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5-06-12 05:02周明海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习近平

周明海

[摘要]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在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比较视野中的“两个布局”存在着诸多共通性,在产生的现实背景、倡导的价值旨归、追求的目标愿景、弘扬的改革理性、执行的思维方式、唱响的治国理政等方面交相辉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当代发展。两者是并列关系还是从属关系,互补关系还是取代关系,目前尚无定论,但应当从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加强研究。

[关键词]习近平;“四个全面”;“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5)03001006

党的工作战略布局问题始终是执政党治国理政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1](P10)。习近平指出:“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2](P11)这是习近平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首次阐发,展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和建设重点的崭新思路。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3]这是习近平第一次对新常态下治国理政新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此后,在2015年新年贺词、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春节前的延安之行以及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先后一再阐述上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定位十八大以后的“两个布局”之间的关系?本文拟探讨此问题。

一、破解难题:“两个布局”的现实背景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危机相当严峻。“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P10)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放在突出地位,这标志着我们的理论关注点、发展战略和事业布局回到了人的活动的最基础方面——自然。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生态环境是我们生活、活动的自然基础,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生态环境出现问题,不仅制约着我们的发展,而且威胁到我们的生存,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不能以人的生存与生活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4]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进一步拓展为“五位一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内涵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近些年来,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尽管“四个全面”的每个“全面”此前都单独提出过,但强调要同时推进尚属首次,体现了我们党面对经济减速、贫富差距扩大、官员腐败等课题的危机感。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5](P235)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程也是不断倾听时代声音、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历程。这些难题,在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在政治领域主要是权力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是权力与资本勾结所产生的腐败现象和不良作风,是利益固化的藩篱;在文化领域主要是物欲横流、贪欲膨胀与精神懈怠;在社会领域主要是公平正义有所缺失,社会流动机制不畅;在生态领域主要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在党的建设领域主要是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习近平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6]应当说,“四个全面”是在对执政党所处历史方位、现实状况和历史使命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断。

分析比较“两个布局”产生的现实背景,应当明确的是两者都是在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们都立足于治国理政的全局、统领中国发展总纲,都深刻反映了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集中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期待。

二、人民福祉:“两个布局”的价值旨归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行动纲领,其实质就是社会全面发展问题。“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1](P77)如果以现代化范式演进看待“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那么落实这一战略无疑需要“五个建设”都要朝着落实以人为本的方向协调推进,而不能相互矛盾。当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使得社会主义事业从最初的经济层面拓展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方面,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把握日臻理性。整体上看,推进“五位一体”发展战略,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质言之,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政治利益,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创造人民群众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生态建设要着眼于建设人民群众共享的美丽中国。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转变的逻辑实质归根结底在于:实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社会全面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P40)总书记反复释明这个道理:“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2](P49);“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P7)。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P41)分别看“四个全面”可以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质是让每一个人都生活富裕,全面深化改革是用改革红利让广大人民有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是用法治途径保障人民的权益,全面从严治党是在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可见,“四个全面”关系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其价值旨归在于通过“国家的结构转型、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每个中国人有更出彩的人生。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客观需求,必然包含在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的活动中,直接体现在“五位一体”的总体框架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个“全面”都是一项功在千秋而艰辛自见的施政工程,每项工程都与13亿中国人的自由发展梦想紧紧相连。

三、民族复兴:“两个布局”的目标愿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目标。习近平指出:“强调总任务,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1](P77)政党政治的生成逻辑已经证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执政党总是会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这些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1](P78)“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为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为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矢志不渝的梦想和追求。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P21)大国复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治国理政需要有大视野、大思路和大战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发展事实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习近平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P83)这个说法,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有着雄厚的底气。底气何在?我们的底气源于九十多年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的坚实基础,源于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的广阔道路,源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源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运筹帷幄。

布局就是路径、就是指向。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可以看出,“五位一体”、“四个全面”这两个布局的发展目标都是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方略,都是实现中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复兴伟业战略路线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是读懂中国故事、读懂中国精神、读懂中国复兴的重要窗口。

