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5-07-04 06:58陈剑虹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自我反思自主性

陈剑虹

摘 要: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课程,如何有效地进行综合英语教学是众多教师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以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为视角,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作出思考,得出一些启示:使用素材多样新颖、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及有梯度的教材,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与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批判性。

关键词:后方法  语言教育理论  自我反思  自主性

一、引言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综合英语技能、提高语言意识和获取人文素养。一直以来,国内的教育家及教师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综合英语教学进行了探索,总的来说,这样的探索基于国外流行的教授语言的方法和理念,在教学上或是跟从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如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暗示法、听说法等,或是试图从教师中心(teacher-centered)、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语言中心(language-centered)和学习中心(learning-centered)某一个方面找到“一套理论上统一、能适用于广泛的语境和学习者的课堂步骤”(郑玉琪,陈美华,2007:33)。从笔者的个人经验及对周围同事的观察,被多数教师接受的教学法有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法,教学过程多遵从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却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在一个班级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在另一个班级却不奏效、在一个单元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在另一个单元却不奏效、以学生为中心有时并不能实现等等。所以在这个有多种教学法可供选择的时代,教师依然不能找到一种万能的、可适合各种语境的教学方法,可见万能的教学方法并不存在。而后方法理论则印证了万能的教学方法确实不存在,它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为综合英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二、后方法观及其研究现状

从“方法”到“后方法”是二语/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巨大转变,甚至被认为是过去十五年来二语/外语教学研究三大显著转向之一。后方法教学观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在二语/外语教学上的反映,其所奉行的理念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不无关系。

国外最早对后方法进行研究的是语言教育专家Stern(1983,1992),另有Pennycook(1989),Prabhu(1990),Allwright(2000,2003)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后方法教学思想。而对后方法语言教学研究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应用语言学教授Kumaravadivelu,他认为“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具有三个参数:实用性、特殊性和可能性,并提出十大“宏观策略”(macrostrategies):“最大化學习机会”“最小化感知失配”“提高学生自主性”“促进协商式互动”“激活直观启发”“培养语言意识”“情境化语言输入”“综合语言技能”“确保社会关联性”“提升文化意识”,并在后方法领域逐渐深入(Kumaravadivelu,1994,2001,2006)。国内近年来有不少人对后方法进行了研究,束定芳、庄智象(1996)认为外语教学要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但他们没有提及后方法这个术语;陶健敏(2007)对“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进行了述评,认为正确认识这一理论有助于外语教师实现个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突破;郑玉琪、陈美华(2007)提出了“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一系列教学原则;郑玉琪(2014)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论证了教师角色的重要性;董金伟(2008)探讨了后方法视角下外语教学特征与要素;邓志辉(2008)结合教师赋权增能理论强调尊重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性等等。

概括起来说,他们的研究或是从理论层面或是理论结合实际对传统教学、传统教师角色等进行反思,以期后方法理论对外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的目的也是探讨后方法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由于现有的研究很少涉及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教学,所以笔者拟结合自己教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的经历,从后方法视角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进行思考。

三、我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现状

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在当今对英语专业课程进行改革的背景下,许多课程被删减甚至去除,而综合英语课程一周则至少有4节课时,因此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综合英语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及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等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并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可以说,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技能类课程中的素质教育课。那么综合英语的教学现状是如何呢?笔者在此对我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现状作简单介绍。

(一)教材使用

目前采用的教材是何兆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教程第2版教材。基础阶段共有四册。第一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亲情、科技与教育、礼仪、疾病、独生子女、做人准则、帮助他人、节日、地方介绍、人物、宗教、语言、心理问题和教育。第二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帮助他人、成长、运气、英语语言、战争、学生、全球变暖、快乐、牛仔衣的起源与发展、宽恕、儿童良好品性的重要性、名人介绍和婚姻。第三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初入大学的尴尬、工作、汽车、快乐、谎言、写诗歌、爱、知识、食物、写作、学生、团队职责、时间安排和家。第四册14单元涉及的话题分别有激励人们不要放弃、个人空间、网络、核武器、朋友、民族归属感、人物、医生与病人、个人成长、城市生活、地震、种族歧视、婚姻和米奇、唐老鸭。总体来看,第2版教材比第1版教材较为理想,涉及话题较广,但也有些问题。如传递英语国家文化类的话题虽有一些,但更有不少文章类似于心灵鸡汤类的散文,很温馨但欠缺深度;有些话题安排不符合学生具体情况,如第三册第一课讲初入大学的尴尬;“帮助他人”“快乐”这样的话题不止在一册中提到,容易让学生厌倦。有的文章比较老,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另外从语言难度层面上看,第二册、第三册梯度较小。

