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动为导向的新型科普

2015-07-13 01:11孙长祥
海峡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科普大众科学

孙长祥



以行动为导向的新型科普

孙长祥

台湾元智大学通识教学部

该文主要从将以认知为主的科普转换为实践行动的科普角度,阐述以行动为导向的科普“自我教育”基本理念内涵以及实施策略。

行动的学习 自我教育 以行动为导向 新型科普

1 科学、科技与科普的兴起

近代以来,强调以理性的精神探索世界解蔽求真,以批判的哲学方法为人类思想启蒙,以实证的方式转换抽象为具体实践,有力推动了人类思想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进步。18、19世纪之后,自然科学思想突飞猛进,朝着部门化、分科化、专精化的方向发展,自然科学俨然成为时代进步的象征。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形式、追求实证、普遍有效、可重复验证等特征,也都成为其他科学竞相学习、模仿的对象。与此同时,不可忽略的是伴随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主义兴起的另一股技术创新研发的现象。而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以追求国家富强为目的,更发挥了改造人类文明与文化的驱动力量,促使现代文明与现代化社会形成。20世纪,日新月异的科学与技术更将整体人类带向另一个崭新的形态。但也因为过度向自然科学知识倾斜,而让人文领域的知识不再与自然知识平衡发展。1959年英国科学家兼小说家斯诺 (Charles P. Snow)鉴于英国知识界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隔阂日深,而认为关键即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纽带断裂,导致当代人类社会的许多问题,他在剑桥大学发表名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中,提出了“两种文化”的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讨论,激发了公众理解科学的科普运动。

斯诺在审视了两种文化冲突的种种问题之后,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以宽广内容为主的基础教育。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呼应“两种文化”的议题,针对英国的现象,认为应该从三个基本观点:“提高公众理解科学的水平是促进国家繁荣、提高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质量、丰富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这是事关全英国的重要问题,要想实现这些长期目标,就要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对未来的一项投资,并非资源允许情况下的某种一味的奢侈”。换句话说,英国皇家学会认为提高公众理解科学,除了“促进国家繁荣、提高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质量、丰富个人生活”的目的之外,更表达了所谓公众理解科学涉及的对象,应该包括各公私部门的政府、企业界的行政、从业人员,以至于一般大众个体。这个观点,普遍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同。或许可以说是一种强调全民参与的科普教育,为迎向未来奠基。

2 从知识与文化观点考察科普

本文主要的目的不在讨论“两种文化”的争议,而是从科学与科技的运用已经具体的产业化、市场化、生活化地渗透在个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进而成为主导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的事实出发。不能简单地区分科学与人文,而是希望超越简单二分的格局,站在一般性的知识与文化意涵的立场,考察如何面对现在与未来的科普教育与学习的问题。毕竟我们已进入21世纪,“信息产业化、生活化带动了科学知识的通俗化、普及化,这主要意味着人类的生命、生存、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与科技产品所造就的生活世界,情势逼使人类必须学会各种生活科技产品的操作,借以获取生活中大部分的信息与需求。知识、科技以及其应用开发的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人类也必须‘与时俱进’,而体悟到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必须‘人人学、时时学、处处学’的全民终身学习时代”。

从知识的一般性观点而言,所谓“知识”,指的是人类经由不断的探索与反思自然世界、人群社会、人类本身的经验,而思求揭开人本身与人所面对世界的种种真相,然后以理性的格式,加以有层次、有条理、有组织、有系统的描述、说明与解释;而构成为一套在社会文化中人人可学、可反复操作、验证,而在面对世界时可据以辨真假、明是非的原则、判准的规范性知识。而所谓的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而其中的个体主要从他所处的群体中被‘教导与学习’到各种思维、感觉与信仰的方式,以及获得一套面对问题情境、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调节技能等,进而逐渐形成群体的概念认知模式与价值理念系统,并在与人事物互动、调适的过程中相互融渗而成的、不断动态调整的复杂整体。”诚如钱穆先生所说,其实“文化便是人生,只不过是大群集体多方面的人生,和我们各自小我人生有不同……,即:①属于物质经济方面的,是人对物的问题;②属于政治社会方面,是人对人的问题;③属于精神心灵方面的,是心对心的问题。”总之,文化是人在人生过程中与人、事物不断互动调整,以解决问题,寻求最适宜、良善的生存之道,而共同形塑而成的复合体。

