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痴绝处,中语教学中

2015-08-07 00:47彭晓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高品质作文语文

彭晓

【评议论著】胡根林《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

【内容提要】所谓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实际追求的是有品性、品位和品格的语文教学,是价值、效果、效率和魅力相统一的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高语文学科的学术含金量,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最终体现于日常的语文课堂之上。

认识胡根林先生,是在2007年。深色的风衣,红格的围巾,特显学院派的儒雅沉静。其时先生正同上师大的博士生团队深入基层,与中小学教师们一起商讨文本,研究课堂。他们的到来使多年来唯教参是瞻的局面顿然突破,教师们犹如夜航的船舶前挂上了探照灯一般,前路的波光与险滩纤毫毕现。

最初我们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将教材中的精读篇目一篇篇地分析解读,提交性格各异的教学设计,商讨可行性,再通过课堂实践来检测有效性,以进行多次改进。文本解读的缤纷多彩,教学设计的智慧碰撞,课堂实践的波澜迭起——听起来很美,但是在博士严苛的要求下,做起来却心力交瘁,常有行到水穷处的困窘无奈。从前我们自以为还算美丽的语文教学,在如此这般的磨砺中渐渐剥离出真实的面目:学养的捉襟见肘,胸襟的固步自封,课堂的自我陶醉,目标的混沌不清……幸运的是,当驳船被艰难地拉过浅滩之后,语文教学“江入大荒流”的宏阔气象便在我们面前逐渐展露了。

这许多年,先生初心不改,始终扎根于沪上中语教学的最前线,带领一批批追随者在这片广袤的河床中植根,渐成中流砥柱。《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一书便是先生数年来孜孜于语文课程及语文教学研究的心血结晶。实际上,早在多年前,先生便提出了“有品质的语文教学”这一观点,彼时他已从无数的语文课堂观察之中洞见其弊,比较突出的问题,从阅读教学之积弊到写作教学之沉疴,在其书的第三章“语文教学各领域问题聚焦”中均有点出,但君子如玉,除“破”之外,先生更注重“立”,书中站在课程的制高点提出的策略,颇有学者见地。

众所周知,语文课堂的一大“要素”便是朗读,可是从小学到中学,十来年“读”下来,读得磕磕巴巴、乏善可陈者大有人在。胡先生在与孙博士、俞老师的“三人谈”中指陈其弊:“朗读的形式化带来课堂的热闹”,但是“学生本人根本听不到自己或别人的朗读,也就不存在通过朗读来获得理解,或进行自我表达的意义”①。还有的课堂一味地要求模仿,致使男生的朗读被女老师或女生同化。因此先生提倡“个性化朗读”,“不须要求学生用一个标准读”,或者“分层次朗读”②,这无疑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三人谈”中引用了俞老师《巧取报酬》的课例,这是小学的课文,但其中颇富思考价值。笔者再举中学的两篇课文为例:苏轼的《江城子》中有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大凡老师读到这里,总归气势昂扬、豪情四溢,语调一路冲向顶峰。我们的学生也被要求这样处理。这样朗读固然很好,但如果有学生认为词作的前一句还在不无忧郁地盼望“何日遣冯唐”,下一句立即“满血复活”有点困难,联系宋王朝武力衰弱外患频仍的事实,他更愿意处理得悲壮一些,沉郁一些,也未尝不可。再如舒婷的《致橡树》,男孩子的朗读更为理性、更为铿锵;而女孩子的朗读则更加柔情似水。这就是基于“进行对文本的自我表达”③带来的差异。男孩子可能认为这首诗并不是一首情诗,它更像是“吹响战斗的号角”,是一首女性的“独立宣言”;女孩子则认为它代表了新时代的女性对爱情和婚姻关系的理解与追求。这难道不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吗?

王荣生教授曾有一篇文章《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作文教学》非常犀利地抨击了语文课在作文这一块的无作为。其实语文课对作文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语文老师最重、最苦的工作仍然在作文的批改上。但为什么我们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却得不到认可呢?胡先生的看法更加富有高瞻远瞩的意义。先生认为,我们的写作教学,“缺乏明确的读者意识指导是其中紧要的问题之一”。他指出,“对于新手作者而言,他们的特点是采用‘知识陈述的策略,只是把与某特定主题相关的个人记忆中所有内容一股脑全写下来,花很多时间去处理文字、语法问题,或者过分拘泥于用字遣词的完美而根本无法顾及读者的存在”④。请看,这是不是学生的作文写作、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受先生启发,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小的尝试。2015年上海市春考公布了作文题《时间使我们丰厚》,当时正逢寒假,我嘱咐学生抽空与家长聊聊,听听他们在时间的漫漫长河里获得了什么,然后思考自身的意义,写作成文,并且将作文发表在班级微信圈里,本班级所有同学、家长、老师都可随意观赏并附上评点意见。结果两星期的时间里,所有学生都发布了质量远胜平时作文的原创文章。有一位家长起初担心十多岁的孩子难以驾驭这个题目,读完圈里的作文后也不禁赞赏有加;不少学生读到同学或老师乃至家长给予的评点意见后立即修改文稿、重新发布。寒假虽然只有这一篇作文,但同学们写得快乐、大有收获。如今国内不少学校设备先进,开始尝试“电子写作”,即当场写作、及时上传、全班共享。除追求便捷与时效性外,藉此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倒也相当有意义。笔者在浦西、浦东均听过若干节新技术支持的作文课,感觉这种探索还是非常有前景的,如果能以《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写作教学高屋建瓴式的策略为理论支持,作文教学有朝一日会结出更令人心动的果实。

