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研究

2015-06-18 20:45蔡昭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1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路径选择问题

蔡昭

摘 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重要话题。当前中国处于增速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调整过程中,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并将其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一个战略环节。文章评述了国内外对发展普惠金融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中国普惠金融的新进展探讨了发展普惠金融的相关路径。

关键词:普惠金融;研究评述;问题;路径选择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一词最早是2005年联合国在宣传国际小额信贷时提出,内涵为:立足平等和可持续原则,以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提供优质、便捷、丰富的金融服务。

二、普惠金融发展的国内外综述

普惠金融是20世纪60年出现的小额信贷及20世纪90年代取而代之的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将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带来的金融公平映射到金融体系中,即形成了普惠金融的理念。国外学者对于普惠金融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产生了大量关于普惠金融理论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最早在2006年提出普惠金融概念,相关理论成果相对较少。

1.国外研究评述

国外学者认为普惠金融应以小额信贷作为主要实践方式。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分为福利主义小额贷款和制度主义小额贷款。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强调普惠金融的社会发展目标,代表学者如Asif Dowla和Dipal Barua,他们均认为普惠金融组织应具有社会作用。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典型代表即孟加拉乡村银行,它主要向贫困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是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民互助组织。制度主义小额信贷组织则侧重于强调经营小额信贷的财务可持续性目标,代表学者如Marguerate S,认为普惠金融组织应为农民和中小企业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产品。制度主义小额贷款强调制度建设、市场导向和可持续發展,典型代表如印尼银行的乡村信贷部。当前国际普惠金融发展的三大趋势是:普惠金融组织从单一的信贷服务向为公众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转变;小额信贷机构从扶贫性质向商业性质转变;推进形成对小额信贷机构监管的一致意见。

2.国内研究评述

国内学者姜风旭认为,普惠金融组织的运行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且要注重公平,深化金融改革;孙少妍提出,普惠金融应走多元化发展模式,而且组织机构形式的创新要配合产品、业务和制度的创新;杜晓山指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要求微观上降低金融服务者的交易成本,宏观上建立法律和政策框架,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应相互结合以实现功能互补。在实践方面,20世纪90年代,小额信贷引入我国,并经历了扶贫贴息贷款向商业化运作的转变,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近年不断增加,互联网金融也不断发展兴起。

三、我国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

1.宏观层面尚未形成系统整体的战略规划

我国目前推进普惠金融的职责比较分散,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协调沟通机制,有关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定位也尚不明确。

2.小额信贷运作及交易成本高,存在贷款投向不明确等问题

小额信贷是零售贷款,不仅笔数多、金额小,而且地域分散、管理复杂,造成其运作成本较高,较低的收益水平和较重的税负以及融资渠道的限制也使其发展水平较低。另外,很多小额贷款公司面向贷款额较大的非农企业而非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偏离了小额贷款公司定位为“三农”及微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初衷。

3.风险管理和监管迎来新挑战

当前,小额贷款公司尚未纳入人民银行的信贷征信系统,信贷担保体系尚不完善,抗风险能力不足。普惠金融服务具有与传统的金融服务不同的风险特征,其发展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管理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监管方式上,尚未明确普惠金融不同运作模式下的监管原则,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造成监管虚化。

四、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选择

1.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目标和原则,创造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

要通过加强宣传逐步提高政府、金融机构和公众的认知度,在民生领域政府应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大投入财政资金以间接扶持互惠金融体系。各商业性金融机构也要发挥普惠金融主体作用,强化服务弱势群体的意识,将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融入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

2.借助互联网金融发展普惠金融

首先,金融机构要加强数据平台建设,即通过建设电商平台或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全方位的线上服务,对现有客户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扩大客户分析的维度。另外,商业银行要采取多渠道综合化经营策略,坚持建设好传统的物理网点渠道与建设好电子渠道并进,提高流程化服务建设水平,提升服务效率。

3.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构建风险防控机制与监管机制

首先,通过加强小额信贷的信用知识宣传,通过信用评级和公开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全面建立农户的经济档案,确立规范的经济档案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其次,要加强对村镇银行“三农”贷款投向的定位监管,避免贷款投向过度集中,规范业务操作行为。另外,金融监管部门要健全对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宏伟,随志宽.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与最新进展[J].理论学刊,2014(5).

[2]娄飞鹏.金融互联网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4(04).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路径选择问题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