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及对策

2015-07-17 08:26方仁朴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习作农村

方仁朴

[摘要]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对生活细节的体验与总结,缺乏对周边事物的观察,缺少对接触人群的沟通与交流,所以他们在阅读量少的情况下,也不善于与他人交流,语言表达能力与一个初中生的要求相差甚远,导致他们对作文不感兴趣,怕写作文,而教师对作文的指导也欠些方法和技巧,从而增大了学生写作文的难度。针对存在的问题,改变农村学生作文现状以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33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是:“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抒发真情实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以写出有创意、有创见的文章。”然而,农村初中生由于受家庭等成长环境的限制,阅读少,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作文训练少,加上师资力量不足,他们的作文存在中心不明确、立意陈旧等诸多问题,所以改变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是目前首要任务。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

(一)农村学生阅读意识和思想受成长环境限制,忽略对生活的实际体验

1.农村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意识薄弱

平时学生即使有了空余的时间,也不会用在阅读上,而是花在上网、看电视、玩游戏等上。部分家长认为课外书是“闲书”,读“闲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考试成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关注细节,缺少真正体验生活的意识,没有生活体验,没有词句的积累,对写作文必定会造成影响。

2.农村学生阅读内容狭窄,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

农村学校图书室藏书内容陈旧,知识老化,而市场卖的武侠、言情小说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基本处于放任状态,教师本身阅读量不足,平时也疏于写作,所以无法对学生的阅读与作文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评价随意性较大,给学生的作文评语缺少激励或是过于偏激,失去了批改的意义,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学校也很少举办演讲、作文比赛等与语文有关的活动,学生没有强化训练的机会,对写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练笔少,导致对作文不感兴趣

我校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学生,他们身边能交流的亲人大多是隔代的,缺少沟通与交流;很少能出去见识大

城市,周末或节假日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手机,连基本的家务都不会做,从而使他们的生活往往都是视听感观,而很少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周记也是几行字应付了事,时间长了对作文就极易产生厌倦和惰性。

比如,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一次作文里,我要求学生把军训的亲身体验写出来,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军训第二天,我就想家了,想了想了就在树荫下哭了,班主任见了过来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我想回家,后来主任也来了,校长也来了,最后我还是要回家,他们没办法,就叫我爸来接我回家了……”这是一个七年级学生的作文,几乎都是用方言来表达,字里行间缺少真实情感,更谈不上立意新颖了。这大多是因为学生平时与人交流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对生活缺乏观察、体验和感悟而引起的作文弊病。

二、提高农村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对策

(一)注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感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总结和分析能力

农村初中生的作文内容空洞,中心不明确,立意不新颖,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脱离了写作的源泉——生活,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忽略了对周围的人与事的关注。而写作文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在平时的作文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抓住生活中细微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细致描写,并善于总结,表达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灵性。

例如,在一次习作《妈妈的手》中,我先要求学生周末回家注意观察妈妈的手,关注妈妈在说话、做事时表情与手动作的变化等细节。其中有一个女生这样写道:“回到家放下书包,习惯性地到菜地找妈妈,妈妈在弯着腰平整菜地准备种菜。‘妈妈!妈妈听到我的声音,猛然抬起头,满脸的惊喜:‘回来了?是自己坐车回来还是爸爸去接呀?她一面说着,一面用手捋捋我的头发。那一刻,我觉得妈妈的手很温柔,很暖和。放下锄头,妈妈双手利索地抓起稻草灰均匀地撒在菜垄内。菜苗很细嫩,妈妈的手却很粗糙,满是皱纹,干裂处还夹带着黑色的老茧,她小心翼翼地将菜苗掰开又很温柔地把菜苗一棵一棵地种好。正是这双粗糙干裂布满老茧的手,一直把我和弟弟抱到现在的手,仍然那么有劲儿那么温暖的手,托起了我和弟弟奋勇向前的希望!”文中对妈妈的手描写得比较细致,细中寄情,并且用寓意的手法突显出妈妈的手托起孩子们的希望,将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对母亲的感恩表现得充分到位。在布置作文时,教师适当地给予点拨,学生就比较容易下笔,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水平。

(二)扩大阅读视野,注重积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注重积累

教学大纲强调:“作文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要让学生“有字可写、懂得怎么写”,教师就要教育学生多读中学生优秀作品与名著。在阅读时建议学生养成摘录好词好句好段的习惯,因为这些优秀的作品描写生动,文采丰富,立意新颖,能为学生的词语积累和写作提供借鉴。学生读书多了,笔记做好了,词语自然会丰富起来,写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有东西可写了。在平时,教师注意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通过导读、读写例话、基础训练等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另外,鼓励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对身边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剧情进行讨论,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增加训练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写”来展示自己的“说”,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为写好作文作铺垫。比如,我在每次月考结束后都让学生写一份月考小结,刚开始学生不知道怎么写,很多学生就只是写哪里失分多,哪个科目退步了要加强等简单的话。后来我教他们分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做得较好的地方、不足之处以及今后加强的措施等来写。这样写得多了,也就有了写作的思路,很多学生写得很详细、到位,这也是练笔的好方法。

