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城镇化策略探讨
——基于土地利用、人口集聚、经济发展的视角

2015-07-22 09:05龙游宇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土地利用

龙游宇(韶关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广东城镇化策略探讨
——基于土地利用、人口集聚、经济发展的视角

龙游宇
(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从土地利用、人口集聚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来看,广东新一轮城镇化应当“两翼展开、中心突破”。理由是粤东西北地区有更多便宜的土地可资利用,投资的成效更大;每亿元GDP增长承载的人口量更大,即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促进效果更好。基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全局,还应防止超大城市过度膨胀,改善小城镇的发展条件,努力建成一条由东西两翼展开向北合拢的弓形大城市带,并重点沿“京珠、京广”建成一条箭状城镇带。

关键词:土地利用;人口集聚;广东城镇化;经济发展

我国城镇化进程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使取得巨大成就,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平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研究结论认为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1-2],这说明我国城镇化目前正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城镇化水平正在逐渐适应甚至赶超经济发展水平[3]。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比美国满后近100年,仅相当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水平。因此,我国在城镇化建设方面还需要有大举措,各地市选择好城镇化发展路径或策略,对于社会经济后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城镇化事关我国以内需促进发展关键战略的实现。我国正面临经济增长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往“投资+出口”的粗放型道路受到阻碍,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将由投资变为创新和效率,出口将转化为扩大内需。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就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但是,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对于不同的地区其实现的途径各不相同,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显然不可能采取相同的策略,更不可能选择相同的路径。对广东而言,其城镇化水平较高,且拥有一条沿海的大城市带,特色十分明显。广东在实施国家的“城镇化”战略时,显然需要有自身的特色路径。

弗里德曼(Friedeman)认为,城镇化涉及至少7种不同维度的学术问题[3],在这里仅考虑与城镇化本身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人口集聚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土地利用问题影响城市可能发展的空间;人口集聚不仅包括核心的人口城镇化问题,而且还包括环境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涉及到较多的方面,既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包括社会平衡问题,还包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这三个方面考虑,对比分析广东的超大城市、沿海城市带、东西北地级市和各县级城镇,笔者以为广东的城镇化道路策略选择应该是:防止超大城市过度膨胀,放任城市带自由成长,改善小城镇的发展条件,推动由东西两翼展开由外围向北建设一个弓形大城市带,并重点沿“京珠、京广”建成一条箭状城镇带。这一道路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两翼展开、中心突破”的弓箭形发展路径(如图1所示)。本文将在分析广东省城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上述三个方面深入分析这一发展策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图1弓箭形城镇化路径示意图

一、广东省城镇化建设现状特征

广东的城镇化特点,就是有一条由沿海大城市带构成的强有力的“弦”,拉紧了一张由东西北众多中等城市构成的相对弱的“弓”,配了一枝由南到北的中等城市带软“箭”(如图1如示)。这一特点可概括为“强弦、弱弓、软箭”。

首先,从广东省的四大区域来看,城镇化向珠三角地区严重倾斜。珠三角地区(通过广深高速、广佛高速和沈海高速将深圳到东莞、广州、江门和肇庆连成一条弦)占全省不足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却居住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省85%以上的GDP(详见表1)。而东翼(通过汕昆高速转龙河高速和s341将汕头、梅州和揭阳与韶关构成弓的上臂)、西翼(通过G15、s51、G55和g107将阳江、湛江、茂名与韶关连接构成弓的下臂)和北部山区(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虽然占有大量的土地,但其城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远远低于珠三角地区。特别是从人口城镇化来看,全省平均为67%,但北部山区仅有10.4%。而珠三角的主要城市(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均在80%以上,深圳更是100%城镇化。

表1广东2O14年区域相对情况比较

其次,重新按“弓、弦、箭”区域结构来划分,“强弦、弱弓、软箭”的特征十分明显(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弦”区域基本就是珠三角地区,只是加入了汕尾,减了肇庆,结果显示其用了全省不足四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省近80%的GDP,可谓是十分强的一根弦。“弓”区域包括由东西两翼围成的两个区域(加入了两个山区),相对于“弦”而言,弱势十分明显,而箭形区域则仅包括韶关、清远、河源三市,其实力的软弱十分明显。

