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借鉴与反思

2015-05-30 10:48卢晓晴冯刚
对外传播 2015年11期
关键词:日语汉语教材

卢晓晴 冯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效进入国际话语体系。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是一种特殊的战略资源,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的话语权,需要进一步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深化与世界各国的对话与交流。

目前全世界正掀起一股“中国热”“汉语热”。根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当年来华留学生近38万人,中国攀升为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2014年4月17日发布的《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0年约有1亿外国人学习汉语,2013年约达到1.5亿人。

近年我国已将汉语国际传播列入国家和平发展战略之中,提出了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我们正朝着建立一套全方位推广体系的目标而努力,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汉语国际传播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汉语传播的现状分析

自2004年6月15日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设立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始,汉语国际传播事业逐渐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4年12月7日,全球已有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设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共475所。其中,亚洲32国(地区)103所,非洲29国42所,欧洲39国159所,美洲17国154所,大洋洲3国17所。孔子课堂设在65国共851个(科摩罗、缅甸、马里、突尼斯、塞舌尔、瓦努阿图只有课堂,没有学院),其中,亚洲17国79个,非洲13国18个,欧洲25国211个,美洲7国478个,大洋洲3国65个①。孔子学院已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

从国外汉语教学机构数量的增长上看,截至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在美国,汉语已经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全国有近800所大学、2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日本几乎每个大学都有汉语学科,汉语己成为中学生高考的可选外语之一;韩国现有的300多所大学中,有三分之二的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

从非汉语者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人数上看,1996年外国考生人数是2.1万人,2000年发展到4万人,2004年考生数已达到了10万人。2013年度达到37万人次,历年累计达188万人次。2013年底,全球汉语考试考点超过800个,遍布108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汉语热”,仅是相对过去而言,并不代表汉语己经成为多数外国人争相学习的语言,更不代表汉语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了。正如“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所提到的,“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严重的赤字”。②在图书方面,我国图书版权的贸易逆差是1:10,而中国出口的对象主要是港澳台地区,至于对欧美国家的版权贸易逆差是1:100以上。2004年,我国从美国引入图书4068种,出口只有14种,从日本引进694种,出口22种。在语言方面,据统计,美国高中有2.4万人学习汉语,但学习法语的是100多万人。

随着中国与世界互动频率进一步增强,当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例如,相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汉语学习人数的急剧增加,汉语教学师资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现实与发展的需要,师资的严重缺乏成为制约海外汉语教学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机遇和挑战下,如何加强对外汉语传播,以什么样的形式来传播等问题,成为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日本作为我国的近邻和经济大国,对本国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十分重视,在推进日语国际化方面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虽然日语国际传播相比于西方国家起步晚,但其发展却十分迅速,这与我国汉语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十分相似,因此其语言政策、研究机构、教师的派遣制度、日语传播机构的运行模式等几方面的经验会对我国汉语传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日语传播的现状分析

日本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推广日语教育。

(一)分工具体明确、任务细化的机构组织

日本文化厅提供的信息中,与日语教育相关的机构目前达到20多个。一些机构任务比较单一,专职于某一项工作,有的则担负多重任务。但任务都十分明确,主要工作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③:

以上的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相关网站,详细地列出了其工作宗旨、工作情况及最新信息等,便于人们及时、全面地了解该机构的工作。

(二)加强海外日语教师保障制度的建立

政府在法律上明确了派遣教师在海外的身份是日本驻外使馆的委托人,派遣的教师由外务大臣发给公用护照,护照上的官职为“驻外使馆的委托人(Extra chancellor)”,这使教师的公务员身份得以保留。这种认定不仅使派遣教师具有稳定的身份,还改善了他们的工资待遇,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积极性。政府还对海外派遣教师回国后的工作安排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保障了派遣教师的合法权益。中国在对汉语教师归国后的工作安排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大力支持国别化教材的开发

日本的海外日语教材编撰出版业十分发达,在北美、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都有适应的国别化教材,这些教材不仅针对性较强,而且非常实用。比如公益法人国际日语普及学会开发了许多针对不同日语学习人群的教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面向社会人士的教材——《Japanese for Busy People》。第二类是面向年轻学习者的教材——《Japanese for Young People》,该书的内容主要以日语汉字教学为主。第三类是面向在日工作的外国人及实习生的教材——《面向海外技能实习生的日本语》和《面向海外研修生日本语》等。

(四)注重教学标准的研发

2010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研发了一款可以对日语的教学法、习得法及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的标准——JF日语教育标准(以下简称JF 标准)Can -do ④模式。

JF标准的出台,为身处不同环境的日语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共通的参考标准和评价尺度,通过这一工具,可以有效地了解和衡量教育教学水平和学习水平,同时它还是指导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日语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忽视文化及语言传播的双向性

日本文化有其不可代替的独特性,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但过分强调自身文化的优越性,甚至贬低其他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引起其它国家的反感,反而影响到语言传播。语言传播的目的之一是增强国家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肯定,日本想在日语国际传播上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就应该避免这种单向交往的方式。

