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

2015-06-18 08:50常蔓文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摘 要: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代表了一项重大理论时代性的创新,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意义,科学判断现阶段我国的经济运行新走势,客观、准确地认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特征。我国经济增速已经转为中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经济运行处于新阶段转换时期,要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风险与困难,全面深化经济改革,促进高新技术创新发展,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本文介绍了经济新常态的内涵,阐述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提出相应的政策取向。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趋势性特征;政策取向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新常态是指由过去的状态向一种新的并且相对稳定的常态调整、优化、转型、升级的转变过程,是我国全面深化经济改革、政府主导向现代化经济主导转变、向发达经济体过渡的新常态发展途径。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包括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方式、增长动力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等。我国已经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但需继续努力、勇于突破,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敢于承担、及时解决,开启我国向经济强国发展的新征程。

二、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

我国的经济从高速增长模式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城乡经济差距缩小,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上升,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受益,经济发展状况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科技创新型转变,为了我国经济顺利向新常态趋势发展,应充分认识、了解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

1.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多年维持了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速度,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呈现需求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特征,我国的对外贸易需求呈现常态性萎缩状态,2012年、2013年经济增长率进一步回落到7.7%,2014年GDP同比增长7.4%,增长速度滑落至1990年以来的新低,经济增速呈现放缓态势,经济新常态时期是我国调整增速但不降低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机遇。

2.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规模转换为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规模

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规模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我国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十分注重经济规模、速度,使得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不协调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为供求数量扩张和市场价格无序竞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为日后的就业压力大、产业结构性矛盾、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经济发展问题埋下了伏笔。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迫在眉睫,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方式更加符合国际市场竞争、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发展。

3.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逐渐转换为中高端水平

粗放式的产业发展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多数产业结构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阶段,高新技术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融合力度不足,产业核心竞争力无法达到国际化标准,并且部分产业已经产能过剩、达到饱和程度,传统的产业结构必须从增量扩张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发展形势优化升级,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小微企业、服务行业等中高端产业结构的发展,使产业结构更为专业化、生产小型化、个性化,打造更多的中国经济效益,提升我国经济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4.经济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

过去我国经济过度依赖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对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能源的对外需求逐渐增高,目前我国老龄化现象严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驱动减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瓶颈,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强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不断创造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

5.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转换为包容共享型

经济福祉转换为包容共享型是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保障基本民生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城乡人民共同致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新常态驱动,随着我国经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经济协调发展方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包容共享经济福祉。

三、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战略转型机遇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情况下调整我国经济的最好时机,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1.财政金融风险

我国目前财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融资机构、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等领域,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风险传递、交錯的循环系统。我国经济在向新常态转换的过程中,经济增速下行,结构不断调整,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将会逐渐暴露出来,生产制造业企业成本增加、市场需求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房地产行业近几年积累的泡沫也将破灭,地方政府的一些土地财政政策也受到严重影响,财政金融风险的加剧,可能会影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进程。

2.后发优势未能充分释放

我国经济虽然增长动力不足、增速下行,但不同于拉美、东南亚等国家,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处于较高的态势,对财政金融风险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出口贸易产品丰富,国内市场需求较大。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攻坚阶段后的经济改革难度加大,若想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仍需培育增长新动力,后发优势若不能充分发挥、释放,我国经济有可能进入增长性衰退状态,“增长性衰退”是指经济虽然表面上在不断的增长,容易让人忽视其存在的风险和损失,但是增长速度远未达到潜在增长率水平。

