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府培训视角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

2015-05-30 17:02诸峰沈凯仲嘉霖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4期

诸峰?沈凯?仲嘉霖

摘 要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重点关注,近年来政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出台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培训政策。通过对多个省市的实地走访,以问卷形式收集农村劳动力对政府转移培训政策的评价数据,研究发现,政府培训的计划目标和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差距,未能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切实需要。政府的培训政策尚有较大改善空间,应加强反馈机制,使培训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平稳转移,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政府培训;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4-0059-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并于2010年正式进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6560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经济成就,是因为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实现了成功转移。农村转移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有超过2.6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56.8%的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42.6%的农民工从事第三产业。农村转移劳动力不仅弥补了城市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而且有利于推动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要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尚存在许多障碍与困难。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除了可能受到社会的歧视,无法享受社会基本保障之外,其面临的最大难题当属技能短缺。拥有对口的职业技能是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关键,同时也将为他们日后真正融入城镇,成为“新市民”奠定基础。政府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出台了多项政策和制度,来保障广大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权利和机会。2003年,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制定和下发《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将其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纲领性文件。随后,国家又陆续制定了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政策、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法规,实施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一系列工程,促使职业技能培训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普及。这些公共政策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学习和借鉴,都是当前研究如何有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所关注的热点。

二、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现状

自《规划》等政策颁布以来,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实施了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的转移培训。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等原因,转移培训的推行并不顺利,具体可以从培训数量和转移方向两个方面来评述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现状。

(一)培训数量

在《规划》发布后,教育部随即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在该计划中,教育部明确提出将《规划》中的培训目标作为教育部门参与转移培训的目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主要是由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培训中心、成人学校来承担。这里所提到的转移培训主要是指政府组织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主要以职前培训为主[1]。在国家各部门的层层施压下,转移技能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

表1 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重(单位:%)

指标 接受技能培训

2012 2013

20岁及以下 24.0 31.0

21~30岁 34.0 35.9

31~40岁 32.0 34.1

41~50岁 30.5 32.1

50岁以上 25.5 25.9

合计 30.8 32.7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表1显示,2013年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重比2012年有所增长,其中20岁及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比重上升最为显著,为8个百分点,其他各年龄层农民工接受转移培训的比重也有小幅增长,总计增长了1.9个百分点。这组数据表明,转移培训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

然而,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只占全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30%左右,仍然有超过2/3的农民工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考虑到庞大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基数,要真正使转移培训惠及所有农民工任重而道远。

(二)转移方向

表2 2013年分地区分行业的农民工人数构成(单位:%)

指标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制造业 43.1 20.1 13.2

建筑业 17.5 28.5 30.0

批发和零售业 10.2 12.9 13.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3 7.3 8.2

住宿和餐饮业 5.0 6.2 8.1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9.9 11.1 12.2

其他行业 9.0 13.9 15.1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都以谋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薪资福利为目标,因此常常选择以城市二、三产业为主要方向。表2显示了2013年按地区和行业划分的农民工人数构成。

从地区层面看,东部地区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业。这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是我国制造业的主要基地,因此吸收了大量农民工为“中国制造”添砖加瓦;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东部地区落后,某些地区仍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当地的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业。

从行业层面看,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有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以第二产业为主。农村转移劳动力较少从事第三产业的原因,首先在于自身技能的缺乏和观念的局限性,以及社会各界对其形象的歧视;其次是因为我国第三产业仍处于上升发展期,比之第二产业还不够成熟。

(三)小结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两个鲜明特点:转移培训接受度较低和以体力活为主要转移方向。可以说,这两个特点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大部分农民工没有接受过转移培训或者培训程度不够,所以他们只能从事技术要求较低的体力劳动,而无法得到更高薪资福利的工作岗位。

虽然政府出台了各项法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惠及更多农民工的转移培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能短缺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障碍,也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因素,建立和完善切实有效的转移培训制度刻不容缓。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为了使研究结论更为客观真实,在参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和政府资料后,设计出一份LIKERT五分量表。量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第二部分是五分量表,问题均设计为描述调查对象主观感受的陈述性语句,由调查对象根据自身情况打分,其中1表示完全不认同,2表示比较不认同,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认同,5表示完全认同。此外,为保证所收集到问卷数据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除了问卷开头的基本信息之外,所有问题随机排列,且含有若干反向问题。

形成问卷初稿之后,对山东省泰安市的农民工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研,以检验问卷的信效度和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根据预调研结果和部分调查对象的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正和润色,从而形成了一份较为科学实用的问卷。

表3 问卷设计

问卷结构 调查内容 相应问题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就业地、受教育程度、外出务工行业、务工年限、个人年收入等

第二部分 培训基本情况 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政策、培训费用等

培训效果 实用性、满意度、参与积极性等

(一)样本概况

为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选取吉林、河南、浙江、四川、广东等5省作为问卷的主要发放地,采取实地走访的形式在每个地区发放300份问卷,另外在网上发放500份问卷,总计2000份。问卷发放的对象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以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民工为主。问卷发放和回收周期约为一年,在2014年3月前完成了所有数据汇总和统计工作。

