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在工笔画中的运用

2015-07-17 06:05潘英莲
关键词:密集工笔画肌理

潘英莲

平面构成的含义“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①万轩、介新刚等:《设计构成》,第6 页,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版。。平面构成这一视觉艺术语言,通过多元的形式来传达信息和表现事物,不但培养了我们的审美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的创新能力。这种独特的审美也给传统的工笔画艺术带来了新的气息。

中国的工笔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工笔画艺术也跟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吸收新理念,进行着多样化的发展。②徐艺乙:《当下传统工艺美术的问题与思考》,载《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3 期。工笔画以新的形态呈现,既能很好地体现视觉空间,又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创作了多变的新工笔画风格、样式和表现形式。现今的工笔画,样式各式各样,有传统的,有写实的,有平面的,也有夸张的,这都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平面构成原理对工笔画的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工笔画家从平面构成原理中得到了很多新的启示,把平面构成中的对比构成、重复构成、肌理构成、密集构成等基本形式都运用到了作品中。这种中西结合的创新作品,使新工笔画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现代感。

一、对比构成的运用

对比构成,是事物之间通过相互比较来突出主体特征。这种对比能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进而达到均衡的状态。画面对比程度的高低,直接体现在视觉效果的强弱上面。画面对比度越强,事物间的矛盾更加冲突,画面的主体物就会越突出,张力感就越强,视觉效果也越来越强烈,这种画面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反之,画面对比度稍弱,事物间的矛盾就没那么尖锐,非主体物就没那么突出,视觉效果也相对减弱,这种画面也不太容易被记住。但以上事物之间的对比都是有限度的,过度对比会导致两级分化,使画面遭到破坏。对比构成包含的范围很广,如形状的对比、大小的对比、肌理的对比、位置的对比、虚实的对比、空间的对比等等。任何画面效果都是通过对比来表现的。若少了这种矛盾的表现,画面就会显得乏味、呆板。就拿大小对比来说吧,相同形状大小的物体摆放在一起,画面就会显得平凡而温和;若形状和大小不一的物体摆放在一起时,画面就显得鲜明而张力。

在工笔画中,对比构成的应用相当广泛。工笔画的构图就用了很多这种对比的构成,例如:(1)主宾的对比。画面根据主题的需要,形象的表现是有主次之分的,所要描绘的主形象要表现突出,不能平等对待,否则会喧宾夺主,画面也会失去节奏感,显得平淡散乱。主体与宾体之间相互联系,本身也是从属的关系,宾体是为了衬托主体而存在的,服务于主体,主体又因宾体的存在而丰富。因此,在构图时,主体与宾体的位置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2)疏密的对比。画面中要安排有疏密的变化,才能打破对称、均匀的呆板构图,更好地突出主体。因此,工笔画中的线描,都是按一疏一密的节奏来安排线条的。清代的邓石如用“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来描述画面的疏密关系。疏密的关系要安排得当。密的部分如果安排过度,就会使画面沉闷,没有生气;疏的部分安排过度,就会显得凌乱而没有节奏。(3)虚实的对比。虚,是画面中细小的点和线、松散部分或是空白部分。实,是指画面中主体部分,这部分图像会较为突出,形象清晰。画面中的虚实处理得当,做到相辅相成、有张有弛,便会使画面层次感突出,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画面如果处理得太虚则软弱无力,太实则凝重阻塞,都同样难以突出主体。在工笔画中,淡者、远者、动者、轻者、疏者、次者、少者都可以用虚处理的办法;反之,浓者、近者、静者、重者、密者、主者、多者则用实处理的办法。(4)大小的对比。在工笔画构图中,对物体大小的控制是有规律的,一般把重要的主体物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也会设定较大的面积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把次要的形象则设定较小的面积。通过这种大小的形象对比,一是为了突出主体物形象;二是为了增加画面的丰富性。

二、重复构成的运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找到重复的现象,如窗帘布上的花纹、马路上的斑马线、房子的楼梯、升旗的学生、合唱中的队员等等,这些重复表现了良好的秩序,并给人以整体、统一的视觉效果。在平面构成中,重复构成是指同一形象或同一元素重复出现两次以上的形态。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规律的反复;二是反复的元素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似的;三是画面效果的整体统一性。重复构成是一种特别容易协调和统一的构成形式,但使用过度也会给人带来平淡、呆滞感。因此,运用重复构成要选择具有新鲜感的形象元素,大胆尝试。重复构成的基本形选择也非常丰富,主要有单体基本形的重复、单元基本形的重复以及近似基本形的重复。这种重复构成的形式在设计领域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如包装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除此之外,重复构成形式对工笔画的影响也是意义深远的。