3.宏观经济平衡难度大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动力、结构的转型变化,政府宏观经济运行政策有所变化,经济平衡调控难度加大。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之后,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于消费拉动,加工贸易可转移部分需求增多,物价上涨压力也会随之加大,物价平衡管控具有一定难度;高速增长阶段,农业向工业化转移,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但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城乡结构调整使得效应减弱,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劳动报酬占比提高,投资资金减少,不利于平衡收入和GDP增长;房地产行业的经济下行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多,对就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大量的建筑工人面临就业压力,内部岗位调转难度加大,平衡就业和提高生产效率二者之间存在许多矛盾;产业升级后,增加了国际竞争压力,在提高我国人均收入、健全社保体系、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我国生产要素成本提高,竞争优势下降,对于具备先进技术的流水线和生产设备,整体劳动力素质要求有所提高,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难度较大。如果无法合理的加强宏观经济平衡,将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4.维持社会稳定难度加大

我国人口较多,老龄化严重,高等素质人才所占比重较少,我国目前经济、政治、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存在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机关腐败、社会信用缺失、收入差距等问题都会引发社会的动荡,维持社会安逸稳定难度较大。

四、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政策取向

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经济急需转型升级,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今年的目标实现将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最为关键的一年,科学、合理、准确的国家政策取向将决定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状况。

1.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2015年可能是各种财政金融风险集中展现的一年,应防范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明确经济社会风险、金融风险、政府债务风险等,不断调整、扶持房地产行业,做好科学预见性工作,增强忧患和风险防范意识。我国民间资本醇厚、高素质人才资源丰富,要通过改革充分发挥民间资源的潜力,打破行政垄断和国有垄断,深化垄断行业和国有部门的经济改革,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程序,为民间资本投资提供更优的政策,加强资金流动,科学、合理的创造空闲资金价值,减少政府自由裁量权,提高资金的透明度和使用规范性,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优惠政策,减少财政金融风险的积累。

2.增长目标向质量型转变

我经济正在向新常态时期迈进,原有的数量扩张型增速方式难以继续运用,经济发展多元化,增长目标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经济运行状况已经出现了比较好的迹象。加快投资、政府审批、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权、垄断行业等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规划并制定中长期的发展战略,提升经济质量转变环境。注重我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发展目标,防范经济增长性衰退现象发生,培育质量型经济增长新常态,充分释放我国经济后发优势。

3.加快对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国内外开放

我国经济新常态应加快对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国内外开放,允许外资进入我国进行资本投资活动,大力推进文化、教育、金融、医疗、体育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对民营资本要形成公平的进入、竞争、生产人力资源等条件,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扩大服务业对国内、国外的开放政策,提高政府和企业的服务业务发展水平,完善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执行细则,通过市场竞争和需求导向,制定政府研发资源配置工作,加强基础、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政策之间的相互融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

4.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政策

我国应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国际经济市场竞争力,培育增長动力。加强改进政府资金对高新技术研发支持的方式和途径,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技术的保护力度,加强国家技术标准制订制度,加快核电、光伏、高铁、造船和等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发展,严格规范、执行产业扶持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产业化发展路线提供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优化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政策,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制定完整的经济效益性指标,要从就业、收入、企业利润等方面确保经济合理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增强经济发展的健康可持续性;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相关职工的下岗分流和安置问题的处理方案,为因产业结构转型调整而引发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在岗职工的培训体系,增强员工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经验积累,加强社会劳动力的流动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动力,为可持续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的政府干部及相关人员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及时修订、完善技术标准和处罚规定,严格执行质量、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性规制,促进产业升级,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5.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改善民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重视社会大局稳定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等基层弱势产业,应加大对“三农”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教育、卫生、环保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加快推进人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规范、公开、透明收入的分配格局,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逐渐减少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路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治理雾霾污染,加强生态保护及环境污染治理,保障食品安全,提升企业的社会信用度,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五、总结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经济也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逐步向发达经济体新常态趋势发展,在此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与挑战,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充分发挥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经济主导作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促使我国经济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建国,王红,彭绪庶,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

[2]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

[3]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新华出版社(第1版),2014.

作者简介:常蔓文(1994.02- ),女,汉族,研究方向:经济学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
论城市品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建设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解读
经济新常态下的减速治理——驳中国经济崩溃论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