经过一个月的回收和整理工作,在剔除无效问卷后,本次研究共得到有效问卷1482份,有效回收率为74.1%。数据统计的具体结果将借助SPSS 19.0等统计工具来实现。

(二)样本的一般描述性统计

从农民工个人基本信息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在本次调研中有78.3%的调研对象为男性,21.7%的调研对象为女性。许多受访者表示男性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占了绝大多数,因为他们有更强健的体魄和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且得到的工资福利往往也高于女性。另外,许多农民工都是独自外出务工,需要妻子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由此可见,男性农民工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力军。

综合户籍所在地和就业地两项信息看,东部地区的农民工以省内转移为主,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以跨省流动为主,且流动方向呈现出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农村转移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以制造业和建筑业居多,平均个人年收入为3.4万元。

从年龄结构来看,调研对象中20岁及以下的农民工占14.3%,21~30岁的占32.2%,31~40岁的占30.8%,41~50岁的占13.9%,50岁以上的占8.8%。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呈负相关关系,换言之,年龄越大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越低。

在本次调研中,表示自己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26.9%,他们对培训的满意度一般,均值为2.87分,接近平均值3分。

四、实证检验和结果解释

(一)样本信效度检验

采用Cronbach α信度系数对各个变量进行可靠性分析发现,自变量X1、X2、X3和因变量Y的可靠性都较好,α系数均在0.7左右。此外,研究还对各个变量作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型检验发现,各项变量的KMO值都超过了0.5且显著性水平良好,见表4,由此可以判断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好,内部信度和各组成部分建构信度都较为理想。

表4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变量代码 X1 X2 X3 Y

变量题项数 8 9 8 10

α系数 0.687 0.731 0.785 0.709

KMO检验 0.767 0.583 0.564 0.663

Bartletts

球形检验 X2统计量 428.381 583.274 472.948 694.482

自由度 10 15 10 21

显著性水平 0.000 0.000 0,.000 0.000

注:X1,X2,X3为自变量,其中X1代表培训政策,X2代表培训内容,X3代表参与培训意愿;Y为因变量,代表培训效果。

(二)相关分析

表5 变量相互关系数矩阵

培训政策 培训内容 参与培训意愿 培训效果

培训政策 1 0.233** 0.435** 0.376**

培训内容 1 0.546** 0.512**

参与培训意愿 1 0.487**

培训效果 1

注:**表示在0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从表5中可以看出,作为因变量的培训效果与自变量培训政策、培训内容及参与培训意愿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政府的转移培训政策对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具有正向作用。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随机选择了一些农民工进行了深入访谈。结合访谈的内容及统计数据结果,发现农民工对政府培训的参与率并不高,仅为23.5%左右。究其原因,许多农民工表示并不了解政府出台的诸多鼓励其参与技能转移培训的政策,他们担心高昂的培训费用和过长的培训时间,对于培训的具体内容也知之甚少。还有部分农民工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对能否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持怀疑态度。

在问及农民工是否愿意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报酬时,大部分农民工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时他们也表达了自己心中对培训形式的一些期待:培训时间在1个月左右,科学安排时间以便在最短的周期内学到最扎实的技能;培训时多从实践出发而不是纯理论教学,多一些动手项目,少一些照本宣科,切实传授一些实用的职业技能,并在培训结束时给予相关凭证,从而方便他们成功转移到城市;培训费用最好低廉一些,或者能通过培训取得一定补贴;培训内容、费用、周期等信息最好能定期公布,并让大部分农民工了解清楚。

五、结论和启示

本次研究发现政府以技能培训为重点的转移培训对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有积极的正向作用。但是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该项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政策辐射范围较小,仍有大量农民工无法享受到转移培训政策所带来的好处。因此,政府应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转移培训相关政策,将政策落到实处,使之真正成为惠及全体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好政策。

(一)存在问题

本文根据问卷、访谈所收集到的结果和政府历年的政策设计,提出了当前阻碍转移培训政策实施的三大问题。

1.政策推广力度和执行力不强

《规划》及其配套实施的一系列制度明确规定,农村劳动力户籍所在地的政府是转移培训的主要投资者和组织者,它们的职责主要是:制定培训目标、建立培训机构、协助落实培训参与人员、为培训机构筹集资金等。阳光工程等项目所需的庞大培训资金也需要地方政府支持,中央财政只给予小部分补贴。然而,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财政基础薄弱,资金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当地政府转移培训政策的落实,限制了培训投入。

此外,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倾向于流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不是省内转移。因此,这些地区也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出地,经过技能转移培训的农民工并没有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这种现象无疑会使当地政府将技能转移培训视作“为他人作嫁衣”,从而无心认真落实转移培训政策,培训的目的也从帮助农村劳动力成功向城市转移渐渐变为应付上级和中央的行政命令。