在工笔画中,重复构成的运用也是频频出现。通过形象的多次运用,加强人们的视觉记忆,加深印象,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出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统一的画面。在传统的国画作品中,最忌出现的是重复形象、重复构图。然而,现今的画家们却能把重复的形象巧妙地融合在多变的构图中,不但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而且提高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谢少威的作品《笑语盈盈暗香去》就用了重复的构图方式(见图1)。

图1 笑语盈盈暗香去(谢少威)

谢少威的工笔作品风格独特,特别在画荷艺术上独树一格。他不但对传统的中国绘画有深入的研究,而且不断探索中国工笔画的变革创新,创造了现代的绘画构成形态,形成了自己独创的艺术风格。从他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美的感受以及将对形式美的表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精神。在画面中可以看到,荷花、荷叶、叶柄是重复的主要元素,通过统一的倾斜构图,并调整荷花、荷叶的大小以及叶柄的长短,这些都属于近似基本形的重复。这种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构成方式,给我们的大脑带来对视觉形象的强大冲击力,使画面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有规律的节奏变化,给人以统一的视觉感受,营造了一个浑然和谐的氛围,加深了人们对荷花的印象,传达了画家对自然的深刻体会。

三、肌理构成的运用

肌理指物质表面的形象特征,也称为质感。不同的物质会有不同的本质属性,也会有不同的表面肌理。我们的物质世界,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有的坚硬,有的柔软。树木的树皮、毛线的地毯、玻璃球、不锈钢杯等物体的表面,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这些不同的感受都来自于物质表面的不同纹理。肌理分为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触觉肌理是用手能感受到的物体表面肌理。触觉肌理包括了现成的触觉肌理,如米粒、草、树皮等;被改造的触觉肌理,如编织、穿孔等;还有特殊的视觉肌理。视觉肌理是指无需用手感受物体表面的肌理,通过眼睛看就能感受到的肌理。例如,不锈钢、玻璃、黄金等反光强的材料,会带给人光滑、华丽的感受;棉布、木头、纸等反光弱的材料,会带给人朴素、原始的感受。这些都是先前体验后的感受,所以不用再感官亲身体验,就已经从视觉感受到了它们的质感。肌理构成是指利用物体表面的纹理制作肌理形态的图案,通过这种肌理构成了解到物体的表面特征。这一肌理构成不但为西方画家所用,对中国工笔画家也有深远的影响,对工笔画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肌理构成在工笔画中运用越来越广泛。肌理制作能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使画面效果更加突出,也使画面的层次越来越丰富。在现代工笔画中,画家们在继承传统的绘画方式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崭新理念,利用各种材料的纹理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新颖的肌理效果。

除此之外,在媒材的选择上也大胆尝试与探索。传统的熟宣、绢的使用已经不能够满足画家们对多样化的追求,可以尝试用布、皮纸、卡纸等大胆创新,创造各式各样的独特的视觉肌理效果。以下稍做介绍。滚,就是用海绵辊沾了国画颜料的水色或是石色在熟宣纸上滚动,利用水色的透明属性和石色的半透明属性,色与色之间透叠交错,制作出丰富变化的肌理效果。揉,先将熟纸喷水,再把熟纸揉成团,折痕的部分会漏矾,把纸展开后刷色,漏矾的部分就会积色,形成不规则的多变纹理。喷,将调好的水色、矾水或石色通过喷嘴喷到宣纸上,画面会出现均匀的点状变化;可以多次喷,层次更加丰富;也可以趁湿喷,点状物边线就没那么明显,根据画家想要的效果来制作。蘸,使用表面有纹理的物品如海绵、纸巾等蘸色后在画面上做出肌理,制作时可以是趁湿、半干或干的时候,各种时候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印,在有纹理的事物表面,刷上色后借用版画的技法,把纹理拓印在画面上,这种肌理的制作要把握好水分,太干印不出来,太湿纹理会不成形。洗,用毛笔将已画了一定程度的画面用清水洗去,洗的时候由于用力的不均匀,有些部分颜色脱落得多,有些部分颜色脱落得少,有些颜色完全脱落,这就形成了斑斑驳驳的画面效果,增强画面的厚重感。现代的工笔画作品中,新的绘画技法越来越丰富,材料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肌理制作的运用,拓宽了工笔画发展的新方向。