四、顶层设计:“两个布局”的改革理性

强调顶层设计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为大国最高领导人的独特治国理政思维。2012年12月初,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谈道:“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8](P32)我们要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改革开放有机衔接起来,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根据顶层设计的改革理性,在经济建设方面,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社会政策要托底,创新社会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保护生态环境就像保护生产力,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等。这样,推进“五位一体”的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五位”中的每一“位”,虽然各有其特定的改革任务,但绝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连。每一“位”改革的成功都将促进其他改革的成功,每一“位”改革的失误都将造成其他改革的破坏。只有在推进改革中做到“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郑永年指出,毛泽东领导了新中国第一个三十年(1949年~1978年)的发展,邓小平领导了中国的第二个三十年的发展(1978年~2012年,他认为1992年~2012年间仍然是邓小平时代的延续),习近平将领导中国第三个三十年的发展。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改革将如何拓展中国道路,我们又该怎样激发改革动力?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考虑,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习近平指出:“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1](P494)实践证明,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进步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基于这样的共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P512)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背景下审视,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制度自信。

从改革开放的制度延续看,“两个布局”既是对三十多年改革开放顶层设计战略决策的继承,又是一种发展和创新。综合改革的理论逻辑和历史脉络,“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顶层设计都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都是对改革系统工程的实施框架的整体筹划。

五、哲学智慧:“两个布局”的思维方式

“五位一体”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充分认识当代中国发展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P6)习近平整体把握了“三个没有变”的时代背景,认为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9](P133),这就进一步提出了“三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坐标。正是善于把“三个没有变”与“三个前所未有”辩证结合起来分析问题,才有利于我们党全面、客观、正确地看问题,进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哲学智慧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原理: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五位”中的每一“位”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五位”又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只有兼顾“五位”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才能全面进步,这样的布局方法论实施才真正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更加全面、更加稳妥。“五位一体”的真正内涵是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着重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防止系统失衡,实现系统的和谐运行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个全面”是唯物辩证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习近平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10]“四个全面”的提出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首先,“四个全面”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具体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本立场。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其次,“四个全面”讲究统筹兼顾的方法。比如,就全面深化改革而言,“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2](P106)辩证处理好这五个具体关系,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四个全面”体现了矛盾发展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四个全面”是普遍,其中的每个全面是特殊;每一个全面是普遍,每一个全面中的各个方面又是特殊。以辩证思维看“四个全面”与“治国理政”的关系,治国理政是整体,“四个全面”则是治国理政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指空间的全面性,也包括内容的全面性;唯如此,全面小康才不会让一个掉队。质言之,哲学视野中“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是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10]的系统工程。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两个布局”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内蕴着实践论、方法论、辩证法有机统一。“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都立足于治国理政全局和根本,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长远,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因此,学习和领会“两个布局”中的思想精华,有必要从哲学角度认识和把握。

六、小康中国:“两个布局”的治国理政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2](P6)十八大提出,到建党一百周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主要内容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由此,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科学规划,可以归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所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和路径选择。从定性与定量看,小康社会所有指标体系构建应当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建设的目标细化,应当比较科学、有机、完整地反映“五位一体”总要求,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总体布局,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协同并进,唯此才能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习近平的讲话精神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这个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支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实现,四者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进程中。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因此,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未来中国,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生态良好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囊括全地域、全群体、全方位的小康,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领域、地域和群体。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在通过“两个布局”完成对当前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两个布局”存在着诸多共通性,交相辉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四个全面”内容本身看,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精神、文化、党的建设诸多方面;从结构看,不只是经济体制问题,也包含了政治体制、法律体制、行政体制、社会组织结构、生态环境体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可见,“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直接相关。从逻辑上看,“四个全面”是贯穿于“五位一体”中的根本、核心和精髓,是实现“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1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的实现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五位一体”的政治保证。总之,十八大以来蕴含着深邃系统理论的“两个布局”之间内在存在着多种逻辑关系,除了上述诸多共性外,具体还包括他们的理论定位、体系构建、思想渊源、现实基础等,都应当从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

[4]习近平张德江俞正声王歧山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讨论[N].人民日报,20141215.

[5]习近平.之江新语: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3.

[7]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8]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11]韩庆祥.关于“四个全面”思想内涵的哲学思考[N].北京日报,20150316.

责任编辑:何敬文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标题党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