第三,两种结构都反应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即不管是珠三角地区还“弦”区域,其经济城镇化水平远高于人口城市化水平。广东省2011年GDP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14倍多,但常住人口却仅增加了65%,城镇人口甚至低于1990年的水平①有关数据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12》整理得到。,说明人口城镇化水平远低于经济城镇化水平。从表1和表2的数据可知,“弦”区域人口占全省的比例远低于其GDP占全省的比例,如弦区域的GDP占了全省的77.8%,但其人口数仅有全省的52.8%,也就是说“弦”区域强大的经济实力并没有承载足够多的人口。如果这是一个自然过程,则表明大城市带经济发展对于增加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能力在弱化。更进一步从使用亿元GDP养活的人来看(见图2),弓形区域高达4 000人,箭形区域也非常接近4 000人,但弦区域仅有近1 300人。

图2三区域亿元GDP供养的人口数比较

二、城镇化建设条件比较分析

为什么选择土地利用、人口集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分析比较的基础条件呢?正如前文所说,这是因为城镇化过程引起的城市扩张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必然涉及到最根本的三个方面,这也是国内大量有关城镇化的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吴璞周[4]、吴玉明[5]、宋建波[6]、孜比布拉·司马义[7]以及郑华伟[8]等都研究了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基本上都认为中国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城镇化与生态资源环境发展不协调、城镇化快速发展伴随着的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等问题。他们还发现城镇化质量与规模没有对应关系,认为城镇化的水平应当同土地利用、资源环境容量等因素相适应,以使城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可见,这三个方面正是城市化所涉及的最基本的方面,选择这三个方面的有关指标作为分析比较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可有效地分析出城市化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当然,由于上述三个方面涉及的指标很多,也不可能把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需要选择关键指标作为比较的基础。

首先,从土地利用来看,不仅要考虑可利用的土地数量,而且还应考虑利用土地的成本。因为可利用的土地是城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载体,直接影响到城镇的发展空间,是必须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将“弓箭”区域的三个指标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如表3所示。

由表3的简单比较可知,弓箭区域的城镇化在土地利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果弦区域的土地价格是其他两区域的10倍,则在相同投入的情况下,弓箭区域可以完成10倍的城镇化面积。

其次,从人口集聚来看,主要是考虑资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包括土地的承载能力、水资源的承载力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土地的承载能力即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数量(即人口密度),水资源承载力可以用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成本来替代,环境的承载能力则是指包括各种污染指数的环境容量。

表3“弓、弦、箭”可利用土地与土地价格对比表

表4 “弓、弦、箭”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对比表

由表4的简单比较可知,弦区域的超大城市人口密度很高,供水成本很大,环境容量已所剩无几,进一步扩大城市化只会加剧这些状况。特别是从水和空气等资源来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这些指标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相应的,弓箭区域则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不仅需要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还需要考虑经济发展对人口集中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需要考虑社会平衡问题。城市的产业发展既有城市经济自我发展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倾斜问题。而经济发展对人口集中的促进作用则可以用亿元GDP承载的人口数来衡量,社会平衡问题则主要考虑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问题。

从全省的情况来看,社会平衡问题应当是城镇化建设中需要重要点考虑的问题。近年突发性群体事件在广东爆发的分布情况已经不容忽视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形成的地区差问题,而城镇化建设显然是化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从这个角度来讲,广东应当大力按照《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的要求,促进投资向弓箭形区域转移。同时,从图2可知,弓箭形区域亿元GDP供养的人数高达4 000人,经济发展对人口集中的促进作用显著地高于弦区域。另一方面,如果同时考虑各区域的投资成本,根据边际收益递减原则,则同样的投资在弓箭区域可以办更大的事情,取得更好的综合效果。

三、城镇化建设策略

综上所述,弓箭区域(东西两翼+北部山区)的城市比弦区域(珠三角)的城市具有更大发展潜力和更大的人口集中效果。但是,这并不是说新一轮城镇化珠三角地区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城市发展有一个最优规模。城市人口在300万以上才能更好地支撑较发达的公共交通业(比如地铁和航空等),更合理地提供公共服务和实现合理税负。但城市过大则会产生严重的城市病,特别是人口千万以上者为甚。基于此,本文才提出了新的城镇化策略。

