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对四种心理学期刊的分析

2015-06-23 16:22游志麒
关键词:心理学比例对象

谢 莉,游志麒

(1.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2.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中心,湖北武汉 430070)

3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对四种心理学期刊的分析

谢 莉1,游志麒2

(1.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2.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中心,湖北武汉 430070)

以1985-2014年30年国内有代表性的四种心理学期刊中的2 730篇论文为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对象上,各类在校学生所占比重最大;在研究主题上,认知发展、学习心理、社会性发展、人格特质、就业与职业等五个方面的研究最为集中;在研究方法上,实验法和测量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绝对优势。此外,以上三个方面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期刊存在显著差异。

心理学研究;发展趋势;内容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经历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也随之经历了激烈变化。作为一个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心理学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0多年来我国心理学经验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不同时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有哪些变化特征?笔者希望通过回顾30年来我国心理学领域的经验性研究状况,系统分析和总结不同时期心理学的变化趋势和发展脉络。

近些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对近几年、10年,甚至60年的心理学研究状况进行过总结。这些研究有主观分析,也有量化分析。

主观分析的论文主要有以下三篇:第一篇是黄希庭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经验[1];其次是霍涌泉等回顾了建国30年心理学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以后30年心理学的成就与经验,系统阐述了心理学在专业教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在反思60年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对未来的心理学研究提出了有益建议[2];张侃在其有关20多年来中国心理学回顾的论文中,着重描述了我国心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但其回顾主要集中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没有涉及研究内容本身[3]。因此,笔者拟在以上三篇从学科发展层面宏观论述中国心理学发展基础上,着重分析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主题,以期更详细地了解心理学研究本身的发展情况。

量化分析的论文主要有以下几篇。孙健敏等人对2007—2009年心理学核心期刊的2 907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4],该文以作者合作情况、研究机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等为分类指标,着重统计了心理学7个领域的关键词频数。在所统计的关键词中,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放在一起,并没有进行分类统计。另一方面,该文某些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不同学科领域,比如“大学生”作为高频词同时出现在“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临床与咨询”“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四个学科领域,统计结果并不准确。

其他研究论文诸如田晓明通过对四大文摘在2011—2013年之间发表的433篇学术论文进行计量分析[5],以论文的研究领域分布、研究主题、来源杂志全文转载量排名、作者特征等为指标进行统计。该文尽管包含了32个研究主题,但时间只涵盖了3年。与此类似,李朝旭对2005-2009 年5年间《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发表的2 627篇文献进行了统计[6]。翟学伟和耿柳娜对2005 -2006年CSSCI收录的2 633篇心理学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关键词为变量,对2005年与2006年关键词的标引进行了对比分析[7]。

文献回顾表明,现有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论文主要从文献所属期刊、论文被引用情况、作者合作情况、作者分布特征、研究机构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的论文较少,且存在研究主题的划分标准和研究方法的层次分类不一致等问题。另外,现有关于心理学研究要么涉及的时间跨度相对有限,期刊比较单一,要么仅以某个研究主题或某个研究群体为对象进行统计。总之,对于从总体上概括和描述30年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来说,现有研究尚存在不足。因此,笔者以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为变量,逐项进行统计。希望从内容上展开分析,对四种心理学研究期刊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发表的论文进行系统分析,以便于从整体上对30年来国内心理学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系统描述和总结。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用的心理学刊物较有代表性,从中随机抽取发表的经验性论文,经过对论文的编码和统计,进行定量分析。

首先,笔者根据CSSCI心理学来源期刊,选择《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和《心理学探新》四种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因《心理科学进展》属于文献综述和评论的文章,未纳入本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和《心理与行为研究》创刊至今年限未达到30年的跨度,本研究也未统计在内。《心理学报》创刊于1956年,是我国心理学刊物质量最好、学术影响最大的杂志;《心理科学》由中国心理学会1964年创刊;《心理发展与教育》由北京师范大学1985年创刊;《心理学探新》由江西师范大学1981年创刊。四种期刊能较好地代表目前国内心理学研究水平,可以很好地反映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状况。

其次,从四种期刊中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部分期号。考虑到期刊的论文数量不同,有的是4期/年,有的是6期/年,还有的是12期/年,因此在抽取每种期刊每年期数的时候,分别抽取其中的两期和四期。

第三,研究变量的测量及编码。根据研究目标,本研究主要测量了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变量。