从宏观的知识与文化的观点考察,可以发现二者都明确具有属人的意涵,“以人为本”才是二者的真正本质。而结合上述对知识与文化的简要说明,或许可以说所有人类的知识,包含人对物的自然科学知识与人对人的人文科学的知识,都是文化情境中的产物,也都是由人的立场所建构出来的。而斯诺所谓的“两种文化”,只是在一种整体文化的范围内,由于不同社群成员囿于种种因素,在概念认知与价值选取上倚轻倚重,造成偏差与冲突的现象。文化是在文化群体中各分子经由长期在互动中磨合、调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生命共同体;所有的改变与调整也必须在文化中经由教导与学习的教育过程传递正确的知识、改正错误、更新文化,才能真正的消弭“两种文化”的纷争。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意义即在借由教育完成经验、知识、技能、智能的再创新。而所谓的科普也必须在文化的脉络中传播、推广与创新发展。

一般的看法又认为,科学知识旨在追求真实与真理,人文的知识在追求价值与意义。在整合的知识与文化观点下,这两者都是教导人们如何面对问题情境、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必备智能。在文化中的教育,以理性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厘清问题、了解事实的真相,并能做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了解事物对小我与大我的意义,而做出适宜与良善的行动选择,这便是科普教育的意义。

3 以行动为导向“自我教育”的科普理念

在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新科技带动整体世界变迁发展的情势下,倡导以科普作为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的教育,除了解蔽、启蒙的基本任务之外,必须在全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再开发公众的智能、加深承载新知识的能力、能自我追求技术的精进、开发、设计与创新等等,在各自的岗位、立场上懂得“自我教育”的大众,为社会厚植人才,便是当前科普必须关注的严肃课题。之所以会有这个想法,是有鉴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大力推动职业技术教育,这些接受基本训练的人才在离开学校之后,自动自发的知道如何再“自我教育”:在职场工作中不断汲取新知、充实自我;对自己曾经接受训练所使用的工具与技术,能在实际操作经验中发现不适宜的地方,而努力研发、设计,力求改善精益求精;并具有一种时势的智慧,能够掌握时代、市场的动态趋势,随时调整策略、追求有利的发展机会等等。而这群懂得“自我教育”大众,最终汇为一股驱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变迁发展的强大力量,造就了许多过去台湾经济起飞、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台湾是个自然资源缺乏的地区,要在全球化时代参与世界竞争,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自我教育”的公民:在实际的行动中,自我充实需要的科学知识、自我改进技术、增长技能,具有时势的智慧的特性,正是现在与未来时代迫切需要的人才素养,也是科普教育的新任务。科普的推广不能仅止于传播,而应该采取更积极的作为:在宣扬科学精神、科学知识之外,更需要宣扬这种在文化情境中、临事的问题中、实际行动中“自我教育”,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行动的学习”理念,以蔚为风气。

在此还必须对本文所谓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行动的学习”的核心概念—— “行动”加以说明:首先,“行动的学习”必须与“移动的学习”加以区分。“移动的学习”主要意味“信息科技产业供给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学习工具,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多元、便捷的学习渠道,促成了不论时地,人机一体到哪里,只要接上网络,学习就从哪里开始的便利。在新媒体中,任何一位信息参与者,都可能是传播者与接受者,可以自我控制、自我表达,而形成了以自我为导向的移动学习模式。”而这只是提供科普学习者客观的、物质建构的、工具性意义的条件。第二,“行动的学习”对象则是每一个学习者本身,有意识地对自己有意图、有目的的实践、学习经验加以反思、检讨与批判,反思自己学什么?为何学?如何学?而“……经历‘经验学习’的辩证循环过程,亦即经历问题情境、观察与反思、抽象概念的重构、试验四个阶段。在自我观察、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行动中所隐含的理论和想法,并经由团体伙伴所提供的批判性提问,进行概念的重构,形成其他的想法、其他的行动方案。行动学习所引发的反思,是一种实践的反思;行动学习的成果,不只是获得 know that的知识,而且启动了学习者行为上的自我改变。”

科普的对象是各行各业的大众,对他们而言:知道科普的知识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利益,如何改善自己,让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更好,才是促使他们学习的主要动机之一。而最能满足这些思考的学习便是“行动的学习”。以“行动的学习”达成“自我教育”的目的,主要在唤醒与培养大众从自己本位的角度,充分自觉、自我导向、增强实用技能地在“做中学”“事中学”,知道自己可以学什么、可以做什么、怎样可以改善、让自己更好,就是倡导以行动为导向“自我教育”的科普基本理念。

