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道德同一性发展因素的回归分析

2015-07-18 11:13万增奎
关键词:教养子女道德

万增奎

(淮阴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影响道德同一性发展因素的回归分析

万增奎

(淮阴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以青少年群体为样本,探讨影响道德同一性发展的相关因素.在机制上作了几种重要的影响源分析,如家庭教养方式、自尊、自我和谐、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关系模型.从模型上看,在对道德同一性的总体影响中,自我和谐影响的总指数最大,其次为教养方式、自尊,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不显著.

道德同一性; 家庭教养方式; 自尊; 自我和谐; 道德判断; 回归分析

0 引言

人类的道德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与人的生活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道德自我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一个人道德社会化的核心,因而成为道德人格发展的核心.作为人类个体生活的精神层面,道德自我反映了人类个体如何思考自身,使自己成为道德主体的问题.

道德同一性,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也称道德自我认同感,是个人如何思考自身和愿意成为什么人的道德自我概念,是关于个人道德形象和道德身份感的社会自我概念图式.道德同一性反映了个体在道德经验与选择上的社会自我觉知过程[1],在功能上是一种对道德行为具有激发作用的自我调节机制.在西方,道德同一性经过道德教育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短短二十年的探索,其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一些可供借鉴的实验范式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道德同一性的发展主要受到来自自我同一性、人格、心理健康、道德判断、社会参与等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种重要的道德同一性“影响源”理论假设:1)道德同一性与个体生活经验有关,特别是与早期家庭生活经验有关,如家庭条件、父母素质等是影响道德同一性的重要影响源;2)道德同一性与自我和谐有关.心理健康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基础,不健康的心理会使个体以歪曲或否定性的图式理解生活和看待自我,造成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分裂;3)道德同一性与自尊有关.道德同一性受到维持个人的自我形象支配而不是服从道德标准,道德动机的愿望来自于保护自我感的需要;4)道德同一性与道德判断有关.道德同一性似乎是道德发展水平较高个体身上显著的特征.道德判断是决定道德同一性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是重要的道德同一性的发展时期,研究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影响机制对理解人类的道德自我有着重要而又深刻的意义.本文对目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影响源作一初步分析,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以班级为单位,随机选取中学生、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中山大学、广东外贸外语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通大学、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江苏教育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市楚州中学、洪泽外国语高级中学、淮安市淮阴区阳光中学及部分青少年献血者.由研究者主持测试,发放问卷1 000份,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35份.

1.2 研究工具

1)研究的道德同一性问卷参考了Aquino和Reed等人(2002)的道德同一性问卷(Moral Identity Measure,MIM)[2]. 笔者在其基础上,以青少年群体为样本,对问卷进行了修订[3],修订后的MIM问卷包含了16个项目,各个项目的载荷在0.57~0.71之间,分半信度为0.69,同质信度达到了0.85.

2)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对子女抚养与教育过程中用到的一套手段和方法,反映了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研究采用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佩里斯(Perris,C)等人共同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 Uppforstran,EMBU),EMBU适用于14岁以上人群,由于EMBU是让被试通过回忆来评价父母的教养方式.本研究采用岳冬梅等人1993年修订的EMBU问卷[4].修订后的量表同质性信度系数在0.46~0.88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50~0.91之间.

3)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性情感体验,是对自我总体性的评价.本研究采用罗森伯格(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SES在国内修订中应用信度、效度均达到要求,在已有的研究中[5],重测信度0.853,效度为0.874.SES由10个条目组成,被试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自己.量表的得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也越高[6].

4)自我和谐(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y)是罗杰斯(Rogers,C)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指个人与他人、环境、经验等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性,它反映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7].本研究所使用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由王登峰编制[8],其内容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三个分量表.SCCS共35个条目.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4~0.85之间[9].

5)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是指个人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认识,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道德判断是道德认知的核心成分.道德判断测验(Moral Judgment test,MJT)是由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林德和威根赫特(Wakenhut,K)在莱斯特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用以测量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本研究所采用的MJT是吴慧红在2005年修订的中文版MJT问卷[10].结果发现,中文版的MJT在偏好的顺序性、准简单结构、认知-情感平行的3个指标上都非常可靠.MJT共26个条目,采用从-4到+4的9级评分.MJT的主要指标为道德判断能力分,即Competent分(简称C分数),它的分数是从1到100,反映了被试的的道德因素在总变异中的比例.

