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浮屠尽显大唐风韵

2015-05-30 19:02李文霞郝同超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唐代石刻

李文霞 郝同超

摘 要:香泉寺石佛塔是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唐代石刻艺术精品,其历史、文物、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是研究本地区唐代时期宗教、雕塑、建筑、书法、音乐、服饰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香泉寺;浮屠;石刻;唐代

香泉寺位于南太行山余脉之霖落山,属河南省卫辉市辖区。香泉寺历史悠久,初建于北齐天保年间,素有“豫北第一古刹”之称。历史长河的冲刷早已使寺院残破不整,唯有在西寺的稠禅师殿遗址前的两座唐代古佛塔屹然矗立,两石塔铭文、形制及雕刻内容、风格尽显大唐神韵。西石塔为平面方形,宽、深各1.22米,造型为仿密檐式,现存四级,残高约3.55米,青石修葺雕刻而成。石塔由下至上依次为须弥座、莲花台、塔身(含佛龛)、塔檐、塔刹(已失),石塔周身布有刻工精致的高浮雕。石塔正面朝南,每级塔檐四周雕佛像3尊。东石塔残损更为严重,现仅存须弥座与裸露的佛龛,残高约2.05米,佛首均已残损,令人叹惋。塔不是单纯的青石建筑,而是跨越千年的信息载体。艺术来源于生活,宗教艺术创作当然也离不开生活,雕塑师们必然要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寻觅创作素材,经过匠心熔铸形成宗教意象,把大唐的时代风貌,民族特色带入作品,反映这一时期中国人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审美理想以及民族精神。

1 供养浮屠,祈愿求福

唐代社会经济水平有很大提高,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国家昌盛的局面,城市的繁荣对精神生活提出进一步要求,佛教有了较大发展,成为当时社会思想领域的重要支柱。民风淳朴生活富足的百姓积累自身的功德或是亲友祈愿求福而修建功德塔,名为“石浮屠”香泉寺石塔即为此塔。俗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即是因这种小型石塔,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曰“龙虎塔”。香泉寺两唐代石塔虽风化严重且多有残损,但优美造型依稀可见,寄托着施做者对佛国净土的祈盼与愿景,反映了民众摆脱现实苦难和对来世生活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2 精雕细刻,一派佛国盛景

宗教是想象的产物,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宗教的想象力是佛教艺术创作的关键手法与来源。香泉寺西石塔正面神龛门前有左右两瑞兽蹲坐,门两侧高浮雕有力士像,头部均已毁坏,上肢也难寻其形,袒露上身,胸饰项圈,筋张力壮;下着裙装,双腿一张一弛,脚踩祥云;巾带婉转流畅,随风摇曳。门上方有浮雕半圆形拱券门楣,门楣中央刻有精美纹样,根据残留的毛发状与犄角状纹饰,此处应为一雕刻极其精致的正面龙首的高浮雕,门券右端是一侧面龙首纹饰,雕刻精细不减,龙首珠圆大眼,张口翘鼻,尽显憨态可爱之感。塔身正面左边三分之一从顶至金刚头部以上整体剥落。一朵祥云从侧面龙首下升起,浮于半空,一只侧面吉象低首朝内而行,呼之欲出,背部象鞍上的细碎纹样刻画精细。左边亦有一瑞兽,只残留一小块且没有兽首,唯有一铃铛可辨其形,应为一雄狮。在吉象的正上方的边缘刻有一只手臂,参看剥落痕迹与平整的碑面,可以看出似一跪地侍从或是信徒双手合十做虔诚状。在门券正面龙首雕刻以上,一簇簇祥云浮雕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正上方中央一佛像坐于精美的莲花束腰须弥座之上,可惜佛像整体脱落无法瞻仰真容。佛像外侧弟子、菩萨依次站立,佛像上方两旁刻飞天,面容妩媚,头作时世妆女髻,体态婀娜,裸上身,长裙紧裹双腿,飘带飞扬,凌空起舞,一派净土仙境之像。世人为曾见过天国,观此佛塔,佛国盛景早已镌刻心扉,对佛法的崇拜有增无减,更加虔诚。

