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现状分析

2015-07-13 01:11
海峡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科学

徐 湮



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现状分析

徐 湮

上海科技馆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以科学探究为导向、以艺术化表演的方式来表现科学现象、阐释科学原理,深受公众喜爱,更易于公众理解和接受。该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对现有相关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概念、发展状况、创作策划、传播效果等进行整理分析,并对三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趣味科学实验赛获奖作品、国内外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趋势进行分析,梳理出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形式、内容以及传播特征。

博物馆 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 科学传播

1 以非正式学习与体验式学习理论为依托

1.1 非正式学习

相对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更为轻松自由,主要体现在非课堂教学性质的知识传递,突出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及选择性。

非正式学习下的科学教育活动在设计时要考虑主观能动性、趣味性、互动交流等原则。非正式学习完全由学习者主观掌控,老师更多的是辅导,学习者根据教育活动实施内容加以记录或模仿,以便在进行操作时顺利进行。当然有效的评价方式必不可少。比如在活动实施之后分发学习单,用于检验学习者是否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技能。

1.2 体验式学习

在上世纪80年代时,美国的大卫·科尔布首先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模型。体验式学习包括四个步骤:实际体验、观察和思考、抽象与归纳以及积极的实验。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首先以科学辅导员亲身实验操作演示,活动之前组织特定观众进行现场观摩,实施教学。然后指导观众对演示内容仔细观察,并帮助观众对其加以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其中科学原理。最终实现现场观众参与实验过程,直观获取经验。

体验式学习下的辅导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现场气氛,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全情投入。使学生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后得出结论,在活动结束时获得独一无二的经验和技能。

2 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界定

2.1 范畴的确定

本文以“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为关键词,对知网和万方数据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文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到78篇论文。以“科普剧”为关键词检索时,共有285篇论文,其中学位论文47篇,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53篇。通过对大量论文的研究分析,明确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界定。

科普剧即科学互动表演剧,是一种新兴独特的科普形式,是教育戏剧的一种。作为一种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戏剧活动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程资源,有利于促进课堂目标的实现。

科学表演是表演人员用语言和肢体运动,并借助“道具”(如场景、材料、仪器),向观众或与观众一起进行的传播科学的演示或表演教育活动。目前科学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归根结底也就是以下几种:科学互动实验剧、科学表演剧、科学秀和互动木偶剧等。

科学表演是科普剧和科学秀的统称。这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全新而独特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方式。它将科学知识、科学实验以表演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观众在看表演的过程中接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应包含以下几点内容:具有明确的角色定位,特定的剧情情节,以舞台表演的方式,加以灯光、音效等多媒体手段,借以道具、实验等手段进行辅助,注重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多的是带给观众以视觉的感官享受。使观众可以在舞台剧、科学小品、戏曲等表演形式下,理解科学、体验科学,达到科普传播的目的,从而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

由此可知,实验组妊娠期高血压、产程异常、产后感染以及胎膜早破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孕期体重增长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引产率、剖宫产率、早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出现

早在几十年前,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雏形就已经在欧美一些地区存在,慢慢被人们接受和喜爱。比如国外街头近景魔术,表演者与观众进行近距离的演示和表演,利用艺术化方式和手段,加上道具的辅助,给观众意想不到的效果,激发观众的求知欲和兴趣。魔术表面看似违反客观规律的表演,其实质却是依据科学原理,运用特制道具,巧妙综合视觉传达、心理学、化学、数学、光学及形体学、表演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高智慧表演艺术。

近年来,表演类的科学教育活动也搬上了银幕、舞台,结合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方式,呈现出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如1997年轰动北美的科普幽默剧《比克曼的科学世界》(《Beakman’s world》),共有88集,每集一个主题。通过喜剧演员演绎,卡通人物加盟,以短剧的形式,通过科学实验方法,利用风趣幽默的解说表达科学原理和自然现象,传播科学知识。这部《比克曼的科学世界》也被誉为西方的“十万个为什么”。