2.加强家校联系,多渠道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农村很多家长还是很关心孩子的学习的,教师可以建议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长常给孩子买些中学生读物之类的书籍;周末或节假日家里有什么特别活动,建议孩子写出来或是说出来,哪怕是一段文字、几句话也是一次练习的机会,这习惯养成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高。还可以在教室创设“图书一角”,让学生把自己的好书分享给同学,大家还可以讨论书中的内容或话题等;学校加强图书室图书种类和数目的储备及管理,让学生有书可借、有书可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渠道。

(三)优化课堂习作指导,尽展学生个性,提高写作水平

1.加强课堂习作指导中的“文中有情”,引导真情流露,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回忆,品读交流,引发学生流露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做一个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做情感倾诉的需要,真正达到文中有细、细中有情的效果。

我现在带的学生,第一次习作是“军训趣事”,意在让学生通过对军训趣事的回忆,多角度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趣事中体会道理,得到启示与反思。我先配乐放一段学生军训时的录像、相片和特写,让学生通过视觉回忆军训生活,把最难忘的事写出来。学生在看投影时,看到训练过程时表情很严肃,看到训练后的生活时笑容满面,而看到与教官离别时的场面眼眶湿润。最后我特别出示“趣事”的要求:所选的军训生活事例要典型,突出“趣”字;有趣的地方要写得具体生动,体现在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上;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看完视频后,按照教师的要求讨论交流了一会儿,很快便进入写作状态。25分钟后,大部分学生完成了。我先出示一篇我带学生军训时的趣事作文,跟学生一起分享我认为的有趣之处,为什么值得我难忘,这事起到了什么作用等。听后我要求学生分组交流,与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趣事,要求把同学写的趣事记录下来,小组再代表发言。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课堂很活跃。在小组代表发言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字数不够,有的学生字写得不工整,有的学生选的题材不鲜明,语言表达也达不到七年级的要求,但至少学生认真地写了,还有了写作的兴趣,这就是好兆头。下课后我还建议小组长把本组文章订成册供大家分享,学习同学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加强课堂习作指导中的“情中求新”,发展学生个性

作文最忌讳千篇一律,枯燥无味。要让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就要培养学生用创新思维开拓写作视野,以新拓文,才能体现出其是“与众不同”的。在习作指导时,教师要在明确习作内容及训练要求的前提下,找出本次习作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把它作为激发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好每一步教学步骤,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

如在学习了八年级上册《背影》后,我即以“背影”为题材让学生课后完成习作,要求做到:对“背影”含义的理解;这个“背影”独特之处;这个“背影”为什么会给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对你有怎样的影响?要求学生写出一篇有真情实感、标新立异的记叙文。有一个学生写他母亲的背影,特别写到一次在姐姐的婚礼上时母亲的背影:“当迎亲队伍离去母亲返回屋中时的背影,是那样的无助甚至有点凄凉……我不禁热泪盈眶。”文中三次写到母亲的背影,每次都能紧扣主题,巧妙地挖掘出常被人忽视的细节,使文章标新立异,既突出背影的深刻意义,又体现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重巧妙地讲解课文的构思与写作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达到向“新”突破的要求。

3.加强课堂习作指导中的“新中求美”,张扬学生个性

我们都知道文中有细,细中有情,这样的文章才显得有血有肉,但很多教师忽略了“有血有肉”的前提下,要有“新”有“美”注入到“血肉”中,文章才会“活”起来。

(1)文章结构中“美”的指导

文章结构中“美”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将事物的相似点加以扩展,围绕这些相似点构成段落。引导学生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明白浓墨重彩地泼洒会使开头优美,设计悬念会使文章跌宕起伏,用对比手法会使主题深刻。此外,指导学生运用概述与描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伏笔照应、过渡句等都会使文章锦上添花,使文章自然增加美感。如布置学生写“发生在宿舍里的一件事”,“宿舍里”“一件事”很关键,限定了事情发生的空间,数量只能写一件事,但时间与人物没有限制。指导学生构思时,可在“宿舍”“一件事”上展开,同时可自由、灵活地往时间、人物方面大胆扩展,张扬个性。另外,指导学生选材时既要精心选择能够表现当代中学生思想主流的素材,又要善于进行艺术加工和包装,把事情写得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才能体现文章与众不同的美,才能增加学生写出好作文的信心。

(2)文章语言中“美”的指导

善用修辞,善引佳句,把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画面和形象加以描绘与表达,使语言运用更充满活力、更具有立体感的美,从而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在课堂习作指导时,教会学生围绕作文主题,大胆把平时阅读时积累下来的好词、好句、好段运用到作文中去,同时巧用铺垫,层层深入,展示自己的知识底蕴,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让这些佳句在作文中大放异彩,拓宽写作思路。

(四)注重对作文评价的方式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给予不同的作文评价,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可以高些,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应该予以表扬。在刚结束的段考作文中,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较差的学生在文章中能恰到好处地用了一个描写人物特点的词“瘦骨嶙峋”,我给他的评语是:“今后若能再多读些课外书,认真把书中好的词、句、段做好笔记,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有更大的进步。”之后,这个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作文也进步较大。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语言得当,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白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应怎样加强,这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还可以让学生交互批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学生交互批改可以分4-6人小组,先两人交互批改,要求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再小组交流。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没有约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人评价时,能让自己受到启发,对习作做进一步的修改;评价他人时,也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优点。这样的学习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总结和分析的能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结合思想认识实际,标新立异,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厌写”变成“乐写”,由被动变主动,一定能克服对写作文害怕的心理,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习作农村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小小主持人
新农村 新一辈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