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实践的应用创新型电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

2015-05-30 11:53林波周玲
关键词:实训室建设培养

林波 周玲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电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四方面问题,确立了“1、2、2、1”的目标及内容,借助一个“手段”、七个“步骤”,本着“两个突出、四个结合”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从教师”及“从实验装置”的全新“育源模式”,实現探讨基于项目开发实践培养创新型电梯技术工程人才的新模式研究。

关键词:实训室建设  应用创新型  工程人才  培养

1 概述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利用教学实训中心的开发项目培养人才的案例,探讨在项目实践中培养创新型电梯技术工程人才的新模式。

2 当前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授渔”少 中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人才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在: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中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属于知识灌输型,而不是能力培养型;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

2.2 “应用创新型”不多 高职院校目前双师型教师人数不少,但应用型人才不多,创新型人才更少,而应用型创新人才则少之又少;其导致的结果是高职院校多年来输送到社会的毕业生中,务实应用型人才甚多,但综合应用能力差,应用型创新能力更差。

2.3 “电梯行业”需 在电梯技术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理论学习和现场教学,不能进行实操,导致学生不具有职业能力。在电梯行业迫切需要的人才之处几乎是“育人盲区”,甚至存在“育人之师的荒区”,更不要说应用创新人才了。此领域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专业教师和对广大学生都非常重要。

2.4 “实验装置”罕 目前国内基于真实的职业环境来实现理论联系实践教学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非常少见,借电梯实训中心项目的开发实践过程来进行创新型电气工程教师队伍和学生人才的培养,非常必要。

3 在项目研究中培养创新型电梯工程人才的模式

3.1 实践项目研究内容及目标 ①育学生——研究内容之一。基于校企合作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毕业生就业、成才、创业及集中性、高要求性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入手,通过对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提得高”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电梯技术运用创新型工程人才。②建队伍——研究内容之二。从培养创新人才需要的师资出发,研究“双师型”优秀教师团队的培养。电梯实训中心的建设既需要方案的构思与设计,还必须细化到设备布局及具体接线、调试。通过这一实训中心的研发,将参与项目的教师培育成工学结合教育的得力教师。③“1、2、2、1”——研究目标。第一个“1”为:在已有基础上编著出版一本高职教育的“电梯技术工程”专业教材;第一个“2”为:建设包含二种电梯技术的实训中心,分别用于电梯技术教学的相关实验、实训,另一方面则是电梯特种设备的培训考证相关实验、实训。第二个“2”为:针对电梯安装与维护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验、实训及电梯特种作业培训技能等级考核,撰写理论联系实践,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指导书。第二个“1”为:通过对实训中心的建设过程,对应用创新型老师及学生培育过程总结归纳,撰写出相关总结报告或论文。

3.2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①构思、选材。基于应用创新型能力的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做出总体技术框架的构思。在与电梯制造厂和安装公司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在通过运用及核心元器件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立项、签约、组建团队。在主结线方案设计完成后,初拟设备、元器件、材料清单,通过市场调查筛选清单定货方向。其中重点还在核心设备、特殊器件及自制器件。最后通过招投标采购符合要求的电梯设备。②安装、调试。设备到位后,按照预先设计的布置图、接线图进行安装、接线、分别进行各单一回路的检测、调试,再着手多回路联合检测、调试,最后进行整个装置的整体检测、调试。必须高度重视今后升级到微控、智能的数据通讯接口的预先安设配备。③应用、推广。通过电梯实训中心在教学上的应用和特种设备考证上的应用,编写出强调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指导书;举办电梯特种设备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班,推广应用。④总结。经过对实训中心的应用、推广后,归纳总结设备开发制造及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并撰写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相关论文,进而考虑再逐步完善、扩展、高新技术的引入。

3.3 培养模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是电梯实训中心有别于其它培训基地:它不仅具有演示、验证、综合接线的功能,还具有启发、引导、培养应用创新型能力的功能,针对前述“‘电梯行业需”的状况,既考虑实践教学的需缺,也考虑特种作业考证市场前景,并结合“常规”与“高新技术”,从循序渐进、便于理解,尤其便于学生直观感受,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有利于学生“应用创新型能力的培养”。

电梯技术实训中心的建设在教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真实直观的实践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电梯技术发展的形势和国内高校电梯技术课程实验的现状,分析各类电梯应用的领先技术,把关键技术通过实验装置反映出来,并制作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项目,把实训考核内容设计为“主项+辅项”的考核改革,同时在考核方式上再进行“模拟考核+现场考核”的改革。即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学生必须通过老师的传输与指导方能实现以上目的,老师要借助于互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及潜能,因此项目建设强调师生结合。

培养模式的研究目的,必须考虑通过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同时通过电梯技术实训中心,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解决实际问题、自我提升、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还有一定的技术开发等技术创新能力。

3.4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不同于其它人才培养模式,电梯技术实训室的建设是从源头抓起的“育源模式”。

①从“教学之源——教师”抓起。以参与电梯实训中心建设的教师通过对电梯实训装置的开发及实验指导书的编写,探索出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综合应用型能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师自身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尤其在综合应用和灵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方面得到强化。最终培养成电梯安装与维护技术行业的应用创新型老师。②从“实验、实训之源——实验装置” 做起。除了工程、生产现场的现场教学和实操外,“实验、实训”在实践教学中举足轻重,而“实验、实训”必须借助于“实验装置”。有了充分考虑“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中心,“实验、实训”教学才能成为“有米之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才能更加协调、有成效。

4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硕大的教研教改系统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该贯穿于职业教育三年的各个阶段,其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体现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创造性的各种实训中心建设,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在将来就业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想成为合格的培育者,除了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强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精湛的职业技能。在教学团队中,加强实施“导师制”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工作,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以及科技创新活动,让教师参与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积累职业工程经验。不仅是电梯技术工程,还要在其他供配电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等各个领域上,通过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各项教学改革,给予学生有目标、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场所,以期培育满园群灿!

参考文献:

[1]许劲松,朱蓉蓉,洪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原则·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3-5.

[2]马洁.论应用型人才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6-118.

[3]林雪燕.從应用型本科教育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2011(1):83-85.

作者简介:林波,男,广西人,讲师,大学本科,从事机电一体化、电梯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实训室建设培养
浅谈汽车营销技能大赛对实训室建设及实训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于中职楼宇自动化实训室建设的探讨
浅析实训室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实训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