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做到“目中有人”,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自身也须尊重“读者意识”,做到“目中有人”。

早在2008年的时候,胡先生就要求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他建议教师在进入新课之前,先了解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教学。老实说,当时大家都不很理解,甚至被吓到了——两个班八十多份预习单(或者说导学单)要批改,要归纳汇总,要根据学生需求的轻重缓急来重新确定教学的重点、次重点,更为恐怖的是,它几乎颠覆了过去我们习惯的根据教参备课的模式,它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完全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每一届的学生,乃至每个班的学生都各有区别,那么你得不断地推陈出新,给这届学生设计的教学未必适合下一届学生;给这个班设计的教学未必适用于另一个班。这是多么庞大的工作量啊!

在所坚持的真理面前,胡先生总是执拗无畏又富有行动力的,不久他便带领他的团队承担了上海市级课题《教学设计起点评估的行动研究》,先生在本书的第五章中收录了其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

在先生开展“起点评估”的研究之前,语文界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学情分析,但尚未将“学习情况”与“学生情况”进行有效的区分,胡先生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教学起点”的概念:“就是教授新知识、开展教与学活动过程,以达成教学目标的起始状态。”⑤为探知起点,先生设计了多种方式:基于小说文本的复杂性,《边城》⑥采用了问题归类的方式;基于讲演这种艺术活动的特殊性,《最后一次讲演》⑦采用了问题反馈的方式。此外还有很多方式,“比如座谈会、作业反馈、小测验、课中提问”等⑧。方式不同,却都体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和尊重。

《煮酒论英雄》⑨这一案例则更为详细地体现了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不厌其烦地调整教学的过程。教师预设的学习单要求学生圈划曹刘二人“对话内容关键词”。完成情况较为糟糕,于是教师进行了调整,改为请学生填写曹刘的对话层次。结果依然不如人意,教师再次进行调整,将表格中“对话内容关键词”一栏删去,改为“(所论的)人物”,指向更清晰,学生就易于操作了。同时选取这一课例也反映了胡先生对“学习内容关键属性”⑩的思考。在他的带领下,优秀的教师们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要在众多的属性中,分辨出哪些属性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关键属性。以此为基础,来考虑如何安排学习顺序、用于讲解的学科知识以及充当支架作用的背景知识、示例或情境创设等。”{11}

笔者曾在先生建议下对《变色龙》一课以问题归类的方式做了起点评估。通过阅读《变色龙》,学生能轻松地发现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媚上欺下式的“变”是作者着力讽刺和批判的,在他们看来作品的主旨显而易见;令他们困惑的不是“变”的内容,而是“变”的数量——为什么契诃夫要让他“变”六次之多?显然在这篇小说的教学中,对于这个班级的学生而言,小说的讽刺艺术取代了情节成为了关键属性。于是最终我们把重点放在了探讨“主人公变化六次时的细节差异”和“促使主人公‘变的围观人群”两个核心问题上。

“起点评估”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语文教学研究的思路,过去我们研究教法,然后我们研究教材,现在我们终于认识到在研究学生这一块我们还大有可为。达成高品质的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的策略是“品学生”:“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才可能更好地将知识组成话题和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12}其二,研究学生就意味着教师真正把自己放在了“平等者中的首席”{13}的地位上,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同时,达成高品质的语文教学还需要教师自身要具备“课堂研究意识”{14},“起点评估”无疑是一条极具价值的研究路径;此外,“起点评估”还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确定”的一条重要的依据。《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第六章中有一句话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如何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是一个热点话题。但遗憾的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家多从教师‘教的视角来分析教学内容的构成,对‘学的视角普遍忽视。”先生认为,这是“语文学科之所以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所在。”{15}

《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一书,“高品质”这一提法本身就体现了高屋建瓴的磅礴气度和思量深远的智计谋略;它既知宗而用妙地从宏观入手提供了诸多策略,又博观而约取地从微观入手提供了详细的案例,无论从理论性还是实践性方面都足以给语文教育界以绵长深远的启发和影响。从书中,我们更看到一位浸润学术研究多年的学者对语文教学的痴迷,实可谓“半生痴绝处,中语教学中”,在先生的引领下,“一片绿茵茵的语文教学之林”{16}终将“根深叶茂”地矗立于这片沃土之上。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胡根林:《追求高品质的语文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12页,113-114页,110页,128页,172页,176页,186页,189页,199页,191页,205页,167页,358页,341页,252页,3页。

[作者单位:上海进才中学北校]

猜你喜欢
高品质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跟着明星感受高品质的吃喝玩乐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