1.3 统计方法

研究以团体为单位进行施测,采取纸笔施测的方式,在教室由任课教师和研究者协同指导学生完成问卷.问卷调查所获数据直接用Spss 11.5和Amos 4.0专业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多元逐步回归

研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Stepwise),对青少年群体的道德同一性发展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相关因素回归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变量有7个,这7个变量的联合解释力为0.170,其中以自我灵活性的解释力最大,达到8.0%,其次是父亲是对子女的温暖、自尊、道德判断、自我刻板性、父亲对子女的干涉、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其中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根据回归方程系数的统计结果,得到标准化回归方程为:道德同一性=0.187×自我灵活性+0.186×父亲对子女的温暖+0.213×自尊+0.100×道德判断+0.143×自我刻板性+0.076×父亲对子女的干涉-0.092×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综合以上结果分析,自我灵活性、父亲是对子女的温暖、自尊、道德判断、自我刻板性、父亲对子女的保护、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能够有效地影响道德同一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起负向预测作用.

2.2 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因素模型

2.2.1 模型的拟合指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试图建立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因素模型,以综合分析各因素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影响机制.通过Amos4.0对前面的结果加以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模型拟合指数

从表2数据的拟合情况来看,拟合数据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其中拟合指数x2/df=1.405,CFI为1.000,Tucker-Lewis指数TLI为0.995.另外,GFI、AGFI值分别为0.999、0.986,都大于0.8,本研究的x2/df接近2,可认为模型拟合较好.一般认为CFI大于0.9,则模型拟合较好,TLI大于0.9,则模型拟合也较好,本研究的这两个指数较好.其它指数也较好,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是评价模型不拟合的指数,本研究的RMSEA=0.024,小于0.08.

2.2.2 路径分析

根据影响指数分析可得到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关系模型,如图1、表3所示.

图1 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关系模型

表3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模型中的总影响指数矩阵

由以上分析的关系模型图可以发现,父亲教养方式、自我和谐、自尊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自我和谐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最大,道德判断、母亲教养方式对道德同一性影响不显著(图中用虚线表示).

从路径上来看,自尊对道德同一性存在着直接影响,影响指数为0.17;父亲教养方式对道德同一性存在间接影响,主要通过自我和谐、自尊,父亲教养方式对道德同一性直接影响指数为0.14,但总影响为0.205;另外,自我和谐对道德同一性也存在间接影响,主要通过自尊,其直接影响指数为0.20,总影响指数为0.237.

3 讨论与分析

3.1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父母的情感温暖对子女的道德同一性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父亲对子女的温暖、父亲过分干涉型、父亲过度保护型和母亲对子女的温暖对子女的道德同一性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父亲惩罚严厉型、父亲拒绝否认型、母亲对子女的过度保护起负向预测作用.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同,青少年在道德同一性方面受之于母亲的影响则低于受之于父亲的影响.

父母的情感温暖是指孩子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到的情感上的关怀和理解.情感温暖作为青少年的社会情绪支持资源,在青少年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霍夫曼研究指出,温暖理解会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使青少年易于内化道德原则.好父母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对父母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孩子会通过学习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和道德观念中去.父母对子女采取积极的情感关怀和理解养育方式,例如关心、温暖和理解,会使子女形成较高水平的道德同一性,这样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子女形成较高的道德自尊.

3.2 自尊的影响

从自尊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来看,通过比较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在高低自尊组得分上的差异,结果反映出高自尊组的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及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低自尊组的青少年.通过回归显示,自尊与道德同一性存在显著相关,预测力极为显著,决定系数R2为0.145,可以解释14.5%的变异.

在现实中,道德自尊是道德自我形象的重要成分.道德自尊是对自身在道德发展水平一种具体的积极认知评价,反映了个人对自己的人品、道德价值的感知,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倾向.道德自尊是一种社会自尊,反映了人在道德上的心理需要.