4 在科普中落实“行动的学习”策略

充分理解了“行动的学习”是一种“自我教育、做中学、事中学”,追求自我改变向善的理念内涵之后,进一步则可以确定如何去实现的策略。首先,当然不能忽略科普教育普遍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但在策略上则宜调整性地引入“智能、知识、技能”并重的理念,简明扼要地对“行动的学习”、“自我教育”的内容、知识、理论、经验加以倡导。其次可以依“行动的学习”的特别需要设置以下内容:

(1)“行动的学习”公共论坛。设置公共的讨论平台、设计相关的议题,引起大众、专技人士兴趣等等,对此理念的关心、理解,并参与讨论,以澄清概念并释疑;提出经验的实例以验证相关的理念、理论;并由大众提出在情境中遭遇的问题,解决的构想,解决问题的结果,发表建言并加以批评。

(2)举办讲习会。广邀专家、学者、业界人士举办公开讲习并利用影音视讯广为传播,让大众充分而深入地理解“自我教育”的意义与方式,并知道如何操作。

(3)“行动的学习”工作坊。针对各行业、各层级不同专业大众的需求,开设各种由深谙理论、具有实务经验的专家所带领的各种技能工作坊,学习对各领域从事“行动中反思”的示范操作方式,实际演练,并在工作坊的演习中立即发现问题,加以评估并能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4)成立学习社群。由大众自发的汇集具有相近背景、问题、经验的人士,成立相关的研讨学习社群;或由相关的科普机构发起、过滤、搜集信息,提供可参考的事例、理论,并针对不同人士的需求,成立不同的学习社群。

(5)辅助观察分析与整合的会诊团队。主要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共同组成会诊团队,对于有特殊需求,或已具备某种专业特长的人才、事例,共同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并进一步归纳整理,提出诊察报告,商讨具体的改善措施与建议,帮助大众解决问题,并能在此基础上研发新项目。

(6)发掘各行业领域的“技术达人”。搜集、建立各行各业技术达人的数据库,并对“达人”加以观察、纪录、分析、研究,建立可公开传达、参考的系统性信息,甚至在研究中发展、建立新的技术理论、开发新技术等等。

从“自我教育”的立场而言,以上各种设置都只是辅助性的措施,旨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之以善,而知所抉择。关键在大众是否自觉“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愿意面对自己、勇于承担、责己求善的选择,并乐于实践。而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内涵所在,而人也因为选择了“自我教育”,学习自我改善的行动技能,才能真正以行动“在大我中实现小我”。

5 结论

面对高度竞争又快速变迁的全球化、科技化时代,以及讲求知识生产力、创意思维的时代,我们必须体悟到拥有各领域科学的、专业的、兼具时势智慧的大量人力资源、才是我们面对竞争的真正实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经验,呈现出一个重要的事实:社会大众勇于“自我教育”、在行动中反思、在“做中学、事中学”,激活了大众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致让我们拥有大批具有某些专长、乐于改善自己、具备憧憬未来的人才,让台湾的竞争力名列前茅。

鉴往知来,思考做为全民教育的新时代科普,就不能仅以传播科学与科技知识为己任,大众的学习也不能仅止于知道有这些科学知识的文献、报道为已足;而应该回归“以人为中心”、以“正德、利用、厚生”为标榜,以启发大众的智能,教导大众善用科学新知,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困难与问题为目标,启动全民以行动为导向的“自我教育”、“行动的学习”,转换认知为主的科普实践行动。

[1] 刘大椿, 刘劲扬. 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 孙长祥. 新媒体时代的科普理念与科普平台建构[C]. 第七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论文集, 2014.

[3] 孙长祥. 科普实践与文化建设——从人文观点考察[J]. 海峡科学, 2012(3): 213-215.

[4] 孙长祥, 刘易斋, 孙安廸, 等. 生命教育[M]. 台北:空大,2008.

[5] 思微. 文化是甚么?[EB/OL]. http://www.arts.cuhk.edu.hk/ ~hkshp,2015- 07-25.

[6] 克利福德·格尔兹. 纳日碧力戈, 等译. 文化的解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7] 林文琪. 哲学教学的行动化转向—— 一个通识美学课程规画的反思性实践[J]. 全人教育学报, 2009(5): 115-146.

[8] 徐学福. 三种视角下的反思性教学探析[J]. 教育学报,2008, 4(3): 27-28.

[9] “教育部”补助及辅导大学校院推动以通识教育为核心之全校课程革新计划要点[EB/OL] http://www3.nccu.edu.tw/~cyberlin/download/GEcore/GE_ Core.doc

猜你喜欢
科普大众科学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