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例说

2015-07-17 08:27曹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粉笔案例习作

曹霞

[摘要]中学生的创作是一种规避简单模仿和恶意抄袭的具有一定独创性和个性特点的写作活动。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想象,学会创作,多加练习,在练习中激发灵感。

[关键词]语文习作创作灵感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36

创作是一种规避简单模仿和恶意抄袭的具有一定独创性和个性特点的写作活动。学生的习作虽然常常有种种缺陷,很不成熟,然而它同样应该力求具备一定的创作特质。具有更多创作意味的习作也就是更有训练和提升价值的习作。然而这常常被一些教师忽略,令人遗憾。

我赞成这种直观的描述,下笔之前萌生一种创作的冲动,收笔之时也会获得一种创作的快感,此所谓灵感。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时时关心着这个被他们认为高深莫测不可企及的东西:“老师,什么是灵感?”我是这样回答的:“灵感是离我们很近的一种心理需求,人饿了想吃饭,‘饿便是吃饭的灵感;同理,‘口渴是‘喝水的灵感,‘疲倦是‘睡眠的灵感。”灵感从何而来,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创作灵感呢?

案例一:命题打破常规,只提供一个火种,留下万千思考发挥空间

在初三一次作文训练课上,我在黑板下的边框中放了一支粉笔,不作要求,不加点拨,要求学生观察这一情境细节,充分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45分钟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作文交上来后,我发现大多泛泛而谈,写写粉笔的特点、功用和它“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内在美,中规中矩如出一炉,总感觉缺少一点新意。倒是几个平时不爱动笔,视作文如上刀山下火海的学生别出心裁,只言片语却深深打动了我——原来他们被黑板下的粉笔这一意象所激发,灵机一动,产生如此奇妙的想象。

学生甲:“黑暗中的一个亮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学生乙:“我静静地接受着几十双眼睛的审判,讴歌或谩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学生丙:“当我再回到我的土地上,我吻到了黑板妈妈的温暖,我决心放弃孩提的任性,扎根这片宽广博爱的家园……归来吧,台湾!”

以上几例作文的字数远远达不到要求,但其信马由缰的思绪打动了我,让我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和心目中的这些“后进生”进行再认识。如甲文,“黑暗中的一个亮点”照顾了作文情景的意象本身,接着用顾城的诗加以点染,引人思考;乙文走出为粉笔写赞美诗的定式思维怪圈,把“我”看成被审判者,顾左右而言他,另辟蹊径,得出一个新颖的主题……如果怠慢了这些有潜质的学生,将有可能使他们无拘无束超脱庸常作文思路的潜质遭受埋没。

案例二:灵感的起源是生活情感,发现和调动特定的生活感受,触发学生的创作动机

校园外某民房区有一个垃圾库,每天准时准点有一个中年妇女领着一个孩子在搜捡什物。一次研究性学习课,我把学生带到离垃圾堆50米外的校艺术长廊玩耍,他们玩得很尽兴,结束后让学生就今天的活动写一篇作文,要求联系周边境况来写。一篇题为《让世界充满爱》的文章写道:“就在我抬头一瞥的刹那间,目光和垃圾库边梳着羊角辫子的小女孩不期而遇。她怯生生直盯着我,一只手拎着一串用细绳套着的易拉罐,另一只手稚气地把手指伸在嘴里咬,一件宽大油腻的破旧风衣齐膝包裹在身上。见我上下打量着她,小女孩慌慌张张躲在身旁中年妇人的背篓下,我猜想那是她妈妈。中年妇人头发蓬乱,脸庞干瘪得像一张皱皱的茧皮。她弯下身用铁钩专注地往废屑里扒,时不时往背篓里扔进纸板、酒瓶子、餐盒一类的什物……小妹妹,属于你这个年龄的是学校啊!”文章的描写很到位,语言质朴自然,字里行间充满着同情和疑问。作文讲评时,我特地谈到灵感这个话题,灵感来自生活来自情感,当某样事物打动了你时,不写,就不能解除心中之痛快。

案例三:充分利用课内外阅读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开拓灵感激发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创新写作”课题的开展,作文教学面临挑战,“摸着石头过河”让我们疑惑:老材料适用而不“新”是否可用?我认为可用,用好了,老材料旧话题也可变成新材料新话题。

例如,我设计和实施的一次作文训练:

题目: 我想对你说。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初中三年级教材或课外读物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作品主人公或作家名。2.要求抒写真情实感,有感而发,避免空话假话,不作无病呻吟。3.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新鲜有趣的作文形式,既能唤起学生的历史感、文学感,又能充分联系现实生活。学生有想象空间,有情感触动点,有按照个性进行选择的余地。学生欣然接受,美文不断,总抱怨作文没有灵感的学生也能写得洋洋洒洒。学生告诉我,这类作文构思、取材、行文都较为自由,不拘一格,犹如在宽广的草原上骑马奔驰,写作起来感到十分惬意。

以上三个案例形式各具特点,但都具有一个共有的显著特征,就是开阔的思考空间和深入生活、触动心灵的材料及话题。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粉笔案例习作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粉笔的形状与摆放
粉笔的形状与摆放
粉笔怎么来的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习作展示
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