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活动分析及教学建议(人教版)

2015-07-24 08:30张亚平张海
地理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说变迁科学素养

张亚平 张海

本节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的重要内容。本节相应的课程标准要求为“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材以“海陆的变迁”为主题展开阐述,在学生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基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探究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不断运动、变化的成因,是第一节内容的拓展和深化。本节教材内容由“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三部分组成,并配套设置三个活动内容: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图1)。本文分别对这三个活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活动1: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本活动以三个图文结合的实例来佐证教材课文中提出的“沧海桑田”、海陆不断变迁的科学观点。首先通过图片实例使学生对海陆变迁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进而又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表面某些区域由陆变海、由海变陆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到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然而就大时空尺度来说,地壳变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最主要原因(表1)。

针对此活动教学,笔者认为教师除引导学生学习课标、教材中要求的地理知识外,更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结合教材活动“荷兰围海造陆”的讲解,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师通过补充讲解世界著名“低地国”荷兰(也可结合我国香港)如何利用填海大坝围海造陆、扩大陆地面积这一地理现象,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也能引起海陆变迁,更让学生知道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局部、小时空尺度范围内,并且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这也正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体现。二是对荷兰围海造陆的内容进行延伸,结合我国海洋地理状况,对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开展海洋教育,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热切呼唤。地理学科对学生的海洋意识教育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在学生学完本章第一节有关四大洋等海洋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可对荷兰和我国海洋状况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了解海洋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兴趣,进而加强对中学生海洋安全意识、海洋版图意识的启蒙教育。

活动2:运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

此活动借助生活化的图像,以卡通人物对话的形式列举出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拼合大陆古老地层的相似,以及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都有分布这两种地理现象,启发学生对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进行思考,这也是对大陆漂移学说内容的实例举证和资料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活动之后,教材又增加“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这一阅读材料,它以故事化的语言详细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及其基本内容,且提出一个思考问题:“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此阅读材料是对本活动内容的自然拓展延伸。

笔者认为本活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对魏格纳从地图中得到灵感而最后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这一实例的学习,结合教师补充讲解,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地图在地理学习、地理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就重视锻炼并提升自身的阅读、绘制、分析地图能力。二是利用活动对学生进行地理科学素养教育。地理素养由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部分组成。其中地理科学素养是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公众科学素养的共性特征,又融合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体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据论证。魏格纳通过地图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吻合这一问题,进而引发思考,然后收集资料、实地考察,用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前人研究资料等为自己提出大陆漂移假说进行论证。通过这一科学史小故事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科研方法、质疑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科学知识的积淀在地理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本活动是对课文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一系列知识的进一步例证剖析。教材首先通过在一幅简易地图上标注出红海扩张、地中海不断缩小、喜马拉雅山脉形成这三个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已学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探究,接着又用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和小实验图片的形式具体说明其形成过程(图2)。让学生在逻辑严密的探究求证过程中,自主学习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知识。

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本活动过程中,应从以下三点着手。一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板块构造运动理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通过相关的板块运动视频、计算机模拟和图片等演示手段使之动态化、形象化,让学生易于掌握和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是教师要有地理实验教学的思想意识。地理实验是地理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世界地理教育改革研究的一个焦点领域。教师可引导学生做“用两手相对挤压平放在桌面的课本”这样一个小实验,来模拟演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这既可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知识的理解深度,又培养其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三是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填充册、练习题及时复习和巩固本活动中的地理新知识。通过地理填充图册和相关练习题的训练,让学生对全球六大板块、世界主要山脉、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名称书写、分布位置等做及时的检测和复习。

通过对本节“海陆的变迁”教材中三个活动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材活动系统是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帮助学生转变地理学习方式、自主建构地理知识、拓展地理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理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灵活处理教材活动内容、创造性活动教学等方面大有作为。在当前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使地理教材活动系统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学说变迁科学素养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