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对策

2015-07-04 07:43党然
俪人·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思考初中数学现状

党然

【摘要】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目前,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化,每个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体会和多次听课掌握的情况,呈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现状 思考

曾经,数学课总给人抽象、枯燥、单调、沉闷的感觉。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常常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为所动,或者教师连哄带骗,结果也只有几个学生撑撑场子。 如今,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下面列举的是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

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实验课时,让学生分一下组,合作讨论一下,动手操作一番。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这样照顾了学生的心理,轻松自在,学生当然欢迎,而老师采取的是放羊的方式,根本没有有效组织,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引导。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事实上学生始终停留于活动的表层面,数学课变成了单纯的活动课,不能在活动中获得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不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教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视而不见;甚至个别学生失去自控,嚴重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

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教师就是“很好”、“不错”、“想法很好”。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教师都给予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形象道德范例能激起学生模仿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比语言教育更深刻。如果教师不思进取、怨天尤人,整天愁眉苦脸,对工作不负责任,学生会觉得他很虚伪、不诚实,从而对他的说教产生反感。因此,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说到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苏霍姆林基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学生在他的心灵里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转化为信念。”

教师要加强数学教学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坚定的数学信仰和高雅的数学气质去感染学生,让学生领略数学之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了设法让学生了解数学成果的实用信息和实例、正确认识数学的价值外,我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力展示数学的美。这些数学气质和特质使学生觉得我能把数学课上得这么有趣、这么好玩,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因此他们很尊重我、喜欢我,也喜欢上了我的数学课。)

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是上公开课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这也成为了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传统教学方法就如昨日黄花花香不在,他日黄鹤一飞不回,由此也出现了课堂教学“三不”的怪现象。

1、不看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书。

2、不板书。一些公开课和观摩课,由于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里不断呈现精美的文字画面,但一幅画面闪过之后,很快又到下一幅画面,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仍旧是空无一字。

3、不作业。我在2005年参加了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其中8节课,竟有6节课学生整堂课不写一个字,占听课总数的75%。有1节课教师虽然布置了课堂作业,可是学生刚翻开作业纸,下课铃就响了。

那么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看书、板书和作业,在课程改革后果真要被淘汰吗?我认为,数学课上必要的看书、板书和作业不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加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书不仅是给教师用的,更是给学生用的。叶圣陶也曾说过,“课本必须善读”。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在课中让学生看书自习,在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都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摘自新课标),目前很多老师都对其存在片面的理解。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动态直观,的确给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可我们也发现常常是课件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课堂上教师被课件所累,学生成了课件的观众。如笔者曾听过”直棱柱的侧面积”一课,教师为了创设情境,用计算机演示了直棱柱的侧面沿一条侧棱剪开铺平的动态过程,课前教师为这个动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我认为实际教学中教师只须制作一个直棱柱的模型,学生就能直观地认识到有关直棱柱的侧面积的性质,这位教师的设计给人以小题大做的嫌疑;再有在椭圆的定义教学中,有一教师运用《几何画板》形象地演示了椭圆的生成过程,进而得到椭圆的定义,事实上教师用一根细线,两颗图钉就能完成教学目标,并且还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实践,分享成功。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课的效果还不如普通的传统课堂教学效果,这种脱离教学实际的“多媒体”是没有生命力的。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与态度,书写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是思维外化的过程。教师的写(板书),比之课件的电子虚拟、一闪而过,有着无法替代的示范作用,更能显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演变程序。而学生的写(作业),更是别人无法代替的。特别是一些计算教学课,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陈米华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反思《云南教育》

[2]崔旭凤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

猜你喜欢
思考初中数学现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