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编码理论视角下教育过程公平探究

2015-08-11 04:20江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伯恩斯坦

摘要:运用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从微观视角深度剖析当前教育过程公平的制约因素即学生学习起点的不公平、学生受对待的不公平、教材试题的表述不合理。应从以下方面促进教育过程公平:家长应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教师应树立公平意识,合理运用两种语言编码;教材、试题的表述要兼顾不同学生的语言习惯。

关键词:伯恩斯坦 语言编码理论 教育过程公平

当前我国推进教育公平更多地是从政策、制度、法律、资源配置等宏观层面进行,如推进农村地区学校建设、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学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等。然而较少从微观层面,如班级管理、课程设置、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因此,导致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大多是表层上的,而忽视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教育实际,学生接受的实际教育公平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事实上,微观层面的公平是宏观教育公平的具体化,是内在实质的教育公平[1]。宏观层面的教育公平的实现最终要通过微观层面的公平来落实,因为学校以外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学校和教师对其的教育过程中。他们对受教育者个体的影响是渐进的、隐蔽的,较少引起人的关注,但又是切身的。因此,促进教育过程公平迫在眉睫。本文运用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从微观视角深度剖析当前我国教育过程公平的制约因素,以期找到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的现实路径。

一、从伯恩斯坦语言编码理论看教育过程公平

伯恩斯坦认为语言的差异是劳工阶层子女学业失败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倾向于使用不同的语言代码。中上阶层的孩子倾向于使用精密型语言代码,而劳工阶层的孩子倾向于使用局限型语言代码。但伯恩斯坦强调,使用局限型语言代码的孩子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来不使用精密型语言代码,只不过这类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中不经常使用这种代码而已[2]。第二,语言编码理论能够解释劳工阶层子女学业失败的现象。由于学校是精密型语言环境,这对劳工阶层的子女是巨大的挑战。从家庭到学校需要转变自己原来惯常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对他们而言可谓困难重重,他们很难适应新环境,容易产生对学校排斥或者造成他们的自卑感。长此以往,劳工阶层的子女在学校环境中逐渐处于不利的地位,出现厌学、辍学的现象,这就是他们学业失败的主要原因。第三,家庭关系形式是儿童形成不同语言形式的重要变量。伯恩斯坦把不同的家庭关系形式分为地位型家庭和个人型家庭,地位型家庭各成员地位明确,各成员之间的区别及权威关系以成员的家庭地位为基础,在这种家庭的孩子接受权利与义务的规范训练,沟通不自由,很少拥有表达自我的机会,因而倾向于发展局限型语言。而个人型家庭地位界限模糊,成员关系以自我为中心,家庭成员之间沟通自由,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观点与看法,这无形中会促使孩子运用更多的语法、语词和语句,从而发展精密型语言。

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为我国研究教育过程公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是解释了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微观因素即语言的差异。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使用的语言代码是存在差异的,而学校又是精密型语言环境,这显然对于使用不同语言代码的学生的发展是不公平的,语言的差异成为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微观变量。与此同时,语言编码理论为我国解决教育过程公平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城乡学生学业成绩的显著差异不仅仅在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语言编码类型的差异是其重要的微观变量。

二、语言编码视角下教育过程公平的制约因素

1.学生学习起点的不公平:语言环境的差异

学校是精密型语言环境,这对下层的学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他们在跨入学校的第一步,就要努力改变自己原来的语言形式以便适应新的环境。然而这种转变是艰难的,因为他们已长期习惯于运用局限型语言代码,突然间的转变很难做到。下层学生原有的语言形式与学校代表的精密型语言环境是不一致的。而学生如果难以融入其中,则导致学生挫败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出现逃课、辍学的现象。而中上阶层的学生则由于学校的语言环境与自己原来的一致,很快就能够适应学校新环境,成功的概率增加,这就是由于学生语言环境的差异导致学习起点的不公平,进而影响教育过程公平。

当前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农民工子女也随之增多。然而,据相关研究表明,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不良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户籍学生[3]。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语言环境发生了改变。进城农民工子女在社会分层中显然处于下层,他们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是局限型语言代码,语句简短,需要依赖具体的场域才能理解。而城市学校是精密型语言环境。因此,进城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城市学校之后,就要努力改变自己原来的语言习惯以便适应新的环境。他们需要在这两种不同的场域之间进行转换。但这种转换是艰难的,因为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环境密切联系的,突然之间语言环境的改变对于学生而言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城市学生是以精密型语言编码为主,很快就能够适应学校新环境。因此,这解释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业不良的比例高于城市户籍学生的原因。

