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维能力培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015-07-03 18:35施赐萍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教育

施赐萍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生的作文要求作了如下具体描述:“小学生的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作文训练本是一个系列性整体,但根據这一确定性的描述,参照小学生的作文过程,可以把作文训练分为彼此联系的三个部分,即:感知、思维和表达。其中,感知奠定了学生作文的知觉基础,思维构建感知与表达之间联系的桥梁,而表达则是体现了两者和谐统一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75-01

一、感知——作文训练的基础

“内容具体”历来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它完全依赖于“感知的丰富”。大凡内容相同的“骨架”式作文,必定是感知贫乏,从而导致言之无物。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如果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无意观察和笼统观察是小学生感知事物的通病。针对这一通病,平时教学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有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显性特点进行观察。例如观察动物时,可以由整体到部分,可以由上到下,也可以由外形到生活习性。第五册《翠鸟》一课,首先写翠鸟全身的羽毛,这部分又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了翠鸟头上、背部、腹部这三部分羽毛颜色的特点;然后作者描写了翠鸟的小巧玲珑,主要写了翠鸟的眼睛和嘴。这段描写就体现了作者的有序观察和抓住特点观察。

学生感知外部世界,一般是几种手段并用。因此,要丰富学生的感知,就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同样是观察动物,就应是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用眼看,看动物的大小、样子、颜色、形态;用耳听,听动物的鸣叫声、吃食声;用手摸,摸动物的羽毛、脚趾…有时还要亲身去喂养,和它交朋友,以获得“第一手”材料,丰富生活经验,为作文打好现实基础。

作文训练作为一个系列性整体,遵循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观察”这一训练项目上,教材的要求也是很明确的,直接点明了观察的程度和要求。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步增高,小学生作文中观察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只要按照教材要求进行训练,学生的感知必定越来越丰富,学生的积累也必定会越来越充实。

二、思维——作文训练的核心

学生学写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想”:想得正确,才能写得正确;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所以,指导学生作文,就要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学写作文的过程中不断掌握思维的方法。具体而言,“有中心,有条理”这两大作文要求,都要依靠思维训练来逐步达到。

“有序思维”是思维训练的基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作过程的“有序”,使之符合学生写作的心理过程。中低年级由说向写过渡,一般按照“细观察——说清楚——学写法——写具体——作后评”等步骤进行训练;高年级思维则在此基础上提高了一个层次,一般按照“审题——选材——构思——拟稿——修改”的步骤进行训练。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步指导,扎实训练。二是作文要求的“有序”,使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先说、写通顺的句子,再连句成有次序的段,直至连段成篇。

三、表达——作文训练的目的

在小学的作文范围里,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口头表达,即说话;二是书面表达,即写话。不管是哪一种,在表达上都有一致的要求,那就是:准确达意,真实具体。字、词、句是作文的基本功,语言表达的贴切与否,是由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决定的。“恰当”二字作为小学生作文表达方面的基本要求,看似容易却也难:遣词造句要能达其意,既不能苍白平淡,又不可刻意雕饰。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每到夏天,我家的阳台上争奇斗艳,色彩斑斓,开满了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各种鲜花,不断散发着一阵阵浓郁的清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看了这段话,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本来十分白净苗条的小姑娘,却偏要浓妆艳抹,穿上雍肿华贵的服装,失去了本身的自然美,给人以伪装、做作的感觉。

语言文字训练要落实,教学上就要在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和字词句的推敲欣赏上下工夫。教材在安排作文训练时,在语言文字训练上大多特别提出了要求。如:“观察一处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然后写一段话,把主要景物写具体些。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请看一位教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

(教学片断)教师幻灯出示一段话:月亮悄悄地步上树梢,放出皎洁的光芒,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纱。夜,显得十分平静。

师:这段话是一位同学在作文《夜》里开头的一段话,请仔细阅读,找出毛病加以修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没能全面地给予修改)

师:大部分同学都能把错词“平静”改为“宁静”,不少同学还能把“金纱”改为“金辉”,“纱”与“镀”搭配不当,改成“金辉”不错,但“月光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辉”是否贴切?(学生困惑不解)

师:(提示)用“金”的颜色来形容月色是否吻合?

生:(兴奋地)把“金辉”改成“银辉”!

师:(满意地)很好!形容月光皎白一般用“银辉”,而“金辉”多用于形容阳光。除了这些,能否再找出一处不恰当的地方?

生:(沾沾自喜)老师,我把“步上”改为“升上”。

生:我把“步上”改成“爬上”。

师:(微笑地)两位同学都能找出毛病,且两种改法都可以,但“爬上”就比“升上”用得好,因为“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月亮升起之际缓慢的姿态,把月亮写活了。

这一作文评改片断,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抓住难点,善于诱导,巧用比较,从而纠正了学生语言运用上的一些失误,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由此得到了提高。

语言文字训练其实并不抽象,只要教师善于点拨,强化训练过程的层层落实,抓好感知的过程和思维训练的辅导,小学生作文“恰当表达”这一要求就一定能达到,并且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