2.培训未能充分适应市场需求

首先,从培训对象来看,虽然政府每年都有培训任务指标,但是计划接受培训的群体却并不明确。已经成功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群体、有意向转移却尚未成功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群体、新加入劳动力市场的群体,究竟哪些群体是政府转移培训政策的直接对象,培训政策没有明确界定。而政府每年都有公布完成转移培训的人数,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些接受了转移培训的人是否是真正需要培训的人?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某些地方政府联合培训机构,为了完成培训指标,对那些不需要培训的人群进行了培训[2],真正迫切需要参加培训和能从中获得较大利益的农民参与培训的机会反而不如这些不太需要培训帮助的群体[3]。

其次,从培训内容来看,许多政府培训的技能并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即使农村转移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了一些“转移技能”,但是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价值并不高,有些甚至完全没有应用价值。这不仅会影响政府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还会打击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对政府的信任,不再参与转移培训。政府转移培训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最大原因在于技能培训地和使用地的不统一。根据当前政策,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在其户籍所在地进行的,即先完成培训再实行转移,流出地政府对每个农民工的具体转移方向并不明确,也不了解其他地区的技能需求,因此对于那些跨省流动的农民工来说,政府培训的技能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

最后,从培训形式来看,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的政府转移培训大部分是不超过15天的短期培训[4]。考虑到广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很难想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转移培训可以对他们的技能提升产生实质性帮助。

3.社会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歧视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现象仍然非常严重。一些用人单位在招工时往往会要求求职者必须具有城市户口,不愿意与农民工签订合同。农民工不仅无法享受社会保障,还要被强制征收管理费、暂住费和用工调节费等,增加了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某些地区还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职业、工种进行限制,致使大部分农民工只能从事城市居民不愿意干的苦活、脏活、累活,这也大大阻碍了其提高社会地位的上升通道,不利于转变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印象[5]。

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农村转移劳动力获取务工信息的途径比较狭窄,信息也较为闭塞,很多情况下只能依靠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的中介机构来传递信息。但是这些中介机构能力有限,社会化组织管理滞后,各种服务体系制度并不健全,无法为前来寻求帮助的农民工提供合适的岗位,也无法将部分接受过政府培训,拥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民工介绍给需要他们的企业。

(二)解决对策

1.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大宣传力度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帮助弱势群体,为他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典型的有效劳动力市场政策。该政策将帮助弱势群体提高技能水平,使他们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是一项短期工程可以完成的。因此,我国应吸取前期政策推行过程中的各种经验教训,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鼓励农村劳动力参与转移培训的政策措施。培训投资应加大对个体的培训投入,使那些接受了转移培训的农民工获得在城市长期立足的技能,从而大大提高其永久性转移的可能性。

针对当前政策知名度低的现状,地方政府应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大力向有意向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宣传参与政府转移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参与培训可以享有的各项补贴和福利政策,以提高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因材施教,提供实用的培训项目

地方政府应树立人力资源观念,把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作为重要任务,以转移培训为切入点,根据本地区特点和农民工转移方向制定最恰当的培训政策,引导和带动转移培训持续健康发展[6]。

第一,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政府应集中关注新生代或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低技能群体。从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这部分群体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力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村群体的人力资本,改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的现状。新生代农村转移劳动力普遍更愿意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前往城市也将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这部分人群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将促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实现。

第二,在培训内容上,政府应组织各类培训机构向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完整的职业技能教育。中西部地区应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及时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动态,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和现代化的培训科目。地方政府之间应互通有无,制作出翔实可靠的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技能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向有意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开展培训。

3.转变社会观念,尊重农村转移劳动力

一方面,就农民工自身而言,要获得社会的尊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应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积极响应政府转移培训的政策,利用一切有利资源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有用的非农技能。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带着技能来到城市,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能够胜任一些需要技术的岗位,并且最终和城市居民一样,在各行各业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时,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改善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看,企业作为经济生活的主体,应当承担起帮助农民工在城市发展的责任:应转变观念,平等对待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为农民工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和机会。

参 考 文 献

[1]刘万霞.我国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的实证研究——职业教育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5):25-32.

[2]赵树凯.农民工培训的绩效挑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1-5.

[3]王海港,黄少安,李琴,等.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9):128-139,151.

[4]翁杰,郭天航.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需要什么样的政府培训——基于培训效果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4(4):73-82.

[5]徐忠.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2):13-14.

[6]张晓东,朱占峰,朱一青.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绩效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2):100-101.

Empirical Research on Chinese Rural Labors Transf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Training

Zhu Feng, Shen Kai, Zhong Jialin

Abstract “Three rural” issue has been a focus of attention by Chinese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to promote the smooth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the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a number of targeted training policies. Based on field visits to various provinces and cities, data of the evaluation of rural labor towards transfer training policy of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collected in the form of a questionnair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is a gap between objectives and actual results of government training program, failed to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The governments training policies are not yet perfect, thus, it is imperative to enhance feedback mechanisms, effectively implement training policy and help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smoothly, so as to provide a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Key words government training; transfer training; rural labor transfer; farmers satisfaction

Author Zhu Feng, senior engineer of Kunshan Dengyun Science &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Kunshan 215000); Shen Kai, senior engineer of Kunshan Dengyun Science &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Zhong Jialin, professor of Kunshan Dengyun Science &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