(一)研究对象

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等群体。共罗列了儿童、中学生、大学生、全体学生、成年人、老年人、弱势儿童(自闭症、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特殊人群(精神病患者、服刑人员等)、企事业员工、教师、家长等常见的编码类别。

(二)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在美国心理学会(APA)、翟学伟和田晓明对研究主题划分基础上,归纳出亲子关系及家庭教育、教学心理、脑神经机制、心理健康与咨询、情绪心理、人格特质、认知发展、社会心理、社会性发展、生理发展与运动心理、网络心理、消费心理、学习心理、就业与职业等主题。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参照莫雷的划分标准[8]分为三类,分别是理论或思辨研究、现象学研究(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实证研究(相关法和实验法)。考虑到笔者只统计经验性研究,因此未将理论和思辨研究方法统计在内。

三、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及其分布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总体分布

笔者将30来年18类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和百分比做了对比,以期能全面把握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分布特点,见表1。

表1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类型与分布

表1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儿童和中学生是30年来心理学研究最为关注的对象,三类对象的研究比例之和为71.5%。企事业员工和成年人两类研究对象的比例在3%-6%之间。除此之外,以老年人、运动员、特殊人群、家长、少数民族为对象的研究都在2%以下。这一结果表明,各类大、中、小学生是过去30年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以其他年龄阶段和职业人群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所有研究对象中,儿童、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比例最高,其中的原因有如下两点。首先,从学科分布而言,发展心理学在中国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一直是比较重要的分支,其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其次,各类在校学生是研究者相对容易接触到的对象,学生规模一般较大且集中,无论是开展研究还是数据搜集,这三类对象都相对比较容易。

笔者将弱势儿童和特殊人群合并为特殊群体,另将比例不足1%的对象类别划分到其他一类,分别进行以下的统计分析。

(二)不同时期和不同期刊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比较

笔者将1985年到2014年划分为3个10年,以更好地揭示30年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笔者分别从不同时期和不同期刊两个维度来分析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

1.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

近30年来,心理学出现了两次大的发展: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科学研究大量开展;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心理学强调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因此,心理学在不同时期关注的对象有所不同,3个10年的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

表2的结果表明,心理学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中,研究对象有以下几个变化趋势:

第一,儿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从第一个10年的34.6%,降到第二个10年的24.8%,再到第三个10年的16.3%。这与心理学在中国近30年的发展有关。20世纪80年代,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比较繁荣,因此以儿童为对象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心理学研究的方向逐渐从发展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转向神经科学、应用心理学等方面,这期间儿童研究的比例逐渐下降。

第二,大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从第一个10年的16.1%,到第二个10年的30.8%,再到第三个10年的49.3%。大学生的比例在最近10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几乎占到一半。可能的原因如下:一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绝大多数在高校,且80%在高等师范院校工作,而在师范院校里又有70%以上的心理学研究者从事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大学生是他们关注的第一对象[9];二是社会对心理学的接受过程比较缓慢,尽管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已认识到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性,但一直停留在低层次的普及水平上,因此社会大众难以成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企事业员工的比例尽管只有4.6%,但在最近10年呈上升趋势。这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事业员工的心理受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从工作动机、人员选拔、绩效考核到工作满意度、组织文化、群体决策、领导方式等,心理学研究者都不同程度将目光集中到企事业员工身上。

2.不同期刊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

因4种期刊由不同的研究机构主办,各机构关注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各有侧重。表3是心理学研究对象在4种期刊中的分布特点。

表3 不同期刊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

表3的结果表明,心理学研究对象在四种期刊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这一方面反映出不同期刊关注的对象不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期刊所属机构的研究特长和侧重点。《心理发展与教育》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该校的研究特色是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因此儿童、中学生、青少年和教师的研究论文在该刊的比例最高。相比之下,《心理学报》对青少年、中学生、教师关注最少,对大学生、儿童和企事业员工关注较高,这可能与其所属机构为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有关,较为关注认知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心理科学》和《心理学探新》两种期刊对在校学生的关注度仅次于《心理发展与教育》。

四、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及其分布

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及其分布,可以从心理学研究主题的总体分布特征、不同时期和不同期刊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的交互比较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心理学研究主题的总体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领域关注的话题,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关注的话题比较广泛,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如亲子关系及家庭教育、教学心理、脑神经机制、心理健康与咨询、情绪心理、人格特质、认知发展、社会心理。其中哪些主题是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30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分布又是怎样的,见表4。

