演,他有能力将不同风格的电影搬上大银幕,而姜文也利用好了他的“特权”,通过他的尝试,观众也能有机会开始关注不同风格的影片。所以总的来说,《一步之遥》这部电影本身虽然是失败了,但却是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闫志远.《一步之遥》的悲剧性解读[J].电影文学,2015(02).

[2] 刘静.探析《一步之遥》的叙事风格[J].电影文学,2015(02).

[3] 封杰.由《一步之遥》管窥姜文电影创作个性[J].电影文学,2015(02).

猜你喜欢
布莱希特陌生化
花园
献给母亲
新时期以来关于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的研究述评
陌生与间离——以孟京辉版话剧《茶馆》为例分析布莱希特的艺术理念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进入现代性审美体验的“陌生化”
——评杨向荣《西方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
布莱希特为什么要提出“叙述体戏剧”?
布莱希特教育剧对剧场的应用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