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实效性探析

2015-05-30 10:48李如林
河南教育·高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党性教育大学生党员实效性

李如林

摘 要:大学生党员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党员队伍的素质,更能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他们的党性坚定还是不坚定,则是素质高低的关键。高校应从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审视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育内容和改进教育方式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党的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也是党的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他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力军,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发展先进文化的生力军。大学生党员的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党员队伍的素质,更关系到他们能否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班,进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目前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党员队伍健康成长,党的观念明显增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学生党员在思想认识、理论修养、信念信仰等党性修养方面,对党的要求和党的事业的需要还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思想影响明显;在一些社会热点、利益热点问题上,不少党员分辨是非、抵御诱惑的思想理论能力欠缺;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学习和掌握不够,对党的历史缺乏了解;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负责精神和使命感不够坚定;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亟待提高。

一、优化教育内容,提高党性教育的科学性

党性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目的是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优良作风。而党性教育的内容是不是科学,关键的一条,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能否有效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和内化。因此,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内容既要体现教育的目的,又要紧密结合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和学习生活实际。

1.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并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经验。在大学生党员中加强《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论》《矛盾论》《反对本本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教育,学习这些经典著作的详细科学的论证过程,不仅可以促使大学生党员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大学生党员提高马克思主义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2.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和党史的学习教育

自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1921年以来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在大学生党员中要大力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和党史的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教育,帮助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的坚定信念;增强大学生党员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自觉性,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炼艰苦奋斗的意志,增强党性修养、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促进大学生党员借鉴、吸收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提高自身的素质。

3.加强诚信和纪律的学习教育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争做表率,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党员的旗帜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时反而带来负面的影响。无故旷课、夜不归宿、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简历作假等诚信缺失和违反纪律等现象在大学生党员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党在大学生中的威信。因此,在大学生党员中要加强诚信和纪律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和维护纪律的责任心,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人民群众的表率,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4.加强社会热点问题正确解读的学习教育

分配不公、教育公平、司法公正、医患矛盾、官员腐败等问题,不仅是社会热点问题,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关注,也是大学校园内热议的话题,受到大学生的重点关注。而在自媒体上,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各样地解读极易造成问题的无限扩大,引起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与理论困惑,从而失去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因而,在大学生党员中加强对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的正确解读,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客观辩证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帮助大学生澄清思想和理论上的困惑,正确认识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有着重要意义。

二、创新教育方式,增强党性教育的有效性

目前在党性教育活动中突出的弊端是只注意发挥教育者施教的主体作用,而严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因此,在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中,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消极接受为积极参与,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从而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有效性。

1.运用探究式教育模式

讨论式、研究式教育方法,都属于学生参与的探究式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在坚持必要讲授的前提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充满平等、充满自由的氛围中一起讨论问题,交流体会,探讨人生,研究社会,从而使教学双方的知识、能力得以增长,精神境界得以升华。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专家、学者及各级各类学校的普遍认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大力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引入讨论式、研究式等教育模式,可以极大调动大学生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运用“自主学习”教育模式

自主学习教育模式的内涵是:由培训教育机构制定目标和规划,提出要求和内容,由接受培训者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包括在什么时间内,采用什么方式,学习什么内容,达到什么要求和效果,用什么方式测试和检查等。这种模式,一方面适应大规模培训的时代和形势需要,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习者的选择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应该说,这一自主学习模式完全适用于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同时,不仅不削弱和排斥教育者的引导、教育和监管作用,而且教育者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宏观指导、重点培养,用于提高党性教育有效性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3.运用网络互动教育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力军。采用网络互动教育模式,无疑是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党性教育活动的有效选择。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红色网站,开辟党员之家、书记工作室,开展热点大家谈等网上党校和互动谈心活动,大力开展党性教育活动。

4.运用体验式教育模式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一个人对党的理性认知,内化为情感、信念和意志,外化为行为,不可缺少地需要一个介质以发挥融通和化合作用。这一介质即个体在一定的生活和实践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感受。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时,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运用体验式教育模式。一种渠道是分配任务,进行工作角色的体验。例如:负责宣传和组织专题演讲或研讨活动,发起和组织向灾区的捐赠活动。另一种渠道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农村、社区、工厂进行社会调查,在与人民群众交朋友的过程中培养群众感情,在实地考察中熟悉社会,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在实践中培养和增强其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徐秀云、王孝琴.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管理模式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6).

[2]杨建超.大学生预备党员党性教育内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

责编:晓 成

猜你喜欢
党性教育大学生党员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浅析情景剧教学在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的运用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三严三实”视域下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