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将军的抗战“三宝”

2015-07-23 01:35徐昊
文史春秋 2015年7期
关键词:彭雪枫骑兵三宝

●徐昊

彭雪枫是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33位军事家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他领导抗战军民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并且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把新四军游击支队 (即后来的新四军第四师)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彭雪枫将军的抗战“三宝”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淮北地区有一首民谣:“彭师长有 ‘三宝’,拂晓剧团、骑兵团还有一张 《拂晓报》。”

铁马冰河飞骑兵

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是1941年8月1日在淮宝县(今洪泽县)岔河镇成立的。骑兵团成立之前,淮北抗日根据地老百姓深受日伪骑兵的侵扰,特别是到了收粮食的季节,敌人的骑兵总会前来劫掠,新四军战士在和敌人骑兵作战中也是屡屡处于下风。“步利险阻,骑利平地”,淮北平原地形平坦,便于骑兵纵横冲击,鉴于这样的情况,彭雪枫在一次会议上总结战斗经验时,第一次提出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骑兵对抗骑兵,这一提议立刻受到了与会同志的一致赞同。

骑兵团成立之初,可谓是困难重重。首先,作为骑兵,马是最重要的,但是当时根据地的条件很困难,只有个别领导同志为了工作方便才配有坐骑。其次是训练问题,骑兵相对于步兵来说,对于训练的要求更高。彭雪枫年轻时在求学期间曾经在内蒙大草原上练过一些马术,可那毕竟不是战斗中所要求的骑术。新四军战士中只有个别老战士在长征结束时有过和骑兵交手的经验,这些对于建立一支正规化的骑兵部队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困难根本难不住彭雪枫,在解决战马问题上,他带头把跟随自己多年的“火车头”送到了骑兵团,并号召配有坐骑的干部把马捐出来,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一部分马匹的问题。根据地的老百姓听说了新四军要组建骑兵团,纷纷把自己家里拉粮食干庄稼活的马牵到了骑兵团,要求新四军把马作为战马,好为抗击日军出一份力。与此同时,彭雪枫听说了在新疆受过骑兵训练的周纯麟同志就在第四师驻地附近工作,立刻想办法把他调到了骑兵团。周纯麟是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当年在西路军作战时,跟随李先念突围成功到达新疆,当时中共与“新疆王”盛世才关系尚好,周纯麟就在盛世才的骑兵部队里学习骑兵的相关知识。当时的盛世才骑兵部队有苏联骑兵专家指导,因此周纯麟学到了不少骑兵作战理论。

骑兵团从组建之初就立足于建成一支正规化的骑兵部队,在训练上,彭雪枫亲自给骑兵团的战士上课,周纯麟利用自己以前学习到的骑兵知识和 《骑兵操典》《骑兵教范》的有关内容,组织官兵进行专业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骑兵团的战士们的马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马上独立、蹬里藏身、倒骑马、偏骑马等都能熟练掌握,劈刀、马上射击、超越障碍等杀敌本领也日益精湛。新四军首长陈毅、张云逸、谭震林等人看过骑兵团的表演后纷纷表示满意,新四军其他兄弟部队在听说了骑兵团的训练成果后,都派所属的骑兵部队前来学习经验。骑兵团形成战斗力后,曾经多次重创日伪军。1942年5月,淮北大地正是夏收的繁忙时节,日伪军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从据点里外出抢粮,骑兵团在泗县和泗阳县以北,痛歼了抢粮的日伪军300多人,给敌人造成了极大震慑,有效地保护了老百姓的夏收。这样的战例随着第四师骑兵团的成长越来越多,骑兵团的威名也在根据地传开了,敌人对于第四师骑兵团闻风丧胆,不敢再随便出入据点为非作歹,百姓听到骑兵团则是喜上眉梢,亲切地称骑兵团为“飞骑兵”。

“部队之花”盛开豫皖苏

彭雪枫

“部队之花”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拂晓剧团的盛赞。拂晓剧团组建于河南省鹿邑县,1938年,新四军游击支队正在彭雪枫的带领下不断东进,经过鹿邑县时,当地有几个十几岁能唱能跳的中学生要求参军,于是彭雪枫就因材施用,以这几个孩子为基础,组建了一个随营剧团,命名为“拂晓剧团”。剧团里的演员们岁数很小就离开了家庭,各方面都还需要照顾,彭雪枫就当起了拂晓剧团这个大家庭的家长。生活上,给与小演员无微不至的照顾,经常过问小演员们的生活用品的保障和伙食的供应;学习上,总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给小演员上政治课,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工作上,剧团很多的剧目彭雪枫都亲自参与编排,力争达到最佳的政治宣传效果。

古语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武的方面第四师官兵英勇善战,更有骑兵团这支有生力量;那么文的方面,拂晓剧团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剧团每一次演出都对抗战官兵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拂晓剧团不仅能表演河南坠子、淮北小调、踩高跷、划旱船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更能自编自演京剧和很多话剧。每次剧团演出,部队官兵和老百姓都特别期待,从演出开始到谢幕,真的是精彩不断,掌声不断。我军著名将领徐海东有一次经过彭雪枫部队的驻地,彭雪枫特别嘱咐剧团为了欢迎这位著名的将领,赶排了 《徐大将粉碎日寇扫荡》的京剧。在看完拂晓剧团演出后,徐海东将军十分感慨,对于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剧团排出的精彩剧目表示赞叹,称赞拂晓剧团这朵“部队之花”名不虚传。