2.学生受对待的不公平:编码类型的差异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地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4]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却受到教师不公平的对待,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拥有不同语言编码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局限型语言代码逻辑性不强、概括性弱、语句简短,具有特殊性。精密型语言代码逻辑性强、概括性强、语句复杂,具有普遍性。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化资本,因而惯于使用精密型语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课堂上回答教师的问题,惯于使用局限型语言的学生表达含糊不清,逻辑混乱,教师表情往往很难看,更甚者会训斥,并且认为是学生不努力的结果。而惯于使用精密型语言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则简洁明了,逻辑性强,教师往往给予会心微笑、赞许,这容易使学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另外,拥有精密型语言代码的学生善于语言表达,与教师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他们更受教师的青睐。教师是影响学生最重要的“他人”,长此以往,惯于使用局限型语言的学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事实上,局限型语言代码也有自身的优势,语句简短,容易理解。据相关学者调查发现,更多的学生会喜欢自己的老师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和风趣的语言风格进行教学,听起来亲切且记得牢[5]。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不仅便于知识讲授,也易于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很多教师大多使用精密型语言代码,这不仅不能使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而且使得那些惯于使用局限型语言代码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3.教材、试题的表述不合理:编码比重的差异

教材中不同的语言编码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有学者对中小学的语文教材研究发现,语文课本中加重了对古诗词歌赋和文言文的学习,议论文也占较大比重,而以前学习的经典白话小说如《骆驼祥子》要么放入选修课里,要么删除[5]。白话小说语句简短、贴近生活实际,是一种局限型语言代码,而古诗词、文言文、议论文则是逻辑性很强的精密型语言。语文教材的精密型语言比重远高于局限型语言,这显然对惯于使用局限型语言代码的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他们在学习教材内容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若要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有研究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具有乡村特征的插图所占的比例较小,城市特征插图数量远多于农村[6]。可见,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城市化倾向,这明显不利于农村学生学习及农村教师教学。总之,教材语言的精密化、城市化的趋向造成了学生之间的隐性不公平。

另外,一些试题的表述也不合理。试题中出现城市名词较多,大多采用精密型语言代码,这显然不利于农村学生。因此,试题的表述对学生的成绩也有重要的影响。这对农村学生而言存在着不公平,农村学生在考试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从语言的视角探寻促进教育过程公平的实践路径

语言形式的差异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在现实中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惯于使用局限型语言代码的学生在学校中处于不利地位,易出现学业失败。教育的不公平亟待解决,须要从家长、教师等层面全面关注。

1.家长应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儿童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最先始于家庭,父母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应从小重视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意识地转换孩子的语言编码形式。首先,父母要做好榜样作用,在孩子面前尽量说完整流利的普通话,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其次,增加孩子的阅读量,每天陪孩子阅读一些简单读本,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等。第三,及时让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把握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在幼儿园中孩子与同伴及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会无意识地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并且,幼儿园的教师是专业性的,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可能要优于一般的家庭。最后,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交往中,应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总之,作为家长应从小注重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有助于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2.教师应树立公平意识,合理运用两种语言编码

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条件及背景的不同,语言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语言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微观变量。作为教师,要充分关注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有公平的意识,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偏好为标准评价学生,要客观公正,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及时了解原因并“对症下药”。因为每个学生的原因可能不一样。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积极引导他们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鼓励他们参加辩论赛、演讲比赛活动,课堂上多鼓励他们举手回答问题等。第三,局限型语言代码也有自身的优势即形象生动。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不仅便于知识讲授,也容易使学生理解。教师使用该类型语言授课一般是通过讲故事、打比方,把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既使课堂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两种语言代码,可以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语言习惯,从而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3.教材、试题的表述要兼顾不同学生的语言习惯

由于教材及试题的表述大多采用的是精密型语言代码且城市化的特征明显,这对惯于使用局限型语言代码的学生成绩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教材、试题的语言编码的方式。作为教材的编写者要合理地安排两种语言编码的比重,兼顾不同学生的语言习惯。如语文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白话文,白话文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另外,教材中也应适当地增加具有乡村特征的材料,这可以兼顾到农村教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而做错题。归其原因是由于试题的表述往往采用的都是精密型语言且试题含有很多城市的名词,对于不熟悉精密型语言的农村学生而言很可能没理解题目的意思,导致做错题,这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公平竞争。因此,试题编写者应尽量使试题的表述简洁易懂,兼顾到不同学生的语言习惯,尤其在各类大型考试中,若有生词、新词的出现应加以注释,做到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 徐生娥.教育公平研究的基本视角与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6).

[2]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 李红婷.农民工子女低学业成绩的人类学阐释——对A市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的现状调查与归因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

[4] 教育部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606/1568

7.html,2006-6-29.

[5] 卢妮娜.走向教育过程公平[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1.

[6] 张勇.教科书城市偏向的课程社会学思考——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浙江教育科学,2007(4).

[作者:江军(1989-),男,安徽池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伯恩斯坦
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当代意义评述
舒曼《C大调第二交响曲》伯恩斯坦指挥表演版本和西蒙拉特爵士指挥表演版本的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与“决定论”
伯恩斯坦语言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理论意义研究
不能忘却的“纪念”
论伯恩斯坦的精致语言编码与家庭教育
符码理论对我国城乡高考公平的启示
语言与再生产
——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探微
伯恩斯坦爵士赋格的风格越界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首建垂范