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教学新方法

2015-05-30 22:07徐海周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课堂导入趣味高中数学

徐海周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开始的起始环节,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成功的导入能立疑激趣,启迪智慧、诱发思维,振奋精神,从而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产生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导入   温故知新  趣味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成功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调适教学气氛,激活情感、启迪智慧、诱发思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有效地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使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失败的课堂教学导入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学习不主动。因此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下面是根据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本人在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在进行新知识讲解时,可以先回忆与新知识有关的已学的内容,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双曲线时,先复习椭圆的定义即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大于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趣味式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而且使他们会学数学、好学数学、学好数学。

例: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我把在微信上看到的一道选择题,觉得很有意思,就拿去让学生做出选择:1.今天一次性给你一百万元 。2. 今天给你一元,连续三十天每天给你前一天二倍的钱。 你会选择哪一个?

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一次性要一百万。也有的学生开始飞速的在算草纸上开始算。选择1的只能得到100万元,而如果选择2的,却能在第30天得到10亿多元!当我把这个结果说出来时,学生们不敢相信,第一天仅有一元,每天也只是比前一天增加一倍,怎么到了第30天就积蓄到10亿多元呢?这个时候我才开始给学生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学生们兴趣盎然。

三、制造悬念导入法

悬念是一种学习的心理机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而青年学生的天性又恰恰是追求知识、了解知识、渴求知识。正因为如此,设置悬念情境,有益于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的感情波澜,撞击他们的求知心灵,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问题情境:2005年10月12日 “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据相关资料介绍,飞船是在距离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飞行。现将一张报纸反复对折,请想一想,折叠多少次后,其厚度可以达到这一高度?学生估计折叠多少次都不可能达到,这样便悬念产生了,于是师生一起来探求。

设一张报纸的厚度为0.1毫米,设折叠x次后的厚度为343×106毫米,则343×106=0.1×2x,即:2x=3.43×109。

这样就自然的引出了对数。经计算,大约折叠32次,即可达到这一高度。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错觉是由直觉思维造成的,但事实胜于雄辩!

四、设障立疑导入法

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造成学生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从而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得到培养。

例如:在讲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以一个趣味小故事引入,三个臭皮匠和诸葛亮比试解题,诸葛亮独自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臭皮匠老大、老二、老三独自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三个臭皮匠和诸葛亮谁胜的可能性大?请同学们帮忙做一回裁判。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今天要学的知识,这样顺势导入新课,妙趣横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按教师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思索。教师在课堂前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五、故事导入法

数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故事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求索的故事;有闪耀广大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故事;有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的故事 …… 这些故事既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他们的视野,又是很好的引入素材。

例: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节引入中,给学生讲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解一道算术题的故事。德国数学家高斯( 1777--1855 )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高斯上学后不久,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 “ 把从 1 到 100 的自然數加起来,和是多少? ” 小高斯略略思索就得到了答案 5050 ,这使老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

通过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探寻等差数列求和的规律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学生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新课引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落实这一主旨的切入点。新课引入不得力、引入不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会使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易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新课引入是教师的“再创造”活动,也是学生获得“再创造”的学习方法的一种有效途径。即使是同一个课题,也可以进行不同的设计,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新课引入的潜力是很大的,我们应大力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愿广大同仁都能在新课导入的创造性劳动及成果中体会到教学的无穷的魅力与乐趣。

猜你喜欢
课堂导入趣味高中数学
午睡的趣味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