拂晓剧团不仅对抗战军民起到了很大的鼓舞激励作用,同时对抗战友军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一次,东北军系统的何柱国骑兵军奉命驻扎在我根据地附近,当时国民党总体上在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但是东北军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抗战的要求比较高,不同于其他国民党部队。为了团结抗日统一战线,彭雪枫就命令拂晓剧团排练了一些反映东北义勇军抗日题材的节目,到何柱国部某师进行慰问演出。当剧团的小演员们在台上唱起“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离开了我的家乡……”这首歌时,台下的东北军官兵深受感染,很多战士都已经泣不成声。当晚剧团演出了很多抗战题材的节目,如 《三江好》 《松花江上》 《新编“九·一八”小调》等。当演出结束时,东北军的官兵纷纷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等口号,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从那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新四军和东北军都没有发生过摩擦,并且能够并肩战斗,打击日本侵略者。

还有一张 《拂晓报》

彭雪枫自幼学习刻苦,文学功底扎实,在长征途中指挥战斗的闲余,曾写出过《娄山关前后》这样受到毛泽东称赞的文章,在红军中有“儒将”的美称。在担任红军第三军团第四师政委期间,彭雪枫还主办过一张油印小报 《猛攻报》,受到了广大干部战士的好评,也为后来他主办《拂晓报》积累了经验。

《拂晓报》于1938年9月29日创刊于河南确山竹沟,彭雪枫亲自为该报提写报名“拂晓报”,在发刊词中,彭雪枫写道:“‘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勇敢,革命,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要到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迎来了光明。我们的报纸,定名为 ‘拂晓’,是包含着这个严肃又伟大的意义的。”在 《拂晓报》创刊后不久,彭雪枫就带领着新四军游击支队踏上了漫漫征程,《拂晓报》也渐渐的由一张油印小报成长为蜚声海内外的抗战报纸,在这个过程中,彭雪枫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对 《拂晓报》的要求非常严格,报纸的每一个标题、每一个消息他都亲自过目。有一期报纸在一个标题上写着“这次进军的任务是打击消灭汉奸武装”,彭雪枫认为这个标题很不全面,因为新四军的首要任务是打击侵华日军,对于汉奸武装,一方面要打击,一方面也要瓦解、争取,他要求把这期报纸收回重印。彭雪枫对于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要求更加严格。有一次,他打电话叫来了一位编辑,上去就问标点符号总共有几种,你作为编辑用得是否熟练?这位编辑很长时间说不上话来,彭雪枫取出了刚出版的一期报纸,给该编辑指出了上面标点符号的一些错误,并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报纸出现差错影响太大,一个关键性的错别字或标点符号,会使原意改变,就会出大问题。彭雪枫还在工作之余给 《拂晓报》撰写了大量稿件,特别是每逢重大的事件、活动,他都会亲自写一些文章,如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具体工作方针》 《以无产阶级战士的英雄气概为革命而斗战到底》《告南阳同乡书》等,就像黑暗中的一座座灯塔,为根据地的发展和抗战军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拂晓报》开始时只是一张油印小报,后来随着部队的东进,报纸的影响越来越大,版面越办越多,而且开始出现漫画插图。报纸图文并茂,更加受到部队官兵的欢迎,每一期报纸只要一印出来,官兵们便争相阅读,阅读 《拂晓报》成了第四师官兵战斗生活的一部分。报纸的发行开始只是限于游击支队内部,后来逐渐冲破了根据地的范围,发行到延安、重庆、西安等城市,国内民众通过这张小报了解了豫皖苏抗日军民的坚持与斗争,赢得了社会大众的支持。这样的一张抗战小报,引起了著名记者范长江的关注,他主持的“国新社”的记者李洪和任重于1939年和1940年先后来到豫皖苏根据地采访。通过“国新社”的宣传和宋庆龄先生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的支持,《拂晓报》流传到了新加坡、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巴黎、伦敦、莫斯科等世界著名城市,还参加了在法国举行的“万国新闻报刊博览会”。

《拂晓报》出版第100期纪念时,毛泽东同志亲笔为报纸题词:“坚持游击战争”,并且给彭雪枫写来贺信,鼓励大家继续努力,把报纸办得更好。到1943年12月2日,《拂晓报》出版了500期,彭雪枫在座谈会上作了 《贺 〈拂晓报〉五百号——五年来之 〈拂晓报〉的检讨》的报告,回顾了报纸一步步发展的过程,他还在自己珍藏的 《拂晓报》合订本上亲题“心血的结晶”,这可谓是他对 《拂晓报》的真情流露。

猜你喜欢
彭雪枫骑兵三宝
骑兵政委 邓永耀
中药急救“三宝”
骑兵之败
蒙古骑兵,所向无敌
家有三宝
“岑溪三宝”有真味
写人有“三宝”
一部颇具特色的将领传——《彭雪枫传》评介
彭雪枫智斗韩德勤
《彭雪枫军事文选》暨《彭雪枫将军》画册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