3.3 自我和谐的影响

总的来看,自我和谐水平对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影响显著,反映出高自我和谐的青少年在道德同一性上显著高于低自我和谐的青少年.这也反映了那些对自我道德水平越满意的青少年,他们在以自身的道德观念去衡量社会现实的时候,就可能会产生越多的困惑,从而导致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及自我刻板性程度高.回归显示,自我灵活性与道德同一性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282,预测力显著,其决定系数R2为0.079,可以解释7.9%的变异.

青少年处于一个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自我和谐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愉悦状态,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激烈的竞争和节奏的加快,不少年轻人物质欲望膨胀,攀比心态增强,这时青少年在个人的现在与将来、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磨合中产生了自我冲突,青少年生活在这样的复杂社会,他们道德人格的发展受到了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3.4 道德判断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从总体分布来看, 学生的C分数随年级提高而有所提高,这与杨韶刚、吴慧红的研究基本吻合[11].而不同道德判断水平的道德同一性差异不大,起伏较小,道德判断分组在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上主效应不显著.这说明了道德判断与道德同一性不同,道德判断重认知,道德同一性则重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有调节行为的成分.从回归分析来看,道德判断与道德同一性的相关系数R为0.397,决定系数R2为0.153,只能解释15.3%的变异.从这个结论出发,当前在道德教育中仅仅靠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主要还应该在影响道德行为的其它成分上作文章.

4 小结

由以上的总影响指数矩阵可以发现,在对道德同一性的总体影响中,自我和谐影响的总指数的指数最大,其次依次为父亲教养方式、自尊.而母亲教养方式和道德判断影响不显著,所以总影响指数很小.

通过分析影响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关系模型,可以看出,父亲教养方式、自我和谐、自尊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自我和谐对道德同一性的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父亲教养方式、自尊,道德判断、母亲教养方式对道德同一性影响不显著.另外,从路径上来看,自尊对道德同一性存在着直接影响.父亲教养方式对道德同一性存在间接影响,主要通过自我和谐、自尊.自我和谐对道德同一性也存在间接影响,主要通过自尊.

在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快速多变、视域宽广的时代特点使青少年的生活空间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道德同一性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道德同一性反映了人的独立道德人格的成长过程,是随着社会情境变化而建构的过程.它易失调,需要社会培育.

道德的建构是个体经验与社会道德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道德同一性的建构直接产生了道德信念系统的变化.在生活中有些因素能促进道德同一性的发展,如自我和谐、自尊等人格因素对道德同一性有一定的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个人环境的遭遇,青少年需要经历各种道德和不道德的事件才能得到道德同一感;此外,道德境遇的形式,如父母教育方式、同伴榜样、学校、电视、网络等,这些生成道德价值的媒介也会促进道德同一性的发展.

[1]Damon W. identity in business.The Moral Advantage: 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by Doing the Right Thing[M].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2004:174-178.

[2]Aquino K F,Reed A.The Self-importance of Moral Identit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83(6),1423-1440.

[3]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增订版.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5]张力为,梁展鹏.运动员的生活满意感:个人自尊与集体自尊的贡献[J].心理学报, 2002, 34(2):160-167.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增订版.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18-320.

[7]Rogers C R. 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c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M].//In S.Koch(Ed),Psychology:A Study of Science.New York:McCraw-Hill,1959: 184-256.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增订版.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16-317.

[9]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9-22.

[10]吴慧红.道德研究的新视角:道德判断测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1]杨韶刚,吴慧红.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心理学探新[J].2006(2):256-260.

[责任编辑:蒋海龙]

Multi-factorialAnalysisontheDevelopmentofMoralIdentityinAdolescents

WAN Zeng-kui

(Education Science College,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China)

The research was based on the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development-tal situation of adolescents.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Identity of adolescents.several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mechanism of moral self is articulated, such as parenting style, self-esteem,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y, moral judgment. This article developed a related development model of adolescents’ moral identity. Some results of the model is that among all the factors,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y has the biggest index,parenting style and self-esteem are followed. However, the moral judgment hasn’t the significant effect.

moral Identity; parenting style; self-esteem;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y; moral judgment

2014-11-28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IA110279);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0SJB880006); 江苏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D/2011/01/014)

万增奎(1967-),男,江苏洪泽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和西方心理学流派等.E-mail:zkwanpsy@163.com

G631

: A

: 1671-6876(2015)02-0134-05

猜你喜欢
教养子女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