表4 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

根据表4的结果,认知发展、学习心理、社会性发展、就业与职业是过去30年心理学研究最为关注的主题。第一,认知发展在所有研究主题中的比例占到35.7%,加上脑神经机制的4.1%,实验与认知科学的比例接近40%。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思维、记忆、语言等高级认知功能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加上近年来的ERP、FMIR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极大地促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第二,学习心理所占比例达到10.2%,是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第二大主题。根据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分布发现,在校学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作为学生主要的任务——“学习”理所当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第三,社会性发展的比例仅次于学习心理。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发展心理学主要关注儿童的智力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社会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受到的关注度自然较高。第四,就业与职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工作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其中包括在校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在职员工的职业发展等议题。

(二)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主题的比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心理也会随之改变,心理学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不同时期关注的重点将会有所不同。心理学研究主题在3个10年的分布特点见表5。

表5 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

表5的结果表明,过去30年心理学研究主题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特征。第一,认知发展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从第一个10年的45.2%,到第二个10年的36.4%,再到第三个10年的35.9%。尽管认知发展的比例有所下降,但脑神经机制的研究比例在上升,如果将脑神经机制的研究合并到认知发展中,那么各个时期认知发展的比例都在40%左右,是心理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主题。第二,就业与职业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从第一个10年的2.5%,到第二个10年的5%,再到第三个10年的9.3%,就业与职业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议题。第三,尽管网络心理、消费心理和积极心理三者的比例较小,但从发展趋势上可以看出,三者的发展都呈上升趋势。心理学研究对职业与就业、网络心理、消费心理、积极心理、管理心理等主题的关注,反映出心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

(三)不同期刊心理学研究主题的比较

4种期刊有关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分布特点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期刊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

表6的结果表明,不同期刊的研究主题比例分布有所不同,《心理发展与教育》在亲子关系及家庭教育、教学心理、社会性发展和学习心理四个方面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期刊。《心理学报》在认知发展和脑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期刊,两者的比例之和超过总数的一半,表明认知神经科学是《心理学报》最主要的研究议题。《心理学探新》在心理健康和人格特质方面的研究略高于其他三种期刊。《心理科学》在认知发展方面仅次于《心理学报》,其他主题与《心理学探新》的分布比较类似。总之,四种期刊所关注的研究主题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期刊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四)不同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的比较

心理学不同的研究对象因在年龄和职业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对不同对象的研究中,研究主题有所不同。为了探明具体的关系,笔者对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进行交互比较,见表7。

表7 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的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对象__研_究_主题______儿童_______中学_生大学生青少年成年人员工特殊群体其他人格特质3.3 6.5 6.3 10.0 7 11.9 8.5 6.5认知发展40.3 16.7 51.8 32.5 49.4 4.8 39.7 30.7社会性发展20.3 7.4 2.5 17.5 0 0 7.5 1.1网络心理0.3 1.7 1.5 0 0 0 0.9 0学习心理14.3 28.6 6.7 11.3 0 0 2.8 0.3就业与职业0 1.7 4.6 0 2.2 69.0 0 10.9社会心理0 2.0 5.1 2.5 13.5 1.6 1.9 3.1 ____其他3.1________ 7.6________ 6.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9.4_16.9_9.5_13.2_15.0

表7的结果表明,在以儿童为对象的研究中,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学习心理的比例较高,其中社会性发展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对象。在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中,学习心理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研究对象。在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中,认知发展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对象,且比例超过了一半。在以成年人为对象的研究中,社会心理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对象。在以企事业员工为对象的研究中,就业与职业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对象,且所占比例达到69%。在以特殊群体为对象的研究中,心理健康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对象。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对不同对象的研究中,研究主题的选择各有侧重。

五、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其分布

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其分布可以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总体分布、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方法比较、不同期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总体分布情况

心理学研究方法,在过去30年的总体分布特征见表8。

表8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布情况(%)

表8的结果表明,实验法和测量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主要的两种研究方法,两者的比例高达96%。相比之下,以观察法、个案法和访谈法为代表的现象学研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与国际心理学强调实证方法是分不开的,我国的心理学来自西方[1],实证方法是过去30年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方法。

(二)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

尽管心理学研究在过去30年以实证方法为主,但在不同的时期则有所不同。3个10年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布特征如表9所示。表9的结果表明,测量法和实验法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中稳中有进,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第一,现象学研究在三个10年中逐步下降。第二,实验法在三个10年中的比例都超过一半,其在前两个10年的发展比较稳定,在第三个10年有所上升,可能的原因是脑神经科学的发展;测量法在第二个10年有所上升,在第三个10年保持不变。

表9 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布情况(%)