已有18年历史的“疯狂科学表演秀”起源于加拿大,现在已经成为第一品牌儿童科学潜能激发教育体系。主要针对4~12岁儿童所研发出来一系列短期儿童潜能激发课程。它运用了夸张的肢体语言、绚丽夺目的舞台设计、震撼的视觉效果表达“科学其实也很好玩”的理念。

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已经有类似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这也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呈现了多样化的方式,更体贴大众理解科学,引起观众对科学探索的求知欲,特别是激发青少年观众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提供了借鉴。

3 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

3.1 国外发展现状

3.1.1 澳大利亚的“模块化”表演

1988年,澳大利亚壳牌公司、澳大利亚国际科学中心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发起了澳大利亚壳牌科学马戏团项目。该马戏团已经在澳大利亚、中国、文莱、泰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演出,受众约10万人次。主要展示方式为展品展项的操作演示、讲解,及科普实验表演。实验类表演以模块化的方式串连同一科学原理的实验,以简单的动作和少量的语言来解释现象,更多的是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针对不同受众,有选择性地选取几组游戏进行演示,展示展品现象。该项目的特色在于成员不仅要负责所有的展览和实验表演,更要培训所到地区的志愿者,以便在马戏团离开之后,当地科普传播人员可以继续进行推广传播,从而扩大科普传播范围,达到科普传播延续性的目的。

法国科普剧表演也有着法式浪漫,在不经意间、不露声色地表达科学内涵和理念。2012年6月,上海科技馆、法国勃艮第大学联合举办了为期1周的科普剧创作与表演培训班。培训期间,辅导员领略了与众不同的表演方式,以各种夸张姿态动作为主,或歇斯底里,或癫狂怪异,或张牙舞爪,让表演者身上每个细胞都在舞动。法式科普表演无需特定场地,根据各种不同的空间编排剧目,借助现有展区进行表演,拉近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成为整个演出的一部分。培训期间共编排四个科普剧目,内容主要以科学家发现相关理论的故事作为主线,以意想不到的情节及诙谐、夸张的表演方式进行演绎,使整场演出既像歌舞剧又像小品,但不失科学性的展现。

3.1.3 日本的“大型秀”表演

日本的特色可谓是“两个极端”,“不是最小就是最大”。“最小”指的是内容的关键点;“最大”说的是演出道具的尺寸。日式表演关注细节,以小入手,从身边的科学开始,如空气大炮、静电蓄电池等等。道具以大见长,大型玻璃瓶、纸板箱等,以满足台下几百人次观众的观看,避免因道具过小造成后排观众看不清,提前离场的尴尬。整场表演加上灯光、配乐、角色扮演等,配精美的道具,使观众在观看时视觉受到强烈冲击,整个表演犹如秀一般,让人眼花缭乱,直呼好玩。此类表演对于科学原理的把握只是点到为止,其目的是引起人们对于科学的兴趣,激发观众探索的乐趣。

从上述分析来看,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手段,更能迎合大众口味,并且不局限于科普场馆的有限场地,传播面更广。在内容把握上无须直述原理,避免枯燥,点到为止,引导观众自己思考和探究。这些对于我国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发展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 国内发展现状

3.2.1 历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表演类比赛分析

本文从科技馆论坛、各兄弟馆及新闻报道中搜索前三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表演类比赛视频,共收集到获奖作品86件,第一届(2009年)22件,第二届(2011年)27件,第三届(2013年)37件,并进行以下分析。

按表演形式分类,主要包括为以下几种:第一类为科学课程,主要以讲授、演示为主,穿插一些参与互动的环节;第二类为科学秀,注重强化舞台效果,集演示、讲解、互动参与为一体;第三类为科普情景剧,依托展示环境,场景化演绎;第四类为魔术表演,借鉴魔术手法,串联知识点和实验;除以上几类外的为第五类——其他形式。