首先,为什么要防止超大城市过度膨胀呢?由于大城市天然的优势会吸引各种人才、各类资金和各种产业聚集,自身具有膨胀发展的趋势。而过大的城市会在提供公共服务上面临巨大的压力,城市生活的成本和生活的质量都会显著上升,还可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超大城市主要是防止其过度膨胀,其需要向深度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对各种专业人口的集聚。同时,许多新型产业,特别是研究开发、现代服务业(如金融和保险业、信息和计算机服务业等),必须依托城市发展才能得到扩张。而珠三角大城市带上的其他各城市,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自我成长能力,需要在合理的规划下引导其向深度发展,实现其不断自我发展壮大。这是符合弦区域整体特色的科学的策略选择。

其次,对于多数人口在50万以下的中小城镇而言,其许多发展条件都不具备,扩大发展这些城市需要大量的投入来改善其发展条件。但是,中小城镇不应该成为广东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重点,这是由广东的社会经济特点所决定的。广东需要保留大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作为大城市带的辐射范围。

再次,城市化的重点应当是在东西两翼和北部分别建设三到四个大城市,实现两翼展开、中心突破的弓箭形城镇化道路。从全省情况来看,“弓形”区域则是广东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形成了发展的巨大反差,也制约了广东经济的整体进步,可以说是广东落后江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这次以城镇化建设为主题的经济发展中,应当以东西北三个方向发展的城市建设为中心,力争通过这一轮建设后,使广东省的经济不再固守珠三角一线,也使人口不再单方面向这一线集中,而是形成东西两翼向中部合龙的形势,并从中间突破建设一条新的“箭”形大城市带。即,对于东西北弓形地带几个重要支点(梅州、韶关、湛江、肇庆等)应建成3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推动广州到韶关的各级城市快速发展。

最后,上述策略和路径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包括投资倾斜、税收倾斜以及产业转移等方面,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相统一的新型城市化。

参考文献:

[1]Ebanks G,Edward,Cheng C. China:A unique urbanization mode1[J].Asia Pacific PoPu1. J,1990:29-50.

[2]Liu S,Li X,Zhang M. Scenario ana1ysis on urbanization and rura1-urban migration in China[M].Interim RePort,IR-03-036,Internationa1 Institute of APP1ied Systems Ana1ysis,Laxenburg,Austria,2003:2-15.

[3]Friedman J. Four these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1 Journa1 of Urban and Regiona1 Research,2006(2):440-451.

[4]吴璞周,卫海燕,杨芳.城市化水平与城市资源压力关系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8(1):39-44.

[5]吴玉明,柏玲.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测度与互动分析[J].地理科学,2011(12):1474-1479.

[6]宋建波,武春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2):78-87.

[7]孜比布拉·司马义,苏力叶·木沙江,帕夏古·阿不来提.阿克苏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协调度评析[J].地理研究,2011 (3):496-504.

[8]郑华伟,刘友兆,王希睿.中国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9):1029-1034.

(责任编辑:陈景增)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7-5348(2O15)11-OOO9-O5

[收稿日期]2015-07-01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共建项目“粤港澳自贸区关键制度创新研究”(GDBXYJ11);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韶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研究”(2013015)

[作者简介]龙游宇(1970-),男,四川宜宾人,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发展和制度创新。

Explo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Guangd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Use, Population-Agglomeration and Economy-Development

LONG You-yu

(Co11ege of Economics Managemen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From three asPects,which are 1and use,PoPu1ation agg1omeration and socio -economic deve1oPment,a new round of Guangdong urbanization shou1d be unfo1ded from the east and west,and breakthrough from the north of Guangdong. The reason is that there are more chiP 1and which can 1ead more effective investment in the east,north and west of Guangdong;and there are greater amount of PoPu1ation can be born by a bi11ion in GDP growth,which is more effect on urbanization Promoted by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overa11 socio-economic deve1oPment,Guangdong a1so shou1d Prevent the megacities excessive exPansion,imProve the deve1oPment conditions of sma11 towns,effort to bui1d a bow-shaPed city be1t witch start from the east and west,c1ose at the north,and an arrow -shaPed city a1ong the Beijing -Zhuhai 1ine and Beijing -Guangzhou 1ine.

Key words:1and use;PoPu1ation agg1omeration;Guangdong's urbanization;economy deve1oPment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土地利用
略谈乡镇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