(三)不同期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

4种心理学期刊对研究主题的侧重各有不同,决定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存在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0。

表10 不同期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布情况(%)

表10的结果表明,《心理学报》中采用实验法的研究最多,远远高于其他三种期刊,比例高达74.%。《心理科学》中采用的实验法仅次于《心理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和《心理学探新》两种期刊中采用测量法的比例高于实验法,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中采用的测量法是实验法的一倍,《心理学探新》中两种方法的比例比较接近。

六、总结和讨论

(一)主要结论

笔者对1985~2014年30年间四种心理学期刊中的2 730篇研究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过去30年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以儿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加上全体学生,比例达到77.3%,以其他年龄段和在职员工为研究对象的比重相对较小。在研究主题上,认知发展、学习心理、社会性发展、人格特质、就业与职业是心理学研究比重较大的五个主题,比例达到66.1%,其他主题的比例相对较小。在研究方法上,实验法和测量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两者比例之和高达96.1%,而现象学研究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反映出实证研究仍然是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研究结果还表明,心理学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对象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从一开始的34.6%降到现在的16.3%。与此相反,大学生和企事业员工的比例明显上升,其中大学生的比例上升较大,最近10年其比例占到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半。企事业员工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前两个10年的比例持平,最近10年的上升比例较大。在研究主题上,脑神经机制、职业与就业在30年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而心理学研究中传统的人格特质和社会性发展研究呈下降趋势,表明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和主题在不断扩展。在研究方法上,三个时期的差异较小。

不同期刊有各自的研究特色,表明各期刊关注的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在研究对象上,四种期刊有关研究对象的差异较小,其中只有个别研究对象有差异。在研究主题上,四种期刊的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心理学报》主要关注认知发展、脑神经机制和就业与职业三个领域。《心理发展与教育》中认知发展也是其最主要的议题,其次是社会性发展、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心理科学》和《心理学探新》两种期刊关注的主题比较相似。在研究方法上,四种期刊的差异较小。

(二)研究讨论

在30年的心理学研究中,在校学生一直是研究的主体对象,而以成年人和老年人为对象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老年人的研究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认知加工速度降低、记忆衰退、感觉功能下降等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学的研究视角除关注在校学生外,还应该关注人的毕生发展,尤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大脑功能、心理健康等。这样有利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老年社会服务系统,为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心理学以在职人群为对象的研究尽管在最近10年有所上升,但所占比例仍然较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起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员工的行为规律、心理健康、人岗匹配程度等议题将会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心理学应加强与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合作,以期对国家人才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发展、学习心理、人格特质等传统心理学领域,对网络心理、消费心理、社会现实的研究仍然不足。未来心理学将更加关注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服务于社会转型期心理需要方面的研究。

[1] 黄希庭.改革开放30年中国心理学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9(1):2-5.

[2] 霍涌泉,刘娜.新中国心理学60年的发展与变革[J].河北学刊,2009(5):7-12.

[3] 张侃.我国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81-85.

[4] 孙健敏,焦海涛,赵简.2007-2009年心理学核心期刊载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3):423-432.

[5] 田晓明,江波,刘彦超.我国近三年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2011-2013年“四大文摘”的文献计量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2-81.

[6] 李朝旭,于振,张伟.近五年来《心理学报》与《心理科学》文献计量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1 (6):564-570.

[7] 翟学伟,耿柳娜.中国心理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0-73.

[8] 莫雷.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分析与体系重构[J].心理科学,2006(5):1026-1030.

[9] 陕西师大心理教研室.中国心理学30年[J].心理学报,1979(3):255-266.

(责任编辑:喻世华)

Trends of Psychological Studies for over Thirty Years——Analysis of Four Psychology Research Journals

XIELi1,YOUZhiqi2
(1.School of Econo mics and Management,Jiangsu 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 iang Jiangsu 212003,China;2.Department of Sociology&Research Centre for Rura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0,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we analyze 2730 research papers in four psychological journals fro m 1985 to 2014.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are the main objects and the main research topics include cognitive develop ment,learning psychology,social develop ment,personality traits,employ ment and occupation.Experimental method and measurement method in the study of psychology holds an absolute advantage.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re are so me differences a m ong different times and different journals.

psychological study;trend of psychology;content analysis

B84-09文献标示码:A

1673-0453(2015)03-0100-09

2015-08-2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662015 RW013、2662014BQ074);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2014C03);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3JG124J)

谢莉(1983—),女,四川泸州人,江苏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咨询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学比例对象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人体比例知多少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