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的废墟上诗意地栖居

2015-07-04 20:50余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史铁生困境过程

余艳

摘 要:《命若琴弦》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小说以简单的情节、清晰的结构、朴素的语言,表达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即,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一种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应该唤起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关键词:《命若琴弦》  史铁生  过程  困境

史铁生①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他在地壇之中,合欢树下,面对生命的困境,所做出的深思、感悟与超越,建立了一种个人的、开放的、包容的、慈悲的、注重过程的理想主义。它以虚无为背景,又超越了虚无;它诠释着人生的悲剧,又洒满着欢笑;它刻画着命运的荒谬,又充满着热情的火焰,是世俗社会中的精神乌托邦,是疲惫心灵的一碗鸡汤。其代表作《命若琴弦》,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种精神的内核:人生的意义并不在结局,而是充满艰险和激情的,或辉煌或悲壮的过程,即在理想上的废墟上诗意地栖居。

《命若琴弦》创作于1985年。这一年是当代文学的创作与评论均发生重要变化的一年,“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这两类新的、更贴切近于80年代中国体验的作品,以崭新的思维模式、变革的叙述方式和艺术形态,使小说走出“文革”的阴影,面对正在裂变的世界、中国社会和人的生存方式。此时,史铁生亦在创作道路上作出选择,那是一条“寻根”与“先锋”结合的独特的路。“寻根”的取向,主要体现在精神追求和主题意向方面,而“先锋”的特征则表现在艺术方法上。《命若琴弦》即是他想要突破自己的另一种尝试。小说的情节很简单,语言也很朴素,结构也很清晰,作品的整个重心都在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之上。

作品讲述的是社会边缘处的一老一少两个瞎子,在山中的各个村落里以说书为生。老瞎子的师父老老瞎子弹断了800根琴弦,取出琴槽里的药方没有用来医治眼睛,而是封进了徒弟老瞎子的琴盒,要他弹断1000根弦后再取出药方,并对他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谨守遗命,用了50年的时间,虔诚地“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1000根弦时,取出药方却被告知是白纸。他崩溃了,他的心弦断了,“不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他迅速地衰老,死期将至。他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的。他明白了:目的本来没有,但生活只有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叮叮当当才有生气,人生最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于是他振作起来,找到濒临死亡处于绝境刚刚失恋的徒弟小瞎子,把药方封进他的琴槽,对他说:记住,得弹断1200根。得真正的弹断才成。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1200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后来,小瞎子又像当年他师父领着他那样,领着一个小小瞎子,在山中的各个村落里以说书为生。

如此平静和缓的故事叙述中,沉淀着对偶然和困境的反思,蕴含着对人生目的和过程的解读,深藏着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讨。史铁生在《自言自语》中写到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②这三种困境无法解决,也无从逃避,构成我们人生虚无荒诞的大背景,使得所有目的最后都指向虚空,就如作品中的白纸药方。人生除了这三种根本困境,还被各种各样的偶然所注定,所操纵,就像老瞎子出生眼就瞎是一个偶然,小瞎子的三岁眼残是一个偶然,这些偶然决定了他们人生的轨迹和故事。面对偶然,人根本无法自己把握自己。人,这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人生根本的困境和偶然的注定面前,显得多么卑微渺小,虚软无力,恰如那琴弦的脆弱。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懂得绝处逢生。《命若琴弦》里老老瞎子、老瞎子、小瞎子、小小瞎子,为了那个无字药方,慎重地弹琴说书过活,固然显得悲怆绝望,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弹响了,生命里才有欢笑和幸福。命就在这琴弦上,而不在无字药方上。正如史铁生在《好运设计》中所阐述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希腊希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永远无法把巨石推向山顶,但在一次次的努力与抗争中,他超越了他的宿命,成就了他的幸福和充实。是呀,生存中的绝境固然无从掌握,但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却可以始于足下。

史铁生用生命的质感和力度来写作,以诚挚的情态诠释着存在与虚无、宿命与反抗、目的与过程,温暖慈悲地安抚着浮华的经济社会下一颗颗无措的心。也许正因为如此,2002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给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注释

① 史铁生,男,汉族.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首届“老舍散文奖”.

② 史铁生.史铁生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49.

猜你喜欢
史铁生困境过程
困境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