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六早晨的“记忆杯”

2015-05-30 10:48鹿永建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5年4期
关键词:傅聪管教育儿

鹿永建

我们家厨房有一只站立不稳的星巴克杯子,是我最喜欢的那种金属杯。只可惜杯口已经变形,无法与任何一个规则的杯盖相匹配,而且杯底也部分扭曲。这一切,使得杯子失去了原本的使用价值,而我之所以把它一直保留着,是因为它记录了发生在我们家的一次亲子之间张力极大、火药味极浓的“心理型”冲突。

一个周五的晚上,儿子临睡前,一再要求他妈妈,明天别忘记去参加一个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活动,是关于复习备考的。

可周六的早上,我们都起晚了,太太一边向儿子说对不起,一边着急地出门去赶这场活动。儿子在他妈妈已经冲出门之际,开始爆发出一阵粗野的脾气。他嘴里嘟嘟囔囔,说一些很难听的话。我的火气自然也上来了,还没等到我发作和喝住他的时候,他的火气进一步上升。只见儿子走到厨房,先是轻而易举地把一些身材单薄的金属餐具,像拧麻花一般加以摧毁,然后继续寻找劲敌,拿来他妈妈平时常用的一个德式炒菜铲子,挺拔而笔直的躯干部分在这个14岁少年的手中痛苦地变得弯曲。看到这一幕,学习和操练过10年家庭教育知识的我,在处于不可遏制的怒火中的青春期少年面前,识趣地闭上了嘴。

正如我所意识到的,儿子心中充满了失望和愤怒。一是,父母失信给他带来的极大失望,“为什么不能早点去,答应得好好的”“为什么不能早点走,昨天晚上我说得清清楚楚的”。这个活动对于我们来说,可能觉得并不重要,但是我们的的确确答应了儿子。二是,即将到来的中考给予他的压力。也许还有些别的什么原因,比如发生在同学或朋友之间的事情,他不想告诉我们。

后来,儿子意犹未尽地找到了我常用的星巴克金属咖啡杯子。他拿着杯子对着大理石的台面进行有节奏的撞击,一下,两下,三下,十下,二十下,三十下……

说实在的,那天早晨孩子突然发火时,我很紧张,现场气氛也张力十足,因为我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当看着儿子骂骂咧咧的声音变低并转而专心对付家中最坚固的餐具,我才镇定下来。我一边有点心疼那些价格不菲的餐具,另一方面意识到多年的家庭教育还是起了作用:儿子在火冒三丈时也只是拿东西出气,而不是直冲我来。看到儿子基本发泄完了火气之后,我有所克制地提醒他:差不多了,不要再损害家里的财物,发火对自己身体没有好处,等等。

当天晚上,我把这件事做了一个简单的电子记录,家里的气氛多多少少有点紧张和尴尬。我想到的是,在自己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公然对父亲粗野说话,父亲愤怒而无奈,我则得意和不可一世。我如今算是体会到了父亲当年的感受了。

两三天之后,儿子情绪平复,又是那个可爱的儿子了,太太也诚恳地向儿子道了歉。我看到进行教育的时机已到,就正式和儿子谈了几句,提醒他有失望情绪应当大声说出来,比如说:这让我太失望了,让我无法接受,完全不能接受,让我很受伤,等等。但是不能说粗话,也不应当损害自己家的财物。我要求他写检讨,他答应了,但后来没写。全家最后决定:这个完全失去功能的杯子,仍然放在我们家的厨房,作为这个充满火药味的星期六早晨的“记忆杯”。

趁着此次撰稿,我结合所学所思和自身经历,进行了一些学习和总结:

从亲子冲突原因的角度,可以分成三种:

1.孩子公然挑战父母权威,父母被迫应对挑战。

2.父母忽视和伤害孩子,孩子表达个人诉求。

3.孩子和父母都进入误区,矛盾冲突错综复杂。

从年龄段的视角,亲子冲突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低幼年龄段(18个月—5岁)

一般而言,18个月的孩子就会出现公然违抗父母清晰而正确的命令的事件,3—5岁时还会出现所谓的第一次叛逆期。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在与父母的冲突中,体力等完全处于弱势,心灵很容易受到伤害,但是他们的意志力却有可能极其强大。也就是说,一个天生的犟脾气小孩,也有可能在冲突中靠意志力获得胜利。

2.小学阶段(6—12岁)

如果在一个爱与管教相平衡的家庭里,孩子在5—8岁时,建立起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尊敬,从而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形成与父母比较牢固的亲子互信关系。反之,如果在一个放任主义的育儿环境中,孩子到了12岁就可能成为一个谁也奈何不得的小霸王。而在一个父母过分强权的环境中,如傅雷对儿子傅聪,就会造成孩子表面顺服,而内心却积聚着越来越多的反叛能量,即使不敢爆发,也会在今后更剧烈地爆发。不过,傅聪出国后,傅雷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反省,在与儿子的通信中,经常道歉与忏悔;傅聪也在离开父亲之后,体悟到父亲的良苦用心。

3.青春期(13—18岁)

这是亲子冲突的多发期、易发期、危险期,但也可以成为亲子冲突的最终解决期。

目前,女孩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最早可以从10岁开始,而男孩一般晚两年,所以,一般到了13岁左右,几乎所有的未成年人都会呈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这时候,不管男孩女孩都进入“心理上杀死父母”的阶段,也就是说,既在生活和经济上依赖父母,又希望得到成年人的权利和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女孩会用“她”来称呼母亲,男孩则以取笑父亲为乐,心理、言语上的亲子冲突会更多演化成争吵、口角甚至肢体冲突。

但是,如果经过了十几年爱与管教相平衡的亲子教育模式,每一次青春期的亲子冲突都得到有效解决,亲子关系则会进入一个更加稳定、成熟、深厚的程度。

从亲子冲突应对策略方法论的视角,至少有三种价值体系:

1.放任主义,主要偏重理解孩子

以育儿名作《斯波克育儿经》为典型代表,相信孩子的需求和要求皆是合理的。所以,对于孩子无理取闹这种情况,要做的只能是以同理心来理解他,以理性和耐心来帮助孩子慢慢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这种观点不承认孩子会在明知错误的情况下,故意向父母的正确决定和明确规定挑战。

2.专制主义,主要强调服从父母

红极一时的《虎妈战歌》出自美国名牌大学教授之手,其实质是过于强势的父母,来决定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且过于追求表面的成功,比如考上某名牌大学,取得某重要名次,不太关注子女内心深处的感受。这种价值体系在亲子冲突发生时,强调用父母的经验、父母的决定权来解决问题,很容易在子女心中培育起强烈的反叛能量,并在适当时机一发而不可收。

3.爱与管教的平衡,真理与恩慈并重

美国婚姻家庭育儿专家杜布森博士的《勇于管教》,是这种育儿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代表性文本。此书主要针对美国社会中,存在的不敢履行父母管教职责、规范孩子行为的社会现象有感而发。其主要内容则是围绕爱与管教的平衡来展开,既包括关于管教的几个原则,也包括如何体察孩子需求并以恩慈来对待孩子。这种教育模式,是我比较认同的,也推荐给各位父母。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傅聪管教育儿
孩子气,赤子心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恐惧宴会的钢琴大师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钢琴天才傅聪:黑白键上有我的“终身”情人
偷偷摸摸育儿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遵从内心的呼唤
育儿神器
WHERE ARE WE GOING, D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