四、密集构成的运用

密集构成,也称为聚散构成,是一种自由、灵活、多变的构图形式。在构图中基本形可以自由分布,做好疏密的区别。当大量的基本形聚集在某一位置时,便与稀疏的另外一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聚集的部分与稀疏的部分也就成了视觉的焦点,产生虚实、松紧的视觉效果。在密集构成中,基本形的选择要做到小而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密集的效果;基本形的形状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似的,大小和方向上可以有些变化。密集构成可分为向点密集、向线密集、向形密集和自由密集几种类型。向点密集是在构图中将某一个点或几个点放在画面的某一个位置上,在排列基本形时都向这些点集中;离这些点越近的地方则越密集,离这些点越远的地方则越稀疏。向线密集是在构图中将某一条线放在画面的某一位置,基本形的排列则趋向这条线密集;距离这条线越近的也就越密集,距离这条线越远的则越稀疏。向形密集是选一个事物的外形定于画面的某一位置,基本形的排列有些接近这一事物外形,有些远离这一事物外形,越接近则越密集,越远离则越稀疏。自由密集是不受点线面的约束自由组合分布,也不按规律排列,形成微妙的疏密变化。在基本形的分布上,既要避免拥堵的现象,也要防止疏离的状况。若在画面中基本形运用过度,就没有了稀疏的位置;若在画面中基本形的运用过度疏离,就没有了密集的部分。因此,在密集构成中,不要排列得散而乱。排列要有一定的张力和动感,使画面形成大疏大密的强烈对比效果。

密集构成在工笔画作品中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构图方法。例如奇偶聚散,就是指对画面中的主体物象的聚散布置。奇偶是画面分布时的数字,奇数为单数,偶数为双数。按照奇偶的分布,画面就会有疏密的层次,不会出现相等的情况,聚散也就有了变化。因此,在组合工笔画物象的过程中,奇数更为受到重视,画面中若要分布的总体数字为奇数,那用奇偶聚散的组合就很自如,层次也非常丰富。在工笔画中,很多工笔画家也运用密集构成来丰富自己的构图。图2 为罗寒蕾的作品《日日是好日》。这幅作品画的是广州的一家普通花档,三个人演绎了卖花——选花——买完离开的全过程。

图2 日日是好日(罗寒蕾)

这幅画的构图就是用了密集构成来布置的。首先从主体人物的摆放来看,总共三个人,画家把两个安排在左边,一个安排在右边,这正是奇偶聚散分布的表现;其次,从背景花的处理上来看,各式各样的鲜花,一层叠一层,密密麻麻的,排成了一堵“花墙”。这堵“花墙”是由各种细小的花组合成的,也是画面中聚的部分;而人物则作为疏的部分,通过这千千万万的小配角,把主体人物给衬托了出来,使观众把视觉焦点落在了稀疏的那一边。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工笔画无论是在审美趣味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些转变主要缘于单一的绘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画面的审美需求。人们追求既有形式感又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工笔画的现代感成了工笔画家的当下追求。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平面构成理念的引入给工笔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画家们用新的形式、新的布局、新的技法、新的造型等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尝试与探索。在平面设计领域,平面构成不再是简单的二维平面形式,已经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涉及文化的传播、信息的传递等等。因此,画家对待外来的文化,应该扬长避短,除了学习各种设计形式外,也从精神层面开始,逐渐引向与环境、人文精神相融合。在吸收借鉴平面构成形式的时候,有一些画家会过度追求画面的构成形式美,生搬硬套,缺乏思考,使画面生硬而过于形式化。还有一些画家过分强调制作效果。有一些画家为了填补画面的空洞,不惜制作各种肌理在画面上,盲目运用而降低作品质量。我们在借鉴时不能全盘照搬,要有选择性,否则少了本土的民族特色;对肌理的运用要有计划,挑选一些适合的、能够协调、又能突出主体的来制作。总之,现今的工笔画正处在走向现代的时期,工笔画家们要立足我们的民族文化,大胆尝试,探索用平面构成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创作与实践,把中国工笔画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密集工笔画肌理
耕地保护政策密集出台
密集恐惧症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工笔画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小学工笔画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中国工笔画概述
粉红荷花工笔画法
全球导航四大系统密集发射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