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教育课的影响途径探析

2015-05-30 10:48朱艳丽
河南教育·高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自我控制应对方式人际关系

朱艳丽

摘 要:心理素质教育以什么心理素质为主要教育内容?是传统心理学教学内容,还是探寻更有针对性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前后人际关系综合质量差异显著,而自我控制与应对方式差异不显著,不存在性别和来源差异,专业类别上存在差异,文史类学生和理工类、医学类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前后都差异显著,在自我控制能力前后差异显著。这表明课程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在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可以分别进行,探寻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心理素质课程;自我控制;应对方式;人际关系

一、心理素质课程的内容辨析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心理素质的内容不仅仅等同于心理健康,更是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功能的全面完善。心理素质教育以什么心理素质为主要教育内容?是传统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与人格教育?这些是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教授内容,不仅内容繁多,而且缺乏标准可操作的程序。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力》中提出“情商”概念,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是情商,占有80%,情商即为认识管理自己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而相对的智力因素只占获得成功时因素的20%。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对1977—2008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发现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可见,以较同龄人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学并不意味着职业的成功,未来的发展需要扎实的学业知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需要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但目前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以传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框架的平移为主要架构,缺乏实际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必要探寻适宜学生心理需求的最直接的内容和可能的影响途径。国外有学者指出,“执行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人类成功和幸福的关键”,并且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升,本研究将自我控制作为内在心理素质去考查。应对方式是个体应对外界环境时内在心理素质的外在现实表现,研究将控制方式作为外显的心理素质去考查。精神分析认为,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个体的人际关系问题,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人际关系状况是检验个体心理资源的重要现实指标,研究选取人际关系作为心理素质的现实表现指标。本研究以郑州某综合大学三个学期的心理素质课程实践为基础,选取自我控制、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进行心理素质课程的影响途径探索。

二、心理素质课程的实施与效果

1.对象

课程研究以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学校文化素质课《心理学与生活》的选修学生135人为被试者,其中男生57人,女生78人,平均年龄20.12±1.387。按照专业类别分为三类,其中文史类学生53人,理工类学生53人,医学类学生29人;按照家庭来源分为两大类,城市与县城为县市来源45人,农村来源84人,有6个被试者未标注家庭来源。性别、专业类别、家庭来源的分类是为了考查在教学效果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2.工具

研究选取自我控制、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三个变量作为核心变量去考查。自我控制的测量采用由翟晟所翻译的中文版《自我控制量表》,量表由13个项目组成,采用李克特5等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自控能力越高。 应对方式的测量采用谢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构成,包括20个条目,四级评分。人际关系的测量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由 28个问题构成,包括人际交谈、交际与交往、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四个维度,每个维度7个问题,以是否二项选择进行回答。

3.程序

课程正式开始之前采用上述三个量表对学生进行团体前测,之后以班为单位进行以行为体验、游戏分享和认知讨论等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以“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行为体验、情绪管理、情绪表达、爱情辨析、自我成长”等7个主题进行,每次两节课90分钟,共进行16周的教学。整个学期课程结束后再用上述三个量表对学生进行团体后测。对结果进行差异检验。

4.结果

前后测的结果表明,学生整体水平后测存在差异,其中人际关系差异显著,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自我控制差异不显著。在性别、家庭来源方面都是人际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其余两个变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专业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文史类学生不仅与理工类和医学类学生一样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控制能力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三、本研究中的心理素质课程对于人际关系和自我控制存在影响作用

