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跨界平台 创新理论研究

2015-05-30 10:48王眉谭震
对外传播 2015年7期
关键词:外文研讨会话语

王眉 谭震

“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自2009年举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该研讨会是对外传播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高端理论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已经成为对外传播领域的品牌活动。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汇聚了政、产、学、研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带头人,是真正的“跨界”研讨。

6年来,研讨会的主题从“中国现代传播体系的构建”“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到“全球传播:新趋势·新媒体·新实践”“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主题的变化不断呈现出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也体现出发起者和承办者——中国外文局及其旗下的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对研讨会议题设置的引领性和前瞻性。

2015年6月11日至12日,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重庆举办。会前,《对外传播》专访了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

对外传播理论研究的新趋势

《对外传播》: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与前三届相比,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有哪些特点和变化?呈现出对外传播理论研究的哪些趋势?

第三届研讨会以来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对外传播理论界紧密围绕中央对外宣工作的最新要求,服务党和政府工作大局,顺应对外传播实践的新形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研究。

一是牢牢把握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研究方向和主题,立足我国对外传播新实践,以国际视野深入研究阐释对外传播理论,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传播理论体系。

二是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了中国梦、“一带一路”、“四个全面”战略等重大主题的对外传播研究,积极对外阐释中国道路,宣传介绍中国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力推动了相关工作,服务了大局。

三是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外传播方式方法的创新研究,尤其在新媒体、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对外传播理论创新的活力不断增强。

四是对外传播理论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中央对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视,激发了研究者极大的研究热情,从事对外传播理论研究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一批年轻的专家学者脱颖而出,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先后成立了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中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申报相关课题不断创新高,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对实际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在,再好的内容如不借助好的形式,是难以实现有效传播的;而好的传播形式也会产生好的内容。信息传播的路径方式与内容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前所未有地呈现在传播者和受众面前。受众对传播方式越来越讲究,甚至讲究到跟内容一样的诉求;而传播者不仅在意自己的内容,还要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传播形式。这一趋势不可逆转。理论研究应该关注这样的变化趋势。

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的问题和挑战

《对外传播》: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请您谈谈这一主题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是话语创新的大力倡导者,也是积极践行者。总书记在各种国际场合的几十次演讲和在海外媒体上发表的十多篇署名文章,为中国与世界对话提供了新的话语范本。认真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和对外沟通技巧,对外传播业界也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我们编辑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世界上热销,赢得好评。但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尤其作为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关键环节的翻译工作,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际话语体系的竞争更加复杂。目前西方主导全球话语体系,以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为我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和传播带来诸多挑战,尤其是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解读越来越多,存在着大量误读和负面解读。同时,受众多元化和新媒体带来的传播变革,使得不同受众的话语体系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二是话语构建对外文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文起草和外文翻译之间还是存在很大距离,这方面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苏论战期间,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英文、俄文翻译专家直接参与《九评》文件起草工作,以弄清楚中文表达及其背后的意义。遇到外文难以翻译清楚的中文表达,总理要求要根据翻译专家的意见修改中文,达到让国际社会理解的效果。这种做法启示我们,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靠对外翻译是不行的,还需要中文起草者和翻译专家密切配合,共同提高水平和能力,才能有效解决融通中外的问题。

三是话语表达的精细化不足。目前,很多重大文件只注重语言本身的转换,很少关注语言转换过程中需要增加的权威注释。而且,很多文件篇幅很长,缺少言简意赅的简写本,几万字、几十万字的外文文本可能只适合少数专业人士,绝大部分受众需要的只是一两千字的核心内容,而这却往往被我们忽略。

四是人才队伍的不足。目前,能够进行高质量中外语言转换的人才非常缺乏,我们的翻译能力尤其是中译外能力远远跟不上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需要。

本届研讨会的议题设置特别关注了十八大以来中国所面临的新的舆论环境,新一代领导集体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和新的实践,以及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所引发的思考和研究。

努力形成相对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优势

《对外传播》:作为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的承办单位和发起者,中国外文局近年来在推进对外传播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又发现了哪些问题?

在过去十多年的国际传播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重大课题和国际社会的重要关切来研究国际舆论趋势,研究我们的应对策略,研究各种新的对外传播尝试。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是这些年传播理论研究取得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因为这种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使我们有机会集聚到国内一批优秀的传播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形成了相对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优势。

为了做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国外文局依托国际传播能力项目《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外译传播工程》,采用协同创新的方式,建立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协调机制”,成员包括国新办、中联部、中央外办、新华社、求是杂志社、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十余家单位的知名专家和专业研究团队。协调机制已经于去年启动了“新一届领导集体话语创新实践案例”“全球性议题中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分享话语权案例研究”“新媒体时代的话语体系创新与话语权争夺”等七个首批重点研究课题,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第二批课题也已经陆续启动。

当下对外传播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互联网已成为主流媒体,但很多理论研究关注和主渠道关注方式还是依托于传统媒体,没有转到互联网这个“主战场”上来。可以说,研究重心还没有转过来。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这个平台不仅是给出答案的,更要探讨在目前的时空条件下,对外传播所面临的新问题。

建立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究课题招标机制

《对外传播》:请您就中国外文局拟建立的课题招标机制介绍一下情况。

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对外传播理论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聚集了国内大批顶尖专家,为课题招标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外文局拟建立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究课题招标机制,以更好地挖掘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汇聚的丰富的专家资源,推动对外传播理论研究服务于外宣工作实践,服务于外宣工作大局,机制性和系统性地推动和引导对外传播理论研究。

2015年拟设立15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原则上只确立1项中标课题。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社科院、党校及其他社科研究机构招标。经费资助标准是:重点项目每项10万元,一般项目每项5万元。研究时限一般为2年。

研究课题设计要体现问题意识和有限研究目标,突出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瞄准世界学术前沿,注重研究创新。吸收部分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和对外传播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课题专家委员会,由中国外文局聘任,全程参与课题策划、招投标和成果评审。

猜你喜欢
外文研讨会话语
外文字母大小写的应用规则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在齐越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2016年国际云和可信计算研讨会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