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2015-05-30 10:48周明伟
对外传播 2015年7期
关键词:融通话语体系

周明伟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学习总书记讲话后,我体会我们对外传播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问题。

下面我就如何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对外传播工作不断迈向高峰谈几点看法。

第一,充分认识目前对外传播中存在的“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对外传播工作和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理论界、教育界和各个实务工作部门,紧密围绕中央外宣工作要求,顺应新形势,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前瞻性、应用型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和有价值的进步,有力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些都直接反映了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通过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了中国梦、“一带一路”、“四个全面”战略等重大主题的对外宣传,积极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宣传中国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应对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推动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改革与创新,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和水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着实推动了一批研究成果登上“高原”。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高质量的作品依然是少数,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成果还是处于同水平、甚至是低水平的重复当中。“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同样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的挑战。

比如,我们在主动设置国际议题方面的能力还明显偏弱。尽管主动设置国际议题和提出有影响力观点的意识和能力有了许多进步,但是与对外传播和国际舆论竞争的需要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也缺少国际舆论斗争场面上的“舆论领袖”,使得在对外传播和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经常会显被动。再如,我们经常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缺乏好的国际表达。中国发展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精彩的内容、呈现的形式、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认同,国际社会对中国信息的需求也前所未有地呈现出来。但是要讲好这些中国故事,需要好的国际表达。没有好的国际表达,我们有再好的故事也讲不出来,即使讲出来也传不出去。这恰恰也是我们明显欠缺的。同样,我们也缺少优秀的在国际舆论场上能“打硬仗”的作品,能影响人、感染人的作品。

目前,我们制作并能够让国际受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相对而言还有限,能影响西方主流社会、影响西方主流媒体,能够感动人、影响人的产品就更少。这些都制约了好故事、好声音的对外传播,制约了我们国际传媒“航空母舰”的建设。我们必须看到快速发展、成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高原”和“高峰”的挑战。

第二,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应该成为对外传播迈向高峰的一个突破口

目前对外传播“有数量缺质量”,已经上了“高原”但是缺“高峰”的原因有很多,在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过程中所存在的差距是重要原因之一。要实现对外传播能力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国际话语权同我们的大国地位相适应,国家形象同我们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就必须紧紧抓住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这个环节,打造更多对外传播登高原、攀高峰的作品。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环节。讲故事不同于概念对概念的解释、定义对定义的介绍,讲故事要求的是用别人能够体会、能够比较、能够听懂的,有情感、有情节、有温度的话语表达,用受众喜欢的方式和语言介绍你自己、你的国家、你的经历、你的文化、你的与众不同,这样才可能有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是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主旨所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水平,往往体现的是我们讲故事的水平、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水平。话语体系也是国际话语权竞争的一个关键。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也是传播好当代中国道路理念制度、核心价值观和提高国际道义感召力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当代价值精神传播出去,以丰富生动的语言来理解诠释当代中国的价值观,阐释好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个重要任务能否完成,关键之一也在于我们对外话语权、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

第三,我们要共同努力着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既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核心能力,也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的必要条件。

一是要加强翻译类的外语教学和科研水平。中国的外语教学、外语科研水平在过去30年时间里获得了较快速度的进步,外语水平和对外交往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目前我们在道路理论制度、核心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经典、文化文明的对外传播方面,特别是中译外的事业中,核心的、能定稿的高端人才非常短缺,小语种更是如此,有些语种的定稿人甚至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不断推动外语的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要特别强调外语教学过程中翻译水平、翻译能力、翻译素质的教育,使对外传播的翻译工作有一个更加广泛、扎实、不断提高水平的基础。

二是对外传播工作者要有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扎实功力。这是构建话语体系、做好对外传播的基本能力和本钱,也是重要的要求。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就中国了解世界的水平而言,无论哪一个行业、无论哪一个方面,在过去30年,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国际社会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对于越来越深入发展的国际化程度,相对于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相对于各类突发事件和重大的国际关注问题,我们依然存在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状况。如何更好地了解世界,把握舆情背后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的影响,是对外传播工作者的一个基础性但是很重要的任务。

当然,我们也需要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国。内知国情、外知世界,是我们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基础,缺乏这个基础,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对受众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与研究,常常会成为事实上制约对外传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常常以为,只要有精彩的故事、精彩的内容,就自然有条件推向国外。事实上,在“走出去”过程中,中国文化能走多远,中国对外文化交往能力有多强,首先取决于产品的精彩,但也受制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如果对别人的文化了解不够,常常会直接制约我们文化“走出去”的能力,这是文化交流的属性所决定的。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实现文化“走出去”,而交流的过程必须是以了解别人、理解别人、认识别人为前提。因此,我认为更好地了解一个快速发展的自己和不同于自己的别人,都是我们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条件。

三是要通过建立机制来逐步形成我们的话语体系。要按照大数据的原理建立大的数据库,不断完善形成一个权威的由易到难、先易后难、由近到远的话语库,使得在推动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时能有扎实的基础性资源。

四是要高度重视解决好翻译的问题。我们讲故事、传声音常常还是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呈现出来,以让别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相互交流。但通过别人的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我们还是要高度重视翻译当中的一些问题。

总体看,我们对外翻译的舆情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现在的情况经常是翻译似乎没有语法错误、没有文字错误,而呈现的意思却往往大相径庭,有时候的翻译达不到我们想呈现的目标。在一些重要政治理念、重要政策定义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没有翻译错误,往往达不到预想的结果。我们要翻译好、表达好这些有深刻文化内涵和深远战略意义的理念与政策,任重而道远。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政治水平,以为可以一译了之,就难以实现我们“走出去”的目标。

五是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不仅是对外传播工作者或翻译工作者的责任。要构建一个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必须让重要文稿的中文起草者能够关注到对外传播本身的需要。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应该成为中文稿起草者与对外传播和翻译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六是要认识、研究、把握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规律性。传播是过去30年里发展最快、新技术运用最充分的一个领域,同时又是面临许多新问题的一个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领域。如何逐步摸清它的规律性,也是对我们的挑战。研究构建话语体系,既不能妄自菲薄,简单照搬照抄,或者简单强调以我为主,简单排斥或者自说自话,也不能把融通中外当作依样画葫芦,或者简单把词汇堆积和组合就能完成的。研究它的规律性有助于我们减少盲目性,增强话语体系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本文根据作者在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上的演讲记录整理,有删节)

猜你喜欢
融通话语体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