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的混搭

2015-08-07 00:47史绍典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趵突泉蓄积喷泉

史绍典

湖北省2015年高考作文题,以一则轻快的抒情式的科普桥段,演绎自然界泉水的形成,及其“应该”由此而带来的感悟,成就了鄂省高考作文自主命题的收官(2016年始,高考命题又将由相关省的“自主”收归“国有”)。

揣想命题者的命意,是力图唤起对“默默不语”者的留意,并彰显任何“众人瞩目”的光鲜外表,均根植于“默默不语”的奉献。这当然属励志型的正能量。

命题者自话

考试完后,“湖北省考试院专家”,发布了“2015年高考湖北卷评析”。其作文部分,是这样的,“作文题型为情境类材料作文。泉水在地下默默地蓄积,一旦喷涌而出,便汇成溪流,奔向远方。然而,地上的喷泉引人瞩目,地下的泉水却鲜有关注。同一种泉水竟有如此不同的‘际遇,其中所隐含的人生哲理,很容易引发考生的联想,从而富有个性和创意地表达自己关于人生、生命、成长等的认识和思考。‘蓄积与‘喷涌的关联简单明了,却有着多向立意的可能‘耕耘与收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集体‘积累与成功‘准备与机遇‘位置与价值‘先与后等,都不难进入考生的视野和笔底。而‘众人瞩目与‘鲜有关注的鲜明对照,则可能促使考生展开‘现象与本质‘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孤立与联系‘静止与发展‘感性与理性‘眼前与长远等的思辨。试题在凸显可写性的同时,还较好地解决了防套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模式的泛滥,能够更为有效地落实高考作文的测量目标。”不错!聊备一说。

网上有一段话,有点意思,似可为注脚,“近些年高考作文题不断创新、破冰,但一些精明的语文老师、考生,早已看透了这些花拳绣腿的底牌,暗自发笑。他们手持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辩证法宝器,再携相生相成、刚柔相济两样祖传短兵器,简直无往而不利。”诚以为,这是对线性思维下多种关系罗列的一种简单应对。

仔细琢磨作文提供的材料,却有了些想法,录于此。

文名“混搭”,取概念、意识、背景等纠结、混乱意。

常识的缺失

“泉水在地下蓄积”,“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这里问题出来了,何谓“泉水”?“地下”的是不是泉水?来看看权威辞书怎么说?

《辞海》:“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在适宜的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就能流出地表而成泉。”

《辞源》:泉水,“从地下流出来的水。《诗·小雅·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

由此可知,水,在地下,谓“地下水”;水,在地表“露头”,才叫“泉水”。即是说,地下水流出地表方能成泉。

“百度百科”的解说,可能更能说明问题:“泉是地下水出露至地表的地点,或者地下含水层露出地表的地点。”而且,它给出的泉水的“别称”,即“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因此,严格地说来,“未露头”的地下水,是算不得泉水的。不过,习非成是,通常都这么说了,姑妄信之。然而,作为高考命题的严肃、严格、规整来讲,尤其作为高考的作文命题,似乎还是得捋清一下。

其次,“泉水在地下蓄积”,乍听之下,似不为错,但细究,还是有可探讨的地方。

查“蓄积”,很明显,“地下”只是一个集合点而已。其蓄积来源的多方面,的确不可忽略不计。考其“蓄积”来源,计有,大气降水(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季节性冰雪融水、湖泊水补给、河水补给等等,大约都是从天上来、从地上来,而“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只不过是“不断聚集”罢了。

因此,谈“蓄积”,万不可只言地下,而罔顾天上、地上!

是不是可以这样看,这是一个全景观看世界的时代,是一个透视世界的时代。多角度对世界的关照,才成全了我们对世界的宏观、整体的认识。我们怕不能只局限于命题者视线之一隅,而遮蔽了万千考生向外界寻求的双眸。

感性的扭曲

湖北2015高考作文命题,是一个正能量的严肃的话题,但其材料却不乏轻快、浪漫的小资韵味。你看,“一旦有机会,他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

地下水出露地表,状况也是多方面的。如果地下水出露地表没有形成明显的水流,它只是被称为“渗水”。“渗水”这一种状况的泉水,它只是由“渗”而来,这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渗”,《辞海》说,“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按说这种“透过”,也只有小心翼翼、点点滴滴、慢条斯理,按部就班,何来“骄傲”可言?这里,“骄傲”也者,在“渗水”状况下,它的确是命题者的一厢情愿。

而如果是“一旦”“涌出”呢,恐怕更说不上“骄傲”了。

泉水的“成因”,“百度百科”是这样说的:“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倾斜方向流,遇侵入岩体阻挡,承压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

这样的一个形成过程,请看它的一连串动作“渗漏……顺……流,遇……阻挡……,出露……形成……”,“渗漏”说明其缓,“顺”说明其别无他途,“流”说明其大势所趋,“遇”说明其不由自主,“阻挡”说明其障碍重重,“出露”说明其逼不得已,……这是一个顺势而为、身不由己、辛苦摸索、左冲右突、才得见天日的修炼。这之中,我们怕也看不到所谓“骄傲”,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地下水在成泉之前的暗中摸索、痛苦挣扎,要说,依稀也有一点点重见天日的冲动(因为之前,它是一直在天上、在地上的)。

这里,插说一点宏大叙事,中华三江,即黄河、长江、澜沧江,其源头,无不是泉水汇集。只是一直到2009年,才经我国三江源科考队考证,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青海的卡日曲为黄河的源头,输送占黄河总水量49%;沱沱河为长江的源头,输送占长江总水量25%;扎曲为澜沧江的源头,输送占澜沧江总水量15%。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至少2009年之前(尝不为人知),它们何曾“骄傲”过?