3 雍容华贵,犹显盛唐世俗之美

盛唐时期四方来朝,中国人朝气蓬勃,以饱满为美,这一观念在香泉寺石塔佛像人体造型上也有所体现也成为必然。工匠追求真实感与理想美相结合,打破以往庄严肃穆的规范,以现实世界评价人美的标准作为根据创作佛像,众佛形象极富人性化,生活气息更为浓郁,雍容华贵之态,犹显盛唐世俗之美。塔身内方形佛龛,龛内正壁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敷彩大多脱落,唯有蓝、白色可辨别。主佛面部缺失,根据残留的部分的纹饰可以看出为水波式发型,依据长宽比例及身体体态的可推测佛像面相丰满,背光圆形宝相花于内火焰纹形于外,精美华丽。主佛袒胸赤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双脚踩并蒂莲,身着褒衣博带式袍服,左臂缺失,右手扶膝,拟做说法印或无畏印,体态丰腴饱满,自然舒展,衣纹起伏聚散与肢体结构密切结合,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弟子着袈裟站于莲花束腰须弥座上,两弟子体面圆润敦厚,神态平和,一位曲臂和掌于胸前,另一位隐双手于袖中,一高一低左右呼应。最外侧两菩萨亦立于莲花须弥座上,宽妆高髻,脸型丰腴,神情喜悦而颐未解,欲语而齿未启,微露笑意,含蓄自然,耐人寻味。帔帛环绕,绮丽罗装,整体雍容华贵,一副盛唐时期的贵妇形象,“周家样”痕迹明显,有如似周昉之画中人,这两尊菩萨集中体现了唐人理想中的女性丰腴温柔之美。唐代奉行开放政策,吸收外来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音乐萌芽,音乐艺术发展达到新的高峰。两石塔须弥座四周遍刻的繁复精美的金刚力士与舞乐伎展现了唐代乐舞形态,舞者衣带飘扬、婀娜多姿,奏乐者手执琵琶、长箫、腰鼓、箜篌、排箫、琴瑟等乐器,比例匀称适度,体态动静都刻画较为自然。乐器品类之全,唐代舞乐文化之盛可见一斑。金刚力士的刚健与舞乐伎的柔美相间交织,显示了唐代人们的大度与自信。

4 刀法娴熟,大唐雕刻之佳作

香泉寺唐塔是民族建筑形式与精湛的石刻艺术相结合的佳作。从两塔雕刻整体来看,在强调传统艺术的手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所有造像虽遵循左右对称刻画的原则,无法摆脱传统固定构图格式的束缚,但雕刻还是体现出工匠自身的创造性。在构图上,佛、弟子、菩萨的身躯大小高低错落有致,主从尊卑关系鲜明,两塔三组佛像均是如此;在形式美感上,佛像组合姿态匠心独具,有坐有站动静结合,避免了雷同呆板,东塔佛像体现得尤为明显,主佛伟岸端坐,菩萨活泼曲立;在细节刻画上,对应佛像或图案动作细节大体相同,细微处略有变化,呈现高度统一性与多样性,展现了对称美感,如东塔弟子一双手和十一手握念珠,西塔正面一象一狮左右呼应。从雕刻技术看上,两石塔达一定的高度,在某些方面为其它所不能企及。香泉寺东石塔虽不及西塔完整,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佛龛菩萨的造型。尊高36厘米的菩萨残像,头部缺失,但风采神韵犹存。服饰华美,上身披薄巾,下着蝉翼般曳地罗裙,腰部有束带,帔帛环绕,璎珞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肌肤润泽,腰肢扭动,一手提裙,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裙衣飘拂若烟笼水洗,匀称健美的躯体曲线暴露无遗。娴熟的刀法刻画呈现出年轻女性婀娜多姿的风采,洋溢着青春和圣洁之美,秀丽而不显柔媚,恭谨而不失典雅,人物性格与形体美,被巧妙地表达出来,达到了更高的意境,是唐代佛像雕塑之佳作。

5 结语

香泉寺唐代石塔雕刻极尽雕刻工匠的宗教的想象,布局嚴谨周密,井然有序,各自有一定独立性。但统观全局,有主次衬托之呼应、有疏密节奏之变化,雕饰细致,富丽堂皇有如仙境,俨然一副佛国盛景图卷。香泉寺石佛塔是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唐代石刻艺术精品,其历史、文物、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是研究本地区唐代时期宗教、雕塑、建筑、书法、音乐、服饰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正史之误,补史之缺”的独特作用。相信香泉寺石佛塔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散发出越来越浓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唐代石刻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嘉那嘛呢石刻工艺演变调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泸县宋墓石刻中的多彩生活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