(二)教学形式、手段

多数老师采用交际法或任务型教学法,注重与学生互动,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讲授一个新单元为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初的学生报告、教师与学生评论、教师的总结及导入新的背景话题、学生围绕相关话题讨论并发言、教师点评、教师介绍新的单元内容及写作、修辞手法、教师介绍文章大体框架及讲解语言点、组织学生对相关话题讨论或辩论、课文结束及教师总结、附加讨论、完成练习。所以这样的过程基本是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讨论、发言相结合。教学手段包括电子教案、板书、视频、网络平台等。教学形式与手段看起来不算单一,但是不少教师会有本文第一段列举的困惑。

(三)学生自主性

虽然每个班都有少量的学生学习主动而积极,但多数学生学习不具备自主性。课前一般不会主动地去预习课文,课上习惯于听教师讲和记笔记,而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学习机会。笔者通过与其他教师交谈的方式做了一个粗略的调查,几乎80%的学生不会在课堂上主动向教师提问,而在教师安排的group-discussion中,有些学生根本不发言,自己放弃学习机会。因此整体来看学生虽然是在学习,却是缺乏热情、缺乏自主性的学习。尤其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因为要考专四,心思更不在课本上,没有什么自主性。

四、后方法理论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使用素材多样新颖、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及有梯度的教材

根据Kumaravadivelu的十大宏观策略,尤其是“确保社会关联性”和“提升文化意识”策略,教师必须对教育环境及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孤立于社会的外语教学是不可取且没有意义的。教师的教学不应只是语言教学,还应是文化教学,即让学习者理解和认同目标语群体的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适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课程的教材应该是素材丰富的,紧密联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且在语言难度上具有一定梯度的教材。

(二)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与提高

根据Kumaravadivelu的十大策略,尤其是“最大化学习机会”“最小化感知失配”“提高学生自主性”“促进协商式互动”“激活直观启发”“培养语言意识”“情境化语言输入”“综合语言技能”的策略,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意义的协商互动及合作,教师对学生的、学生对教师的、学生对课程的充分了解可避免理解偏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直观启发,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形式、结构、特点,通过情境化的语言输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及文化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不能被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牵住鼻子,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经验,针对不同的学生与教材,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经常思考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并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做到这点很不容易,需要教师具有语言储备、角色储备、文化储备、方法储备等等,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批判性

根据Kumaravadivelu的十大策略,要想教学成功进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批判性也至关重要。教师可通过语言灌输、设计活动、安排任务的形式逐渐让学生养成课前好好预习、课上通过提问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形式获取学习机会,在与同学的共同讨论及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与别人的合作能力,主动获取并加工知识并对问题作出批判性思考。

五、结语

后方法理论不致力于寻找某种特定的方法或模式,而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寻求新的教学理念和途径。本文从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角度对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教学作出了思考,希望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及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玉琪,陈美华.试论“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33-35.

[2] 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3] Stern H. 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 Pennycook A.The Concept of “method”,interested knowledge,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89(23):589-618.

[5] Prabhu N S.There is no best method—Why?[J].TESOL Quarterly,1990(24):161-176.

[6] Allright R L.Exploratory Practice:An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 Development?[R].Paper presented at the 8th IALS Symposium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s,Edinburgh,Scotland,2000.

[7] Allright R L.Exploratory Practice: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3(7):113-141.

[8] Kumaravadivelu 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 (28):27-48.

[9] 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537-560.

[10] Kumaravadivelu B.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6.

[11] 束定芳,莊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2] 陶健敏.Kumaravadivelu“后方法”语言教育理论评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58-62.

[13] 郑玉琪.后方法时代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9-64.

[14] 董金伟.后方法视角的外语教学:特征与要素[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1):8-12.

[15] 邓志辉.教师赋权增能与后方法视野下的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8(5):60-63.

[16] 吴吉东.基于后方法教学理论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J].海外英语,2010(10):30-32.

猜你喜欢
自我反思自主性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高段复习课中学生自我反思力的引导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唤醒语文教师的“二次成长”
发展性教育督导与学校办学自主性
名师培养机制建设初探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