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职业初期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5-05-30 10:48石秀珠
河南教育·高教 2015年6期
关键词:毕业生问题对策

石秀珠

摘 要:高校毕业生职业初期呈现出各种不适,不但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毕业生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系统掌握高校毕业生职业初期所呈现出来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对策,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初期;问题;对策

对高校毕业生来说,从学校进入职场,职业初期是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现实中,我们发现高校毕业生在职业初期往往会面临诸多问题,不但对高校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发展造成了不利,也加大了用人单位的人工成本。系统掌握高校毕业生职业初期所呈现出来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对策,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职业初期存在的问题

1.盲目择业、频繁跳槽

受“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影响,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意识普遍较弱。这部分人在就业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随意选择一份工作干干,不合适了就选择跳槽。这不仅是当前高校毕业生的一个就业特点,也是高校毕业生职业初期面临的重大问题。

2.心理冲突多、角色转换慢

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后,面临着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这两种角色在工作环境、承担的责任、能力要求、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以至于高校毕业生在职业初期往往会出现心理冲突现象。

3.职业适应水平低、职业预期过高

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现象,他们对自己的成长追求过快,没有放平心态,心理预期过高。在入职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关注单位的“给予”,而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创造什么,甚至对物质和生活待遇的要求超出单位愿意支付的标准。

二、职业初期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个体方面的策略

1.了解就业能力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实现就业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而就业能力是其在职场长久发展最稳定、最本质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熟悉就业能力的相关内容。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见图1)。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核心能力、通用能力及专业能力。核心能力是价值观的体现,是每一个高校毕业生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企业在人员招聘中最为关注的能力;通用能力是指一些基本的能力素质,这些能力往往适用于多个工作岗位;专业能力是指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特殊技能。以上三个层次的能力,专业能力历来为企业所重视,没有专业能力,就无法上岗。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格局变化迅速的时代,大学生的专业能力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多样化发展。通用能力是职业能力发展的基础依托,可以促使专业能力持续提升,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水平以及在职场上能走多远的关键。核心能力是指南针,是价值观的引导,没有核心能力,就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核心能力是关键,其次是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避免“重技能轻素质”。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自身素质培养

学习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习的过程就是大学生适应环境、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就业能力、实现职业发展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当前就业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学习,正确认识角色转换,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职业归属感、工作责任心,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新知识、新技能的储备会使得工作的选择机会更多,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二)高校方面的策略

1.加强改革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市场经济时代,高校需要将职业知识合理地纳入课程实践中,将学校教育作为开发学生未来职业潜能的途径之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就业能力作为培养的目标。具体改革内容包括:其一,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以市场调研为前提,结合高校自身的教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规划,多设置能够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专业。其二,让企业直接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人士加入,通过研讨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参与实验室的建设,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与市场接轨。其三,邀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各专业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授课,让企业参与校内实践活动,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学生专业竞赛活动及各类社团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四,与校外优秀企业建立定向培养、定向实习合作关系,校内的理论教学与校外的社会实践充分融合,学生可以一边上课一边工作,方便学生深入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其五,输送学校教师到企业“走一线”,掌握最新技术,加大双师型队伍,使得教学内容更能切合社会需求,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推进就业指导工作,更新服务理念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树立“营销”的理念,参与高校教育体系改革,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大缩短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期。其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建立企业信息库,主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针对企业的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校方决策者,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及时调整提供建议;其二,在新生入学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就需对其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引导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应尽早做好职业规划,明确求职方向,设立职业发展的总目标及分阶段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和实践;其三,在临近毕业期间,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并做好相应的应聘指导工作,包括个人简历的制作、应聘的渠道、面试技巧等,让毕业生能顺利实现就业;其四,为毕业生提供后续服务与指导,建立毕业生就业调研与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定期走访、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毕业生职场适应程度与其他需求。

(三)企业方面的策略

1.完善人力资源体系,搭建职业平台

企业需承担培养的责任,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搭建平台。其一,确定规范的岗位标准,这不仅可以帮助用人单位合理安排毕业生的岗位,让毕业生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增强信心,同时也能让毕业生了解自身职位晋升所需达到的能力要求,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其二,构建多重职业发展通道,适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测评等技术支持,让毕业生在考虑自身能力及兴趣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横向发展或是纵向发展,并为选择管理通道或技术通道的员工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其三,完善培训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来说,高校毕业生既是新员工,又是骨干后备力量,开展有序的、丰富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将有助于培养毕业生爱岗敬业、正直诚信、学习思进和团队协作的核心能力,充实知识装备,提升专业能力,更好地满足职业发展需求。

2.构建和谐文化,突显人文关怀

和谐是新时期企业与员工劳动关系的重要特点,构建和谐文化,需要在员工管理中自始至终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针对新进入企业的高校毕业生,企业可以推行“导师制”,为每一位毕业生配备一名导师,在工作、生活各个方面提供帮助,提高毕业生适应岗位、适应社会的能力,顺利度过职业初期。其次,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尊重他们的意愿,多采取人性化措施,在人事政策上立求公平、公正,尽可能地提供参与企业管理的平台,使毕业生对企业的发展有信心,从而激发工作的热情和斗志。此外,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导作用,积极营造先进的企业文化,打造“学习型”组织,引导毕业生养成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摒弃得过且过的思想,提高高校毕业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使学习成为其个体的自觉行为,驱动员工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淑岭,贾翠霞,薛盼.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现状[J].科技创业月刊,2010,(9).

[2]王雷.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8).

[3]阮立华.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责编:赵 东

猜你喜欢
毕业生问题对策
9岁的高中毕业生
诊错因 知对策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