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有特征 论述有结构

2015-08-04 14:43余艳玲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建筑

余艳玲

《中国建筑的特征》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说明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影响深远,是引论;第3~13自然段,紧扣文题,分述中国古代建筑的九大特征;第14~19自然段,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手法,进一步深化谈论的主题;第20自然段,作者呼吁人们运用中国古代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来“建造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是结语。

像这样的自然科学小论文,只是论述类文本的一个分支。论述类文本的选文包罗万象,专业性强,许多学生纠结于其中的知识,越看越糊涂,提笔做题自是“很受伤”。

这里,我们首先明确一点,论述类文本考查的是分析、概括和推理的思维能力,不是我们对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深广与否,因此大可不必在知识的细枝末节上纠缠。相反,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才是引导我们读懂论述类文本的主要方法。

由文题悟文意

像《中国建筑的特征》,文题就是一个很好的破题途径。“特征”是中心词,“中国建筑”指明研究对象。在全文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句子——“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文章的主体部分旋即凸显。题目就好比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题目也就等于抓住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文体析结构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在完成了“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的任务之后,它更重要的职责是借助专业领域知识来“论说”自己的科学理念——“用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因而介绍九大特征之后,作者所花的笔墨是为顺利得出最后一段的结论所做的准备工作。追究“是什么”的同时我们也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整篇文章的框架一目了然。

论述类文本一般是议论文,大多数议论文又多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整体结构模式,即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从文体特点入手,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明确论证的过程和方法,也是我们准确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行文思路的重要手段。

抓词句明层次

论述文大多是条理清晰的文章,很容易找到中心句或主旨句来帮助我们划分层次。中心句或出现在开头,或归纳于末尾。另外,各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也有可能是分论点;即使不是分论点,也起着引领或者总结本段的作用。

除了中心句、主旨句,关键词也起到勾连上下文的重要作用。在作者详述中国古代建筑的九大特征时,我们可以看到(三)(四)(五)中出现了大量的建筑学专业术语。高频词汇“木材”“结构”“立柱”“横梁”“梁架”可以帮助我们把各个构件同主要构架串接在一起,将它们统归为结构特点。

可见,抓住关键词句,可以高效地梳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脉胳,明确中心论点,也有助于我们快速读通、读懂文本。

上文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从文题、文体、关键词句等方面入手,细读文本,整理归纳了一些可行性办法,便于我们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深入品味文本意蕴。

[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哲学的困惑和魅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惊奇。这句名言为以后的许多哲学家所引证,用以解释哲学的起源。但在我看来,哲学应该起源于惊奇的惊奇,它对实证科学的惊奇再表示惊奇。可见,研究哲学首先需要一种问题意识。

以往一些文学作品总是对哲学家的沉思报以怀疑和讥笑。事实上,哲学家们的沉思有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却十分可爱。苏格拉底经常站在屋檐下思考哲学问题,有时候竟一动不动地在那里站一天一夜!哲学家金岳霖完成了《知识论》后,为避空袭,他抱着书稿躲进了防空洞。空袭过后,他还未从哲学沉思中完全摆脱出来,走的时候忘记带走书稿。后来,他根据回忆,重新把这部70多万字的书稿写了出来!哲学家的生活中总是伴随着一些古怪故事,然而,他们深入思索的正是宇宙和人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在长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解决哲学中的困惑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需要以超功利的心态来追求真理,而任何浮躁、浮夸的风气都于事无补。

哲学并不以实证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它关注的是实证科学的价值基础。如果说实证科学询问的是事实,那么,哲学询问的则是价值。

在哲学研究中,方法论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为了了解整个文本,人们必须先了解文本中的每个部分。但如果你没有吃透整个文本的精神,那么你对文本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理解也是不可能深入下去的。于是,部分与整体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前提、互动的关系。另一个是认识者的期望与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就认识的期望而言,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对对象获得客观的认识,但往往我们在认识任何对象之前就已经有了先入之见。这也是人们在任何诠释活动中必定会遭遇到的悖论。实际上,解决或超越这一悖论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自觉地顺应这一悖论。

我们通常以为,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我们也用语言来掩饰自己的思想。只有自觉地反思语言表达中的种种困惑,我们的哲学思考才能真正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哲学本身充满了困惑。然而,唯其如此,它才充满了活力和魅力。对于真正的思想者来说,一门学问越是深刻,越是难以把握,就越能激起他的经久不衰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本文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哲学家思考问题时既让人感到滑稽可笑,又让人感到十分可爱。因为他们所思索的往往是宇宙和人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其思考方式异于常人。

B.哲学与实证科学的区别在于:实证科学询问的是事实;而哲学询问的是价值,它必须对实证科学表示“惊奇”。所以,问题意识是哲学研究的关键。

C.在哲学研究中,哲学家如果能够尊重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摒弃认识外部世界时自身存在的先入之见,就能顺利解决诠释活动中存在的悖论。

D.哲学本身面临种种困惑,使得它充满活力和魅力。事实上,越是深刻和难以把握的学问,就越能激起真正的思想者持续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

[参考答案]

D (A项,以偏概全,原文第2段说“哲学家们的沉思‘有时看起来滑稽可笑”;强拉因果,让人感到滑稽可笑又十分可爱的是他们的思考方式而不是思索的对象或内容。B项,未然作已然,原文“如果……那么……”是一种假设,不宜理解为事实;作者认为哲学应该“对实证科学的惊奇再表示惊奇”。C项,原文为“解决或超越这一悖论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自觉地顺应这一悖论”)

猜你喜欢
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废弃建筑
高一帆
《老建筑》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超高层建筑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