第一届中,科学课程占58%、科学秀为37%、科普情景剧为5%;第二届中,科学课程占29%、科学秀为67%、科普情景剧为4%;第三届中,科学课程占5%、科学秀为87%、魔术表演为5%、其他形式为3%,包括默剧、哑剧、PK赛等。

由此可见,科学秀形式更受辅导员青睐,使用数量逐年递增。轻松活泼的表演更易吸引观众注意,更能得到观众共鸣,而科学课程的实验操作较为严肃,学生如在学校上课一般,参与度、热情度和积极性明显不够。

在舞台表现手法上,第一届运用音效、音乐等形式的占19%、与观众互动方式有28%、故事情节串联有9%;第二届运用音效、音乐等形式的占22%、与观众互动方式有11%、故事情节串联有10%;第三届比赛中,运用音效、音乐等形式的占63%、与观众互动方式有30%、故事情节串联有11%、魔术有5%。

到第三届时,音乐及音效的运用比第一届多出44%,由此可见配乐和音效辅助手段普遍运用于科学表演中,在实验的演绎和表达上,更易感染观众、渲染气氛,得到观众认可和喜爱,让观众完全融入实验操作和原理理解中。第三届更运用了多元化的表演形式,例如魔术、哑剧、PK赛等等,多达8%。科学秀表演强化舞台整体效果,不仅关注实验本身,更是在强调实验操作的同时考虑舞台布置、PPT播放、音乐渲染等多样化手段。

3.2.2 与国内外科普场馆合作交流

上海科技馆在推广表演类科普教育活动的同时,更多的是转变思路,主动寻求合作,开拓更广泛的演出模式。

例如,2011年11月,上海科技馆与日本北九州市环境博物馆以“保护地球 我的家”为主题的科普表演在科学小讲台上演。此次表演是在为期2年的“上海—北九州环保教育促进项目”的大背景下设计研发,具有较强的主题性,顺应当今热点话题。该项目为环保教育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式,也为上海科技馆科普表演团队放眼世界、拓宽合作领域、多方位地筹募优质科普资源、积极推进科普事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海科技馆与各大高校、教育局、企业、国外科普场馆等签订合作战略协议,把优秀的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请进来,让上海科技馆特色品牌节目走出去。通过加强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实现科技与传播的有机结合,达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的目标。

3.2.3 打造自主品牌的特色精品

上海科技馆组建专业科普表演团队,细心策划、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具有自主品牌特色的精品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如今上海科技馆表演类科学教育活动作品数量已多达80种,形成科学小讲台的品牌节目。上海科技馆实现科普文化“走出去”战略模式,表演团队先后来到上海各区县学校,浙江、江苏、广东、江西等地的学校、社区、企业、军营进行演出,受众达到20多万人次。不仅如此,更是远赴法国巴黎、韩国大田以及波兰华沙进行演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活动策划之初,辅导员根据学生的认知阶段, 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设计了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的活动, 并在参与过程中强化引导。“动物的伪装”等针对较低龄的学生团队,以游戏引导学生参与,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为主。“玩转摩擦”等面向三到五年级学生打造,演示实验、加强互动。“重心与平衡”等适合初中学生,引入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动手操作、团队合作方式,揭示身边的科学,体会探究学习的兴趣。

[1] 吕丁,李欢文.科普剧的内涵与特点[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小教研究,2013(Z6).

[2] 沈超群.关于科技馆科学表演的一点思考[C].科技馆国际论坛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3] Paul,Zenon.Street Magic[M].London: Carlton,2005:165-175.

[4] 魏诗宁,竺大镛.碰撞激发灵感戏剧演绎科普——记上海科技馆“2012年科普剧创作与表演培训班”[J].中国科技教,2012(10): 68.

[5] 金峥华.在量子论剧场里卖鸡蛋[J].科普研究,2013, 8(44): 95.

猜你喜欢
科技馆科普科学
科技馆一日游
深圳科技馆新馆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普漫画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科技馆惊魂之旅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