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角度去评课

2015-08-08 03:21李志勇
体育教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评课教研活动同课异构

李志勇

摘 要: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发现点评教师评课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据此,本文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三个观点:要树立从学生的角度去评课的理念;要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评课的主要依据;要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审视教师的上课行为。旨在给教师以启发,避免类似现象发生。

关键词:评课;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7-0059-02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个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学的内容是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对象是初一男生。两位教师精彩的课堂演绎,专家的精辟点评,使笔者收获颇丰,同时也对评课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

1.A教师的主要教学过程

讲解示范双手胸前传接球-徒手模仿-单人持球模仿练习-“两人一球打太极”(双手持一球,面对面模仿蹬地、伸臂、屈臂、缓冲练习)-近距离传接球练习-远距离传接球练习。

学生的行为表现:学生的技术表现:徒手模仿、持球模仿时,大部分学生的动作已经有模有样。近距离传球时,学生准备姿势正确,用力协调,接球时能做出主动迎球和引球动作。远距离传球时,除了传球距离增加外,学生的技术没有什么改变。心理表现:在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中,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学生练习被动。

教师点评:A教师的课上得很好,优点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步骤清晰,特别是在教学中采用“两人一球打太极”,很好地解决了传接球的难点。应该说,这是一堂很好的技术教学课。

2.B教师的主要教学过程

(1)B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

尝试各种传接球-讲解示范双手胸前传接球-徒手模仿-单人持球模仿练习-“两人一球打太极”练习-近距离传接球练习-远距离传接球练习-看谁传球快游戏。

(2)B教师实际的教学过程

尝试各种传接球练习时,大部分男生持球正确,能协调用力传球,接球时主动迎球和缓冲,但存在腿站直传球的问题。对此,B教师对原教学设计及时调整:讲解示范双手胸前传接球-两人近距离传接球-自选距离传接球-传球比多游戏-两人前后互换位置传接球-两人左右互换位置传接球-原地运球与传接球的组合练习。

学生的行为表现:学生的技术表现:学生不仅掌握了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而且通过多种手段的练习发展了传接球的能力。心理表现: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练习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运动负荷:练习密度为45%,平均心率为125次/分。

教师点评:B教师在本堂课的设计上动了脑筋,他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练习效果和积极性非常好。但B教师没按教案进行教学,他的教学跨度很大,是典型的课时教学单元化。

二、分析与思考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如果从学生的学习角度评课,不难发现第二节课比第一节好。因为对技术简单的双手胸前传接球,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可A教师制定了一个难度低、缺乏挑战性的目标,采取了单调、枯燥的手段,并且在教学中发现了问题又未适时地调整。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气氛沉闷。而第二节课,B教师虽然制定了一个难度低的目标,但他考虑借班上课的因素,在教学中设计了尝试练习,在尝试练习中,他发现学生的基础较好,及时调整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步骤。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什么两节课呈现的效果与评委的点评截然相反?主要原因是点评教师未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评课。点评教师一般是当地有名的教师,他们在评课时都未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窥一斑而见全貌,可见该问题具有普遍性。究其原因,一是没有树立从学生的角度评课的理念,二是不知道怎么评。对此,笔者结合此次教研活动谈几点思考。

1. 树立从学生的角度去评课的理念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新视角,因此,教师要树立从学生的角度去评课的理念。当然,树立一个理念需要经过知、信、行三个过程。知就是知道理念,信就是相信理念,行就是实践理念。只有做到知、信、行相统一时,才说明教师具有了这个理念。目前,部分评课教师虽知道该理念,但不相信该理念,更谈不上实践该理念;也有部分评课教师知道该理念,也相信该理念,但不实践该理念。对于这些教师,一方面建议其加强学习,深刻理解从学生的角度去评课的理念。另一方面要进行两个转换,一是评课“关注点”的转换,教师要由“关注教师”变为“关注学生”,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关注“教得怎样”转换成“学得怎样”。二是听课时教师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师转换成学生。评课教师要暂时放低自己的身段,带着一颗学生的心,以学生的身份去听课,与学生一道去体验和享受教学。总之,树立从学生的角度去评课的理念,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理解和实践,并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强化,使之自觉作为其行动的指南。

