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

2015-05-30 10:48周祉含
河南教育·高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社会支持维吾尔族

周祉含

摘 要: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缓冲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社会适应。研究结果显示,内地维吾尔族大学生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低于内地汉族学生,且内地维吾尔族大学生内部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有所差异。

关键词: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

在内地举办高中班是国家支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自2000年首批内地高中班举办以来,到2014年国内高校已经连续招收了10届内地高中班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这些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从高中到大学的环境适应和从母体文化到内地主流文化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本文旨在了解内地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真实状况,并展开对比研究,从而为我国内地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提供政策建议。

一、内地高中班概况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人才的培养,国家制定了许多特殊支持政策。举办内地高中班就是国家支持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

1984年,教育部、国家计委相继颁布并确定在京、津、沪等全国18个省市开办内地西藏班,招收西藏青少年来内地就读。1999年,国家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新疆各民族人才的培养步伐,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决定仿照西藏的做法,在内地发达省区设立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2000年,国家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2个城市开办了内高班,当年招收1000名新疆应届初中毕业生在内地高中学习。内高班自2000年举办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年招生规模由2000年的1000人扩大到2013年的9122人,2014年内高班年招生规模突破1万人,累计完成15届共7.05万人的招生任务,在校生规模近3.1万人,学生分布在全国14个省市、45个城市的91所办班学校。

二、内地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社会支持问题

内高班学生在内地学制一般为三年或四年(含预科),高中毕业后,90%的学生通过高考升入内地大学继续学习。2004年第一届内高班毕业生考入大学学习,2008年有了第一届内高班大学毕业生,之后又有硕士、博士毕业生。至2014年,共有8200名内高班学生大学毕业。

这些进入内地不同地区高校学习的内高班学生,90%以上为维吾尔族,年龄在20岁左右。他们从初中毕业以后即从自己的家乡进入以汉族为主的内地生活,从自己的母体文化进入到我国主流文化。尽管已经经过了高中三到四年的融合,但高考之后,又重新进入了新的环境。大学的学习、生活模式、人际环境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需要重新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上、文化上的疏离感在所难免。而加之大学阶段又是青年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期,适应与发展既是其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也是青年学生所面临的重要人生课题。他们能否顺利适应并融入内地环境?他们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维持在何种程度?这些社会支持对其社会适应又能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和调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在内地学习的维吾尔族学生的真实适应状态,为内高班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培养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三、内地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

我们选取河南省7所高校维吾尔族内高班学生为样本进行社会支持的问卷调查,同时对他们所在学校的其他民族学生进行调查。采用的量表为肖水源1986年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并进行适当修改,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3.9%。在调查样本中,维吾尔族大学生471名,占45.6%,汉族大学生498名,占48.2%,其他民族大学生64名,占6.2%。采用Epidata3.1进行双人平行录入,核查修改后导入IBM SPSS 21进行分析。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

1.不同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社会支持可以分为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三个维度。我们首先对维吾尔族大学生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比较。

根据上表显示,不同民族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方面的得分不全相同。两两比较结果可知:在主观支持方面,维吾尔族学生得分低于汉族,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民族学生没有统计学差异,P=0.916;在客观支持方面,维吾尔族学生得分低于汉族,与汉族学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民族学生没有统计学差异,P=0.184;在支持利用方面,维吾尔族学生得分低于汉族,与汉族学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民族学生没有统计学差异,P=0.2457。

2.来内地时间与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

根据维吾尔族大学生来内地的时间分为大学阶段和大学以前,对两组大学生比较社会支持状况。结果显示:来内地时间不同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方面均不存在差异,但从均值而言,大学以前来内地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得分较高。

3.内地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性别、年级和专业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在支持利用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女性高于男性。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虽然未检出差异,但均值依然是女生高于男生。这显示维吾尔族女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方面较男性更有优势。维吾尔族大学生不同年级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方面存在差异,呈现两头高的现象,但四年级为最高。而支持利用方面,各年级之间无差别,但均值依然是大四学生最高。学习不同专业的维吾尔族大学生仅在主观支持方面有统计学差异,文科生最高,医科学生最低。而客观支持、支持利用方面不同专业无差别。

四、完善内地维吾尔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议

1.重视内地维吾尔族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来内地求学的维吾尔族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跨文化适应的问题。由于升学,他们需要长期离开母体文化并在以汉族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区域中生活,其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由于地域的限制而不可避免地弱化,但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又尚未完全建立,这势必会对其社会支持的获得造成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社会适应。基于此,内地高校在对来内地求学的维吾尔族学生的教育培养上应该从民族学生跨文化适应的这一现状出发,重视这些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从而采取措施,帮助这部分学生强化其社会支持网络。这种支持除包括对相关支持政策的落实之外,还包括从学习、生活细节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2.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给予针对性的支持

大学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学习转入不同的层次,其生活节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发现,不同年级的内地维吾尔族大学生其社会支持状况和社会适应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内地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大学的不同发展阶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3.应重点加强教师支持体系的建立

在同内地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交谈中,我们也发现,其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方式较为单一,相对而言,他们更愿意在本族群体中寻求社会支持,而主动向高校教师寻求支持者较少。这也是造成其社会支持利用度较汉族学生相对要低的原因。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对学生的支持和关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构建社会支持和促进社会适应的积极作用。因此,在促进内地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上,高校应重视建立系统、有效的教师支持体系,这对强化内地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和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

[2]丘海雄,陈健民,任焰.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4).

[3]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6).

[4]邢雅.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5]李长珍.当代藏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研究[D].西藏大学,2014.

[6]周甜.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

[7]严义娟.在内地学习的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8.责编:赵 东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社会支持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手艺人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刍议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适应的状况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试论高职志愿者的职业指导及社会支持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