1.心理素质课程对个体人际关系的影响

研究中对被试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实施心理素质教学式干预以后进行前后测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的差异显著,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自我控制差异不显著;将被试者以性别、家庭来源、专业类型进行区分,结果显示在人际关系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心理素质课程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影响作用。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切心理问题都是人际关系问题。大学阶段是个体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但由于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在大学生生活中最容易对个体的心理产生各种影响的莫过于人际关系问题了,在诸如学业竞争、宿友关系、恋爱与情感等问题的处理过程中,由于自我发展并不成熟和完善,产生自卑、自傲等心理,无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及周围人际环境的关系,即使遇到很小的刺激也很容易产生不可控制的负面后果。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个体心理独立和个性成熟的完成阶段,在脱离原生家庭的紧密影响和社会化要求程度加深的情况下,人际关系状况是检验个体个性与心理成熟度的重要现实指标。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于自我的发展和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清晰界定和良好互动,在于积极的应对方式,在于适度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研究结果显示,心理素质课程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影响,但是,人际关系的这种改变是源于个体通过课程学习而更多自我认知之后的变化,还是个体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2.不同专业类型在自我控制能力上的变化差异

研究中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来源之间在自我控制能力、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三个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专业类型上前后测存在差异,文史类学生在人际关系维度和自我控制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类和医学类学生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或许与不同专业类型学生习惯的学习方式不同,不同的学习方式源于学生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史类学生更擅长思辨式的学习讨论形式,理工类和医学类学生更擅长具体行为引导型的学习形式,本研究中课程教学设计的形式以讲授和活动分享为主,行为引导较少,因而造成影响结果的不同。有研究者指出,根据自我控制双系统理论发现,自我控制表现是冲动系统和自我控制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提升自控训练的干预过程中必须考量个体自我控制问题源于哪个系统,为干预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和更加明确的方向。在本研究中的心理活动主要采取行为体验、游戏分享和认知讨论等形式,结合本研究结果启示未来可以将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与自我控制系统结合,探寻更有效的提升训练方式。

四、心理素质课程的设置建议

将素质教育融入心理学背景之下,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自身品质,对于找到每个学生的优势,充分发挥其特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探寻心理学素质课程讲授方式、授课内容、可能产生影响的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尝试,结果有诸多思考。

1.心理素质课程应根据学生专业类型进行设置

本研究中的心理素质课程内容设置对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这个结果与张大均等研究者采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对全国1931个样本进行的调查结果一致,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实际的差异。因此,以专业差异为依据,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应以不同专业类型分别进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几种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形式,如行为体验、游戏分享和认知讨论等,更适合文史类大学生,未来研究可以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继续探讨适合其他专业类型学生的教学方式。

2.探寻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建构针对性的内容体系

以往大多数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是传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框架的平移,缺乏实际应用性和针对性。本研究中的自我控制、应对方式等变量都没有产生显著性变化,启示心理素质课程需要抓住心理素质的核心概念确定讲授内容和授课方式,促进心理素质教育在内容结构体系上的完善和可操作化。有学者提出,心理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心理拓展活动”应优于心理课程讲授,“心理—教育发展模式”应优于危机干预。该观点与本研究不谋而合,心理课程讲授方式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开发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和体系。已有学者进行了初步尝试,如认为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包括专题训练课程、实践活动课程、艺术陶冶课程、微环境文化课程等几个部分,通过专家讲座、心理训练、营销活动、媒体设计、健康运动、音乐调节、舞蹈调节、美术欣赏、影视观赏、心理剧表演、宿舍文化心理建设、班级文化心理建设等实施途径完成。当然,这只是对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这一庞大体系的初步探索,未来需要更多的实践尝试探寻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建构科学的内容结构体系,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和健全素质的培养。

3.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中的地位

本研究中无论是前后测的研究结果,还是对被试者以性别、家庭来源、专业类型进行区分,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的差异显著,说明人际关系对于干预的敏感性,也即人际关系问题在心理素质内容中的地位,是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入点,启示未来研究或实践干预可以从这个方面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翟晟.男性未成年犯偏差行为、自我控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B].华东师范大学,2006.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D].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3]王利刚,谢东杰,樊春雷,高文斌.自我控制的干预技术研究:基于双系统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

[4]詹启生.成功心理素质教育可实施路径的探索——以天津大学素质教育精品课程成功心理学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4,(1).

[5]孙瑞权.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

[6]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

责编:高 山

猜你喜欢
自我控制应对方式人际关系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可信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策略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山东体育学院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