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阅读教学中“热”现象的“冷”思考

2015-06-10 03:54薛带珍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现象思考阅读教学

薛带珍

【关键词】阅读教学 “热”现象 “冷”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83-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一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美的东西,鼓励他们独立工作,进行创造,获取成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凸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性和表现欲,但是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教学的“热”现象令人堪忧,具体有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满堂问”热,二是“用课件”热,三是“教教材”热,四是“成人化教学”热。这些“热”现象是对语文教学认识的偏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以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呢?笔者认为,有效避免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热”现象是当务之急。

现象一:“满堂问”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凭经验教学“吃老本”,他们认为:教语文读读背背、问问答答就可以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次数达40多次,其中大部分问题是“是不是”“对不对”,甚至有些问题学生已经回答得很好了,却因为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仍有距离,教师执着于层层追问,办求学生的回答与教学预设相一致。试想,这样的课堂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灵吗?

分析与思考:

在教师一问到底,或者学生盲目朗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究竟有多少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呢?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并非真正学得多,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想改变教师“满堂问”的现象,就要倡导教师与时俱进,多学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并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草原》一课时,教师要改变传统读读背背、问问答答的教学形式,列出具体教学提纲,具体来说,可以将课堂教学分成以下几个板块:第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会简单地给课文划分层次。第二,细读课文,欣赏美、领略美,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地方细细品读,读出美感,读出情感。第三,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并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做批注,想一想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第四,回顾全文,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以读促悟、自读自悟的教学目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满堂问”的形式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教师只有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现象二:“用课件”热

时下,年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力军,他们年轻气盛、思想活跃,愿意尝试新东西,尤其是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网上各种教学课件资源丰富、使用方便,导致许多年轻教师用课件热,几乎逢课必用。对于许多教学课件,教师随手转为己用,甚至没有仔细研究是否适合本校学生和课堂教学的特点,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成了动漫课、课件展示课。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根本无法沉下心来静心阅读,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

分析与思考:

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多媒体走进课堂有着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值得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学中学习、运用。但是,语文是一门以学习语言运用为主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通过课件展示来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欣赏和运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三顾茅庐》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舍弃一些不必要的课件展示,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了解文章主要描写“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故事,教师再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从而领悟文本内涵,逐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拒绝“用课件”热,并不是指不能用课件,而是提倡因需而用、合理运用,不能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相悖离。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起到以课件为教学服务,不断深化教学目标,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

现象三:“教教材”热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强调了教材只是载体,用教材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然而,在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课文里有什么就应当讲什么,课文要求掌握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

分析与思考:

教师把“教教材”作为首要教学目标,过于重视课文原文内容的教学价值,而忽视了课文例子的教学价值。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就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沿用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材料,教出语用方面的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对课文进行加工,从而使课文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素材。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基于教教材的阅读教学有以下内容:课文一共分为几个自然段?每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忍冬花的药效是什么?胭脂草的药效是什么?……这样的教学完全是围绕着课文内容打转转,强调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获取。那么,怎样才是“用教材教”呢?笔者认为,教师要从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入手,可以这样来进行教学:1.自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关键词语的品味中感受李时珍一丝不苟、科学严谨和勇于吃苦的医学态度)3.文中有一些描写景物的词语很特别,你能用上这些词语写一段话吗?4.复述课文。这样的教学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等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象四:“成人化教学”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往往不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解读文本,所提出的问题成人化意识浓厚,经常造成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所学脱节,或者不易于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时,当有学生提出“法布尔的父母太不讲道理了,法布尔好不容易捉到昆虫却在父母的责骂声中把昆虫丢掉了,多么可惜啊”,有位教师立刻说道:“作为学生,就应当以学业为重,不要去搞乱七八糟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果我的孩子是这样,我也会像法布尔的父母那样狠狠地批评他。”教师的一席话浇灭了学生心中美好的想象,也浇灭了学生对探究自然科学的渴望。

分析与思考:

所谓“成人化”意识浓厚,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基于儿童立场,从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教学,造成本应该很容易被学生理解的文本语言莫名地被教师提升了高度。学生解读教材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却不顾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把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强加于学生,致使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孩子的心灵是幼小的,也是脆弱的,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教师要改变“成人化教学”的思想意识,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时,教师应基于儿童立场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会说这样的话吗?对于昆虫我会有着怎样的心理?”教学只有走进学生心里,才能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趣味,彰显精彩的课堂特色。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要拒绝“成人化”的教学思维,真正站在儿童立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提供必要的条件。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教师就要有效避免“满堂问、用课件、教教材、成人化教学”四种“热”现象的发生,从而真正实现以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现象思考阅读教学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