“骄傲”,是不是命题者意识的“强加”?

角度的混淆

怎么看待泉水,上述“骄傲”,充其量是命题者的“观察”角度。而在泉水自身,是绝没有此种“情感”体验的。

其实,泉水,超大量的泉水,比如在2009年之前的“三江源”地区,它们是自然状态的存在,是“造物主”造化使然,是亘古未灭、生息不止……它们不依“人”(包括命题者)的感觉而存在,它们也从未有过“人”的高尚、卑微、骄傲、渺小、奉献、付出等等“价值观”。

“人”旁加于物的“价值观”,是最廉价的、最不足道的。

只有当泉水被“人”绑架,它才不得已有了“人”的价值。比如,济南之“趵突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元代赵孟頫在《趵突泉》诗中赞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历城县志》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清康熙帝南游时,曾观赏了趵突泉,兴奋之余,题写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泉”。这些“人”的赞誉,与“趵突泉”有何关联?即令“趵突泉”三字,也系“人”的加予。

“趵突泉”当然“骄傲”,但那是“人”的染指!在“趵突泉”自身来说,它永远只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而已。何况,由于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趵突泉还曾几度断流(趵突泉若自身有知,它应该哭泣)!

再者,你以为地下水,视线所不及,那就该是“默默不语”?《说郛》卷四二引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论水》:“湍而漱石者谓之涌泉,山石间有水泽而仰沸者谓之喷泉。”可以想见,“涌泉”、“喷泉”,在出露地表前,该蓄积了多大的能量?它的一涌、一喷,在地下蕴蓄、重见天日的当口,是冲动、勃发,是轰轰然、喧喧然,是急不可耐、急于解脱……

鲁迅也说:“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鲁迅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对鲁迅而言,沉默,并非“默默不语”!)

这样看来,“默默不语”,也是命题者自我角色下对泉水的“强加”。

论说的一律

林林总总的泉水,每一种泉水都是客观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套用一句话,它们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命题者的牵引,却拘泥于“默默不语”一说。是乃约束思维发散,钳制考生思想,且人为设定,“主题先行”,殊为不当。

为什么让人只关注“默默不语”?似乎只有“默默不语”才堪称优秀?更深层次地说,“默默不语”对培养现代公民的主体意识有何功用?

是的,“默默不语”是一种品性,但是其他呢?

泉水:

按水流状况的不同,可以分为间歇泉和常流泉。

根据水流温度,泉可以分为温泉和冷泉。

还有上文所谈及的渗水。

泉还可按照其流量大小分为八级。

此外,还有矿泉、观赏泉。

等等。

“间歇泉”,标示有规律、有节制的停顿(平日里,泉水干涸,滴水不见,静似穹空;一旦喷泉涌波,声响隆隆,震撼山谷。一个时辰,销声匿迹,万籁俱寂)。这里,爆发的威仪、停顿的神秘、间歇的作用、运行的前提……启示人们,前进中,要不要停顿,要怎样的停顿?

“常流泉”,不倦。一则细水长流,一则汩汩滔滔。其中之毫不倦怠,一往直前,是不是也有某种精神?“小车不倒只管推”?

它如“温泉”之热度、热情、张扬,“冷泉”之冷静、冷艳、收敛,“渗水”之积攒、平缓、克制,还有“八级”泉水的品评、内功、区隔(尤其其中之管理学的奥妙),不都是极有意思的话题?

而矿泉、观赏泉对人们生活的实用价值,简直就是太好太好的了。

可是它们,在成为它们之前,却并非都是“默默不语”的!

人为认定事物种种情状之一种(还是可能与不可能存在之一种),强塞给考生,乃一种武断,此种武断,影响了考试的公正、公平、公开!

材料貌似开放,而沦入论说一律的封闭,这是今年湖北省高考作文命题的吊诡。“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这一提示大体不错。问题在哪儿呢?就在由“其实”一语,转向“正是因为有……,才有……”的,这排他、毋庸置疑的唯一因果。“鲜有关注”到关注唯一,同样是对事物、事理的遮蔽。

[作者通联:湖北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趵突泉蓄积喷泉
樟子松人工林林分蓄积量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趵突泉
神奇的趵突泉
可乐瓶里的“喷泉”
藏药佐太中汞在小鼠体内的蓄积
可乐喷泉
自制喷泉
浅谈藏医“疾病蓄积”与健康养生
坚持创新 蓄积行业永续发展动能
趵突泉水位近十年同期最低 济南启动“保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