(二)日本的政治外交路线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日语国际传播的成效

日本政府的历史认识问题与亚洲周边国家长期存在分歧,导致日本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关系一直是起起浮浮。日本几度与中国、韩国等国家政治高层间没有交往,民众的反日情绪严重等,都直接影响到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语的国际传播。如果日本能积极地改善与亚洲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给日语传播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应该说日语的传播还是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四、借鉴: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反思

(一)探讨官民并举的多种办学形式,动员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推广活动

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应采取由政府推动和支持,以民间为主体,多方力量参与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领域协同、行业协同和国际协同。除了目前孔子学院采用的中外双方合作办学的模式,还可以积极引导海外华侨和华人在当地举办汉语教育机构。海外的华侨和华人遍布全球,他们应该成为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我国可以引导这部分人和相关团体在当地建立汉语教育机构。这类机构既可以实行全日制的教育形式,也可以采用晚上、周末等进行语言培训,可以通过派遣教师、提供学习教材等方式对这类教育机构提供援助。此外,要引导非盈利性的国际团体在海外的办事处等举办汉语培训活动。语言培训活动的具体内容、学生、师资等,应根据交流团体的设立目的、具体业务等自行决定,国家不予干涉,但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例如主要从事经济、科学技术交流活动的团体可以开展针对商务人员、技术工人的培训,从事教育交流活动的团体可以为外国学生提供语言培训。

(二)探讨教师队伍职业化建设

在学历教育中,对外汉语教师不仅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同时更需要具备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目的、不同层次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环境,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开展教学。此外,与之相关的学会、社会教育机构也应该开展各种丰富的培训、研修活动。目前我国的汉语教师主要由中国办学方派遣,但派遣教师的资格和在海外的职务等都没有细分,可以根据派遣教师自身的能力、经验和在海外从事的工作,以及接收机构的性质,探讨不同的派遣形式。在经费分担机制、海外待遇等方面健全和完善各项规定。此外还应积极推进海外本土化专业汉语教师的培养,扩大全球职业化汉语教师队伍。

(三)建立专门的汉语传播状况调查机构,关注信息的收集、调查、研究与公布

日本国内外的语言传播状况,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信息的搜集、研究,以法规的形式明确责任。我国也应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对国外的传播及国内的外国人教育状况有全面的把握。如对世界各国的汉语教育发展情况、学习者人数、年龄层次、教育背景、当地教师与中国教师的比例、不同国家汉语教育面临的问题等,进行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并公布调查结果,以帮助汉语推广人员把握最新的传播动态,调整传播政策,以满足各国的语言教育需求。

(四)积极避免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单向交往倾向

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去了解一些发展中国家或经济仍较落后国家的社会文化、语言等,汉语国际传播的目的之一,是加深他国人民对我国文化、价值观等的理解与认同,应坚持平等交往的传播原则,避免单向交往,这样更有利于汉语推广活动的深入发展。日本在这方面就做得有些欠缺,值得我们注意。

(五)编写出适合海外汉语教学的教材

现阶段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虽然数量多、使用范围广,但针对性较差,比如适用对象年龄范围狭窄,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低龄和大龄汉语学习者的需求;适用对象的水平划分不清晰,这让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遇到了许多困难。因此现阶段的汉语国际传播急需一批能够在不同母语环境下使用的、针对性较强的教材,以解决世界各地“教材荒”的难题。我国也应尽量适应汉语国际传播的新形势,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编写出适合海外汉语教学的教材。

我国的汉语国际传播工作刚刚开始起步,在诸多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空间。借鉴他国经验,可以使我们将眼界放得更长远,将对外汉语传播放在世界语言传播的大环境当中来认识和定位,我们也定会建立起一套全方位、系统科学有效而又连续长期的汉语国际传播体系。

(本文为北京市教委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科研项目“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现状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孔子学院—关于孔院: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 node_10961.htm

②2006年4月2日,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等4家单位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联合举办“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与会人员包括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文化部原部长王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等。100多名与会者围绕“中国梦”的内涵与“和谐世界”的理念、“中国梦”的理想与实践、“中国梦”与“美国梦”的跨文化比较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究。此处为赵启正观点。

③参见文化厅网站http:www.bunka.go.jp1kokugonihongo-kyoikudantai-jigyouichiran.html 2007.10.5各机构分别有行政法人、财团法人、独立行政法人之分,本文只取其机构名称,略去前缀。

④Can -do模式是用 A1 到 C2 的 6 个等级的熟练度来说明课题进行能力的。A1 是能在适合的时间段和周围的人进行问候;A2 是去朋友家时能和朋友的家人做简单的问候,并能说出自己的近况;B1 是去朋友家的时候,能和朋友的家人说出自己的近况并且交换彼此的心情;B2 是能说出关于朋友、同事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能表达出想要强调的重点;C1是可以流利运用日语的阶段;C2是精通日语的阶段。

猜你喜欢
日语汉语教材
学汉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