2. 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评课的主要依据

写论文时,为增强说服力,我们强调以事实和数据进行论证。同理,评课也要做到以学生的行为为依据,评课必须从实际出发,从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测量到的情况出发,不能想当然。只有这样才能使上课教师和观摩教师信服。如笔者前不久观摩一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课,在课的结束部分,上课教师采用篮球裁判操放松。大多数观摩教师认为该教师很有创意,他们认为将篮球裁判操运用于放松部分,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一些裁判手势,而且达到了放松的目的,一举两得。笔者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课后询问了学生的感觉,据此,笔者在点评时对裁判手势操提出了疑议。

通常表达疑议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逻辑推理法,采取该方法的教师通常这样点评:主教材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上肢比积累,需要放松,而教师却采用上肢运动较多的篮球裁判手势操进行放松,达不到放松的效果。这种点评逻辑上成立,但缺乏学生行为的支撑,因此主观性强,说服力不足。另一种点评是逻辑推理结合事实点评法,这种点评方法客观性强,具有说服力,笔者采用该方法点评:上课教师采用裁判手势操,想法很好,但从课后的调查来看,学生普遍反映学操时身体和心理没有得到放松。因此篮球裁判手势操在本课不仅没有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反而加大了上肢的疲劳程度。正确的做法是,裁判手势操安排在准备部分,结束部分采用一些放松手臂的练习。在这种点评中,笔者在进行逻辑推理的同时还结合学生的表现进行阐述,因此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当然,从学生的学习行为角度评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哪些方面。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技能目标的达成率、运动生理指标、学生参与练习的广度和深度等。这些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的行为,可在课堂中观察,如技术的进步及学生的笑容、汗水、练习的积极性;另一类是隐性的行为,在课堂中观察不到,须通过测试和课后调查才能了解,如运动负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心理感受等。教师只有准确了解这些资料,才能使评课具有针对性。而要准确了解这些资料,教师听课时须认真记载。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类别,教师须采用不同的记载方法。对显性的学生行为,如技术和情绪的变化,自主、交流与合作的效果等,可采用手机摄像法、拍照和笔记录;对隐性的学生行为,可通过课后调查的方法进行获取。为了提高观摩的效果,教师可事先学习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了解教师上课中可能出现的亮点,然后提前准备好记载的方法,对于比较复杂的记载,如摄像、测试和调查法等,教师可与同伴合作完成。总之,教师要想办法记载学生课堂上真实的行为,然后进行处理运用于评课中,以提高评课的科学性,使评课更接地气。

3.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审视教师的上课行为

从学生的学习角度评课到底怎么评?笔者以为,从学生的学习角度评课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去审视教师的教学行为。下面笔者结合上述教学过程谈三点看法。

(1)从学生的角度评运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知道,评价运动技术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技术经教师教学后是否有进步,如果没进步,那就是无效的技术教学;如有进步,那就是有效的技术教学;如果进步很大,那就是高效的技术教学。A教师采取了五个教学步骤,单看这些步骤,层层递进,似乎很有效,但从学生的技术变化来看,技术教学比较低效。其实,A教师可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课前了解学生的基础来制定一个合适的教学目标,或发现问题后能像B教师一样及时地调整,就能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

(2)从学生的角度评教学手段的创新

有些教学步骤看起来很好,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时却不恰当。如A教师针对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传球的重点和难点,他采用“两人面对面打太极”的方式进行突破。应该说很有创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评委也对该练习给予很高评价。但笔者在现场发现,大部分学生引球时身体后仰,传球时身体过于前倾,这与正确动作有很大差别。因此,从学生的角度评价,该练习不仅没有解决重难点,还容易出现错误动作。正确做法是,教师课前要对该练习进行实践,明确做该练习应注意的事项,或者课中发现该问题及时调整,就能使创新的手段产生积极的效应。

(3)从学生的角度评教学计划的调整

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是生成的,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师须及时做出调整,以变被动为主动,变失败为成功。但调整的效果如何?我们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价。B教师在尝试练习中发现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他没有按事先制订的计划进行上课,而是果断地调整计划。从课后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分析,B教师的调整非常恰当。

猜你喜欢
评课教研活动同课异构
评课如何做到“高、新、深”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